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的城市规划,人们最关心的是——周围是否有学校?到医院看病方不方便……对于这些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以及水、电、煤气等市政配套设施,规划都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住房上学就医都有保障
中心城区居住用地为28片区
按照太原市居住用地规划目标,2010年太原市人均居住建筑面积将达到27平方米,到2020年人均居住建筑面积达到32平方米。2020年,太原市中心城区居住用地达到99-139平方公里,住房建筑面积达到11520万平方米。
城市总体布局中,中心城区居住用地共分为28个片区。新建住宅在工程质量、居住功能和环境质量等方面达到现代化水平,使智能住宅和生态住宅成为住区主流,建设人性化的宜居住区。
到2020年,太原市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建筑面积将达到1500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的分布应结合交通方便地段,在中心城区范围均匀分布,总计保障性住房占地面积11.86平方公里。保障性住房用地分布在太原北部城区、河西地区、建设路东侧,北中环与南中环之间、龙城大街两侧、南部新城地区。
新建扩建一批中小学
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和高中布局调整和学校建设,建设标准化学校,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适应城市建设速度和规模,新建和扩建一批普通中小学,对现有中小学全面进行扩容提质。进一步加强城区住宅小区配套中小学的规划和建设工作。落实各项政策,为外来人员子女提供优质基础教育服务,提高特殊教育的办学水平,保障残疾人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
新建15处综合医院
充分利用和调整现有的卫生资源,实现卫生资源的有效利用。逐步向外疏解老城区相对饱和的医疗资源,完善河西、城南、城北地区的医院设施建设,推动医疗资源的均衡分布。规划综合医院共37处,其中新建15处,主要分布在龙城大街、北营和新城地区。
迁建太原市传染病医院,建设老年康复保健机构、心理卫生服务机构以及一批符合居民健康需要的特色专科医院。同时,将太原市紧急医疗救助中心向城市南部迁建,新增小店、柴村等急救分站。完善疾病预防和控制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太原市疾控中心迁址新建,在小店新建疾控中心一座。
省政府、市政府南迁
省政府迁至长风街东段,市委、市政府迁至长风文化商务区,加强迎泽大街、新建路沿线行政机构的整合。
万柏林区政府迁至和平路以西,杏花岭区政府迁至胜利街,尖草坪区政府迁至迎新街地区,通过区政府的搬迁推动相关地区的整治改造。
加强居住区和社区级管理设施建设,促进社区发展,在新区建设和旧区改造中按照相关标准配置街道办事处、派出所和社区居委会。
组织商业步行街
根据规划确定的城市中心体系,不断完善太原市中心城区的商业金融设施体系。重点在柳巷、钟楼街等街道组织步行商业街,优化购物环境,形成具有传统特色的综合性商业中心。
在保持特色餐饮、娱乐设施的基础上,长风商务中心继续推动大型综合商厦、大型综合超市的建设,构筑城市南部的现代综合性商业中心。
分类引导市场合理布局,推动各类专业市场向外围搬迁,结合环城高速公路、铁路站点等门户设施合理布局。
加快废旧物资交易市场建设,促进资源循环利用。近期引导金融、保险机构向长风地区集中,远期武宿机场搬迁后,引导金融、保险机构向新城商务中心聚集。
体育设施园林化
分区级体育中心布局在滨河体育中心、迎新、河西千峰南路、北中环路、长风地区、教育园区、小店镇区、新城中心、北营和五龙口。
结合汾河两岸景观绿地,建设一批体育设施,包括沙滩排球场、门球场、网球场、健身路径、排球场、羽毛球场等,实现体育设施园林化。
加强居住区和社区级体育设施建设,可与绿地结合布置,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全民健身体系。社区体育设施规划建设文化体育活动中心或多功能的综合健身场所、健身路径等。旧城区改造和新建居住区,应当按照人均不低于0.2平方米的用地指标规划和建设公共体育设施。
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体系
加快文化设施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充分保障各类公益文化设施的用地需求,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体系。
市级文化中心包括南宫、长风文化商务区和晋阳文化产业园。区级文化中心分布在省博物院、迎新、北营、龙城大街、晋阳湖、新城中心、小店和教育园区。同时,加强居住区级、社区级文化设施建设,增强社区文化氛围,合理安排服务半径,就近满足市民的日常文化娱乐需求。
各类市政设施对应升级
建设分质供水系统
到2020年,太原市将建设分质供水系统,以优质地下水和深度处理的黄河水供应城市生活用水和一半工业用水,对集中工业区和大型工业用户根据其对水质的要求设专用供水管道。
中心城区保留胜利街等6个地下水厂,续建呼延地表水厂,新建城南地表水厂,供水范围延伸至清徐县城和榆次区。
雨污完全分流制
现状建成区采用截留式合流制,逐步改造成分流制;规划新建区采用雨污完全分流制。
到2020年中心城区共有5座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02万吨/日,规划保留现状4座污水处理厂,部分进行扩建。此外,还规划在城区南部新建污水处理厂,古交、娄烦、阳曲、清徐城区分别建设污水处理厂。
控制热电厂发展规模
中心城区严格控制热电厂发展规模,通过扩建晋中输变电工程和新建古交输变电工程,形成太原市域内以太原第一热电厂、太原第二热电厂和古交电厂为电源点,以500kV侯村变、500kV古交变和500kV晋中变为支撑的双环网,保障太原市供电安全。太原市域将新增220kV变电站14座,扩容2座,中心城区保留现状的220kV变电站7座,新建220kV变电站10座,扩容220kV1座。
市区用户以天然气为主
合理利用焦炉煤气和天然气的用气原则,确定太原市区居民用户以天然气为主,清徐、阳曲、古交3县气源以焦炉煤气为主,娄烦燃气气源以液化气为主。
扩建丈子头门站,新建城南西温庄天然气站。新建小店高中压调压站等5座调压站。中心城区天然气输配系统采用高—中—低压三级供气制,规划建设围绕太原中心城区和榆次区的高压天然气环网。
淘汰小型燃煤锅炉
淘汰小型燃煤锅炉,中心城区热源以热电厂和大型热源厂为主要供热热源,对现行小型锅炉实施关停,对东山自备电厂、太钢自备电厂、小店热源厂进行扩建,并新建大型热电厂1座、大型热源厂5座、清洁能源热源厂1座。
重要建筑提高抗震等级
中心城区抗震设防烈度为Ⅷ度,重要建筑和生命线工程相应提高抗震设防等级,同时,新建、改建、扩建的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和容易引发次生灾害的工程,将对其场地进行地震安全性测评,避开地震断裂带。
结合广场、体育场、学校操场、绿地、公园等开敞空间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紧急避难场所的有效人均用地标准为1.5-2.0平方米,长期避难场所人均用地标准为2.0-3.0平方米。
展现人文遗存 延续龙城文脉
在规划中,要把太原打造成一个“集三晋文脉与现代气息为一体”的特色文化名城。全面保护与历史文化相关,又能展现太原特色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物质遗存,延续文脉。太原要重点保护的为“双城、二山、一祠、一塔”。
关键词:双城
【太原古城】
延续古城的城市格局,发展旅游业和商业文化娱乐业。保留并发展“柳巷—钟楼街”传统商业中心和“崇善寺—文庙”文化宗教展示中心,有机结合有序空间景观,增强府城内涵和历史文脉。
【晋阳古城】
原真性保护晋阳古城遗址,严格禁止20平方公里保护范围内一切破坏古城遗址风貌的建设行为,并控制遗址外围的地区建设。重点挖掘、展示古城西城、古城营村北朝宫殿遗址以及部分护城河段。基于明代太原县城遗存,调整、复原、展示晋阳古城中的历史风貌。在遗址周边复原、展示对太原建城最具证史力的春秋大墓、西汉大墓及晋阳城池等历史景观。
关键词:二山
【天龙山-蒙山】
以晋祠为核心,天龙山、龙山、蒙山、太山等文物古迹为依托,在保护文物古迹的前提下重点打造并发展以晋阳文化为核心主题的旅游产业。
【 山—柳林河】
以窦大夫祠、多福填充、净因寺三个国家级重点保护单位为核心,加快公共基础设施的配套,结合水源保护、汾河景观和良好的山体生态环境打造生态旅游景区。
关键词:一祠
【晋祠】
在核心区内恢复晋祠水系,建设绿地景观,逐步搬迁北堡、中堡、南堡部分,塔院村居民,并建设相应的旅游服务配套中心,完善晋祠旅游区的管理。
关键词:一塔
【双塔寺】
以国保单位永祚寺和标识性景观双塔为核心,结合宝贤堂石刻、革命烈士纪念塔等打造承载历史文化内涵的城市内部主要景观节点之一。
关键词:历史街区
【文庙、钟楼街、坝陵桥街、精营东边街】
以文庙、崇善寺、皇庙等为核心历史建筑群,展示古代礼制建筑、宗教建筑特色,同时侧重保护并恢复街区内传统民居的格局风貌;以唱经楼为中心,重点保护钟楼街传统商业街风貌和周边的街巷格局,严格保护并修复关帝庙等一系列文保单位、传统民居和老字号,打造府城特色文化展示与商业旅游中心;保护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的传统街巷、民居院落和建筑。
8-10版稿件采写:本报记者 要维维 岳威 李飞飞 王也 实习生 李云芳 高鑫
制图:刘铁军
TAG: 山西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