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问: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很重视公共财政及其投资问题。就我的感受来说,大部分公共投资好像都投往路、桥、机场建设等基础设施上。请问,能不能说公共投资就是“铺路修桥”?
———上海宝山 曾峻维
答: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的冲击,我国再次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公共投资的基本要求和项目领域,强调要提高公共投资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带动效应,并要求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低收入家庭的补贴和救助力度。
具体到此次4万亿元的公共投资,其大致安排情况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约2800亿元,加快建设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约3700亿元,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约400亿元,加快建设生态环境工程约3500亿元,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约1600亿元,加快灾后重建约1万亿元。此外,用于加快建设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的投资约为1.8万亿元。从中可以看出,用于“铺路修桥”的资金占了较大比重。
应该说,“铺路修桥”确是公共投资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公共投资并不等于“铺路修桥”。一般来说,公共投资的资金安排,需照顾到从安居工程到交通设施、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到民生工程、从生态环境工程到科教文卫、从高新技术产业到灾害防治等多个领域。
同时,公共投资增加及其分配,也应有助于保增长、促发展、调结构。在当前严峻形势下,增加和优化公共投资,既要能够进一步扩大内需,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又要能改善民生,还要推动解决长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促进结构合理,增强发展后劲。这是公共投资作为政府宏观调节手段之一的核心功能所在。可见,公共投资不应只发挥“铺路修桥”的作用。
当然,人们之所以会感受到“铺路修桥”在公共投资中占据很重分量,以及事实上我国公共投资的一大部分投向了铁路、公路、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可能是考虑到以下几方面因素:
一是能有效扩大内需,提振信心。严峻形势面前,资金总是先要用到最有效率的地方,优先安排符合投向并可以迅速形成实物工作量的在建项目和前期准备充分、符合条件的新建项目,以形成有效需求。从经济发展规划来看,交通运输是当前和未来发展的重点,前期规划和建设准备也相对充分。从拉动经济增长角度看,据测算,按2009年铁路完成工程投资6000亿元安排,可以创造600万个就业岗位,消费钢材2000万吨、水泥1.2亿吨,再加上对机车车辆、光缆、通信等设备需求,估计对GDP的拉动可以达到1.5个百分点;而高速公路每亿元投入,可创造直接就业岗位1800个、间接就业岗位2100个。可见,“铺路修桥”的投资建设对经济拉动效应,确实非常明显。
二是有利于改善经济结构,增强发展后劲。交通运输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为整个社会的生产生活提供共同的外部条件。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交通运输业有了长足发展,但总体上的基础设施滞后、运能不足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比如,近年来,铁路年均新增里程不到2%,铁路货运满足率不足35%;客运日均也有约100万缺口。公路运输中,沿海地区道路、由北向南跨越的经济大通道依然属于“瓶颈”通道。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以及汶川特大地震,更暴露出我国公路存在迂回能力差、保障能力不强的问题。因此,增加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投资,不是为了投资而投资,而是为了缓解和消除发展的瓶颈制约。
三是有助于改善民生,进而提高投资质量。大多数情况下,公共投资下的“铺路修桥”项目,能为城乡居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提供便捷交通,方便人流物流往来,降低生产生活成本。同时,还能积极主动地发挥对就业带动效应,增加居民收入。此外,有关投资更能严格按照项目审批和建设程序办事,工程质量有所确保,并能遵循环保理念。这里面,有必要注意防止工程腐败,防止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及“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
TAG: 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