-张友徐恺
在这次史无前例的内需投资出笼后,地方政府在债务缠身时,如何才能拿出钱扩大内需?又如何顺势花钱,并真正起到四两拨千斤作用?这些都需要仔细解读。
时隔十年,一场以1000亿为第一波,4万亿为期待的史前无例内需拉动工程,开始上马。
11月10日,国家发改委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年内新增1000亿元中央政府投资。
重庆市发改委已派出由一名副主任带队的“处长团”,火速赶赴北京申报项目。
1998年内需拉动,以轰轰烈烈的西部大开发为标志。升格不久的重庆成为其天然试验场。这是一个已经反复试验多次的成功逻辑:拉动地方经济,需要上马大项目,这其中又以市政大工程颇受瞩目。
这些政府投资项目,其运作机理,需要我们追寻。
投资“白手套”
重庆直辖后,基础设施是政府投资的重大领域。这些重大工程的资金来源,令地方政府费尽周章。
首先是中央政府安排的国债及转移支付。一是国债。例如,1999年中央政府从国债中为重庆安排了36.8亿元人民币,占当年重庆预算收入的41%。2000年,中央为重庆安排的国债资金大幅增加到65亿元(比上一年度增加77%),占当年重庆市预算收入的62%。
重庆市国资委介绍,2000年以后,中央投向重庆的国债每年为40亿到50亿元。在重庆八大国有投资集团组建后,这些国债投资统一由投资集团使用,并全权承担重庆的重大工程建设项目。
另一块中央资金来自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来自重庆市财政局统计,直辖以来,中央财政每年对重庆的转移支付和专项资金为180亿和260亿元。
此外,各种政府性基金的转投入。重庆市社科院所做的一份调查显示,在基础设施投资领域,重庆市级、各区县财政资金,加上中央转移支付资金,政府性投资只占15%左右。
另外85%的资金缺口就必须以市场化的手段来解决。这在操作上,必须有一个“白手套”具体运作,巨额的政府拨款资金由此进入内需的通道。
在西部,重庆城投是为内需拉动的操盘手之一。
成立于1993年的重庆城投,是当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主体,其主要职能为多渠道筹集城建资金,参与城市建设有关的经营,代表市政府进行城市建设土地储备整治等。
重庆城投董事长华渝生透露,重庆城投成立16年来,一共为当地城市建设融资660多亿元。值得注意的是,重庆2007年地方财政收入为788亿元。正是上述庞大的融资计划帮助重庆城投一次次将长江和嘉陵江征服。
在重庆直辖后,当地政府进一步明确重庆城投“属政府投资营运体制,其性质是代表市政府对市重点建设项目投入资本金和融通建设资金。
由此重庆城投开始进入投资拉动经济角色。
1994年到2000年6月,重庆城投筹融资金60亿元。
重庆城投每年的融资需求达20亿元,当时财政性城建资金年仅2.5亿元左右,连支付到期债务的利息都不够,重庆城投每年要运作资金10亿元左右投入主城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这样的后果是银行贷款急剧膨胀。
黄奇帆曾透露,2001年时,重庆城投80亿元资产,却有65亿元贷款,其中有14亿元坏账,实际资本金只剩1亿元,资产负债率接近100%。
当时重庆城投面临三个困境:一是没有一家银行愿意贷款给城投公司;二是当年度到期的李家沱大桥1.4亿元BOT年利息无力偿还;三是西南证券公司为重庆城投发的4亿元企业债券到期,但重庆城投无钱支付本金和利息,引发股民上访的不稳定事件。
“现在看来规模很小,我们却没有钱兑付,太困难了。”彼时,华渝生刚刚出任重庆城投总经理。最终,政府还是出手拯救了重庆城投,临时注入2亿元资金,重庆城投在拿到这笔资金后,在银行做了一个“存一贷三”,也就是说,把2亿元存为5年的定期存款,银行再贷给重庆城投6亿元,在这样一个运作下,终于兑付4亿元的债券。
由此,“不稳定事件”得到解决。
随后当地国资先是剥离了重庆城投13亿元不良资产,再追加30亿元的有效资产,同时把城市中的各种路桥、存量资产统统划给重庆城投,使它增加了二三十亿资产。就是这些路桥资产,此后每年都给重庆城投带来一笔不断增长的收入,2007年,路桥收费达7.5亿元。
此外,当地国资又划了10000亩土地给重庆城投,当时市值为20亿。此后,政府赋予了重庆城投土地储备的职能,这成为重庆城投的一个重要收入来源。2007年,重庆城投挂牌出让土地13宗,出让总面积1348亩,出让综合价金19.39亿元。还与客户签订出让意向协议6宗,拟出让面积3055亩,拟出让地块保底价35亿元。
这两大资产腾挪手段使重庆城投走上正轨。
最新的情况是,经审计的财务报表显示,截至2007年末,重庆城投总资产437亿元,所有者权益175亿元,资产负债率60.05%。实现营业收入7.2亿元,净利润5.1亿元。
资产、经营的好转让重庆城投的信用从“冰点”开始回升。2002年,在时任总理朱镕基特批的帮助下,重庆城投发债15亿元,2006年,重庆城投再次发行20亿元债券。
两江分割
由于重庆两江分割,交通不便、阻碍经济发展,因此政府鼓励不同的主体修建了7桥1隧13路,不同的主体就采取了不同的收费策略。有形的两江分割可以阻碍经济发展,不同主体造成的过多收费也成为影响当地经济发展的一大无形制约。
重庆城投采取了两种方式:一是回购,由政府买单,把路桥的债权、债务、收费权限等收回;二是租赁,收费年限、所有权的主体均不改变。
7桥1隧13路单靠重庆城投依然无力解决。直到国家开发银行愿意出手援助重庆城投。2003年,重庆城投借助国家开发银行的30多亿元长期贷款,收购了其中部分路桥,余者则通过谈判达成了相关的租赁协议,最终让路桥统一年票制在重庆成为现实。
华渝生介绍,贷款30亿元的判断依据路桥收费可以达到3亿元/年,并以此做依据向国家开发银行贷款。也就是以这个收益权做质押向开发银行贷款。
在没有国家建设国债等拉动内需资金的特别支持下,城投开始了自我筹资之路,是为159亿元资金路线图。存量路桥大一统只是重庆城投的任务之一,黄奇帆还希望重庆城投为重庆修建更多的桥。
信用逐渐回暖的重庆城投开始运用更为广泛的渠道融资。除了通过债券、贷款等有形的手段获取资金外,BOT(投资—建设—经营—移交)、BT(投资—建设—移交)等模式也是重庆城投获取资金的重要通道。在2004年,重庆城投甚至在一年之内有5座世界级大桥同时开工。
号称跨度世界第一的重庆朝天门长江大桥采取了BT模式,三年工期,大桥建成以后,城投按照审核投资额度对其进行回购。华渝生认为,这种模式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减轻公司的当期支付压力。
我们得到的一份材料显示,在2007年,重庆城投筹融资159亿元中,财政拨款9.83亿元(资本金注入3.66亿元,专项拨款6.17亿元),土地出让金专项返还4.36亿元,路桥年费收入7.13亿元,土地变现收回11.43亿元(含2.66亿元地块保管金),银行贷款101.41亿元,信用融资8.33亿元,BT、BOT融资11.69亿元,其他4.52亿元。
还款压力
在重庆市政建设的狂飙突进中,重庆城投冲锋在前,但后遗症即是高额负债及还款压力。
重庆城投在一份汇报材料中坦言,“融资难度高、同时公司具备的贷款周转所需的项目载体和抵押物严重不足,已成为公司融资的最大阻力和困难。”
根据“按规划、带项目、批土地”的原则,到2007年底,重庆城投经市政府批准储备的土地存量为近9万亩,其中主要为城乡接合部的农地。5年间必须确保不低于4.5万亩土地的整治变现,每年出让9000亩,每亩的增值收益达到50多万元才能弥补资金缺口。
由于国家实施了严厉的土地政策,无论是土地变现还是以土地进行融资,其难度将不断加大。
华渝生除了考虑巨大的融资,还要考虑庞大的还款。比如,在2008年,重庆城投的到期贷款达到80亿元,重庆城投自己定的目标是100%偿还到期目标。2008年的主要资金来源分布是,实现土地出让变现收入40亿元,项目融资22亿元,通过资本市场变现股权筹集资金3亿元。
土地出让收入是城投重要来源。但现在楼市低迷土地市场也是萎靡。
除了还款压力,重庆城投还面临筹资、经营等三大待解风险。
筹资风险与经营风险交织在一起。
其中财务风险主要有三个体现:一是资金流转风险。值得关注的是,重庆城投的资产负债率虽然有所下降,但最近几年也一直在60%左右。其次是偿债风险,往往是“拆了东墙补西墙”;第三是有效资产不断缩水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