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个红旗基层党组织 “龙头高举”,232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党旗飘扬”,468个专业合作经济党组织“体健身强”,513个产业党小组 “凝心聚力”;16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58亿项目资金“落地生根”,22.9%的财政增幅“一路欢歌”,30万人民群众奋发向上。应县县委立足县情抓党建,构建和谐促发展,全县600个基层党组织、1.2万名共产党员,在“夺取创业振兴目标全面胜利”的征程中,奏响了又好又快的和谐乐章。
和谐——一池清泉水常流
夯实和谐党建之 “基”。2007年以来,应县争取中央和省、市补助资金500多万元,自筹资金1000多万元,新建高标准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231所,建设总面积达到25000平方米。同时,按照“有利于党组织开展活动,有利于党员发挥作用”的原则,大力调整和优化党组织设置。全县改建和调整机关党组织24个,撤并工业、商业机关党支部5个,改建农村产业党支部379个,产业党小组513个,组建 “两新组织”、非公企业党组织16个,组建率达到了100%。
凝聚和谐党建之“力”。近年来,应县县委把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当作增强党的活力和团结统一的有效措施来落实。建立和完善了《常委会向全委会报告党建工作制度》《领导干部党建联系点制度》《党委会讨论决定重大问题票决制度》等制度,建立了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的县委常委分工负责制,县委一班人相尊、相容、相让、相帮、相补、相促,身体力行,争当表率,形成了每个常委既能独当一面,又能当好参谋,既当主将挂帅出征,又当队员搞好配合的良好工作机制。同时,配齐配强了各级领导班子,形成了“三级书记抓党建,用责任制管责任人,靠责任人带一班人”的格局。
激活和谐党建之“源”。应县始终坚持把实绩和民意作为用人的“第一标尺”,使干实事的人有地位,给干成事的人得实惠。2008年,全县共提拔正、副科级实职干部78人,考评科级领导班子105个,考评领导干部449人,全部实行“阳光作业”,提高了群众对选拔干部的参与度和认知度。由于树立了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全县各级干部,精神焕发,活力倍增,一心一意干事业,争先恐后创一流,营造了“常事认真办,急事加紧办,难事设法办,一切事情依法办”的良好氛围。
发展——一树春风千万枝
千年老城焕新颜。2005年起,应县启动了规模宏大的旧城改造工程。共拆迁危旧房屋25万平方米,涉及拆迁户2113户,人口7506人,房屋13830间,新建大楼152幢,60.26万平方米,新建住宅小区16个,完成街改、城改重点工程30项,累计投资14.46亿元。这个投资相当于全县2004年财政总收入的20倍。更难能可贵的是,规模如此宏大的拆迁工程,没有一户顶着不拆的,没有一个上访闹事的,没有动用一名警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省委书记张宝顺等领导盛赞应县旧城改造不容易、经验宝贵值得推广。
开放引资结硕果。在大运高速公路应县入口处,有一块醒目的巨幅广告牌,上面写到“塔乡儿女欢迎您”。与之相伴相生的就是 “诚信招商、互利共赢”,“人人都是招商环境”等一系列人性化的招商理念。正是这种海纳百川的胸襟和充满智慧的“换位”,使一批批客商把目光聚集在了塔乡应县。近四年,应县招商引资落地项目24项,落地项目合同总投资58.695亿元。其中,雅士利集团是世界上除雀巢之外排名第二、亚洲第一的奶粉生产企业,在应县建成了亚洲最大的单体喷粉车间,日处理鲜奶能力将达到1千吨。
农业振兴创新高。应县是全国523个粮食基地县之一,也是省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县和畜牧养殖基地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按照“区域化布局、特色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建设、网络化营销”的发展思路,狠抓粮、菜、糖、奶、牧草、林果六大基地建设。2008年,玉米种植面积46万亩,总产4.2亿斤;蔬菜种植面积28.6万亩,总产10亿斤;糖菜种植面积5万亩,总产14.7万吨;奶牛饲养量达到36775头,年产鲜奶75523吨;牧草存量达到14.3万亩;经济林存量达到1.6万亩。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1.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04元。
创新——一石激起千层浪
2008年3月11日,“加强党的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县经验论证会在北京民族饭店举行。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会长、中共中央党校特级教授王珏等专家学者把应县“用党建这把总‘钥匙’打开欠发达县区经济社会发展的 ‘锈锁’”的实践和经验,概括为“应县模式”。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金融时报等新闻媒体相继进行了典型报道。
“支部+协会”,群众得实惠。2006年以来,应县探索性地推行了“支部+协会(合作经济组织)”的党建新模式,全县共建立各类专业协会468个,覆盖了76%的行政村,协会会员达到1.3万人,引领20万农民走上富裕路。
楼群建小组,街巷搞活动。2008年,应县开展了“社区党建规范建设年”活动,改建社区党支部9个,设置社区党小组78个,新建流动党员服务站9个,下岗职工再就业服务指导站9个。现在,流动党员不分管辖地域、不论身份属性,只要踏进社区党组织精心营造的流动党员服务站,就能得到关系接转、政策咨询、帮困求助等一系列服务。
活动搭舞台,服务显风采。近年来,应县在机关党员中,针对性地开展了整治和改进机关作风、树立良好公仆形象的主题实践活动,提高了机关工作效率,提高了机关干部促进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了“提速、提质、提效”。
应县直面基层的组织创新、机制创新,带来的是最广大群众的直接受益,奠定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并最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最好写照。
为民——一枝一叶总关情
决策顺着民心走。县委、县政府每办一件事情,都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把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作为第一信号。2007年,在制定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思路时,应县组织开展了“万户问计大调查”活动,共发出调查表10656份,收回9796份,回收率91.9%,收到各类建议意见18579条。县委真诚问计,群众积极回应,提出了很多有观点、有分析的建设性意见。
直面矛盾解民忧。县委、县政府勇于与群众“零距离”接触,尽力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2004年9月以来,实行了“县委书记、县长大接访”制度,每月15日,县领导在公开场合与群众促膝而谈,平等交流,现场办公,当场答复,限期解决。四年多来,应县县委、县政府通过办理信访案件,把积淀了10多年的突出矛盾翻解了一遍。比较突出的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查处或纠正了,职工保险解决了,拖欠民办教师工资问题解决了,干部津贴兑现了,近200名志愿兵、城市兵安置了……所有这些问题,都得到了群众的称赞。
竭心尽力为民生。应县财政困难,社会事业建设资金投入极度匮乏,为此,县委、县政府认真研究国家投资方向,全县广大干部怀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主动走出去,广泛联络感情,争资金,争项目,积极改善民生。四年多的时间,累计争取回交通、水利、林业、土地、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等项目资金10多个亿,其中仅道路交通一项就投入3亿多元,相当于前30年的总和,实现了城乡交通均衡发展。2008年,全县共为3930户7420名城镇困难居民、12890户14654名农村困难群众发放低保资金1887.1万元;为25228名65周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发放生活补助454.1万元;为15649名城乡居民发放基本医疗救助和大病医疗救助资金137.42万元,95%农村居民参加了合作医疗,让群众得到了真正的实惠,让科学发展的成果惠及城乡千家万户。
应县的创业实践说明,各项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党建工作的统领。应县正是用党建这把金“钥匙”打开了欠发达县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锈锁”,找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基点,把握了财政增收民生改善的焦点,抓住了老百姓和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凝结形成了创业振兴的动力源,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路子。
杨元圣
TAG: 山西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