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二月春来早。
坐在南海201号救助船上,初春的琼州海峡,波光潋滟,在热烈的阳光照射下,显得格外温暖而亲切。今天,跨海工程规划研究评审团专家们的到来,让琼州海峡的气氛似乎更趋炽热。
由原铁道部副部长孙永福院士带队的这支精干的评审专家组,堪称“豪华阵容”。除了孙院士以外,还包括廖振鹏、王景全、梁文灏、卢耀如4位院士,以及交通运输部专家委员会主任、教授级高工凤懋润,囊括铁路、公路、地质、水文等多个研究领域内的顶尖级专家。
“这是我省迄今为止阵容最庞大、级别最高的一次评审会。”作为我省交通事业发展的一位重要参与者,省交通厅副厅长刘保锋见此情景也难免有些激动。
专家们今天的日程安排得非常满,上午8:30-9:45先听取了中铁二院汇报琼州海峡跨海工程规划研究情况;随即由秀英港乘船专程赶赴对岸雷州半岛南端的徐闻县,踏勘了琼州海峡跨海工程规划研究北岸中线登陆点炮台角;下午匆匆用完中饭,连午休都顾不上就赶赴琼州海峡跨海工程规划研究北岸西线登陆点灯楼角;然后又赶回海口接受海南省领导的会见。
“跨海通道海南人民都盼了多少年了,我们感同身受,因此要只争朝夕。”一位专家笑着如是说。烈日下,年高德勋的院士、老专家们,都在一丝不苟地听取汇报,并根据课题组提供的数量丰富的资料图册,不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在一张又一张图册的变换中,他们始终神采奕奕,一点也看不出疲倦的神态。
在炮台角,卢耀如院士听说此间鱼类丰富,就笑着说以后大桥下应修个海洋公园。这样去海南前可以先学习一点海洋知识。在灯楼角,孙永福指着漫长的海岸线笑着对记者说:“这个地方很不错,要好好开发。”
徐闻县的海岸线上分布着大面积的红树林,这种被称为“海底森林”的常绿乔木,生命力极强,具有良好的固土防风功效。南山镇南山村的炮台角遍布着大片大片的滩涂,海水淤泥间还有丰富的鱼虾蟹鳝,鲜活肥美。还有一片延伸至码头的红树林,占地60多亩,由岸边滩涂一直伸向大海深处,每棵红树都发育着盘根错节的根系,扎向泥滩深处,林间寄宿着大量的海鸟,风吹树摇,惊起成群的海鸟,定格成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南山村村民老陈期待着跨海通道的选址就落在炮台角,大家的日子能够跟着“大上一个台阶”。据他介绍,村里现在的主要收入是出外打工,其中有不少是去隔海相望的海口打工。“我们就等着这一天啊,以后去海南打工、卖菜、卖鱼虾就方便多了。”
灯楼角位于湛江市徐闻县西海岸边角尾乡呷角,东为角尾湾,南与海南岛临高角对峙,自北向南楔入琼州海峡约3公里,扼北部湾与琼州海峡进出口,是琼州海峡航道的要冲。光绪十六年(1890年)于此地建造灯塔,故得名。1994年3月,这里建起一座10层高的六角方形灯塔,现在成了琼州海峡、南海诸岛和北部湾唯一的航标灯,也是中国大陆最南点的标志物。
登塔远跳,海阔天空,烟波浩淼,千帆竞发。东北面有几百亩盐田,沿岸防护林带贯穿而过,周围椰子树、木麻黄树、相思树、仙人掌、灌木丛、海草花、红树林等随风招摇,甚是迷人。
徐闻电视台的一位记者笑着说,徐闻是海南的“势力范围”,相对而言,海南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影响力在这里都很强。因此,不少人早就梦想着并入海南,虽然从行政上划入海南不太可能,但是跨海通道修起来之后,起码可以从经济上并入“海南经济圈”。
本报记者单憬岗
(本报海口2月13日讯)
TAG: 南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