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蜿蜒崎岖的山路,是常年生活在文县新德庄的人们出入鹰嘴崖的唯一通道。这个只有32户人家的村落,远离城市的繁华和喧嚣,在大山的怀抱里祖祖辈辈演绎着山里人家的平凡生活——
从“外来户”到山里人
2月18日,天气略显阴郁,有点湿冷,本打算到田里平整土地的徐景山夫妇没有出门,和父母一起坐在厨房地板上的火盆边闲聊,屋子里弥漫着一股柴火燃烧后特有的味道。在他们头顶,一根长长的杆子上挂着20多条大小不一的腊肉。
2008年腊月,徐景山家宰了一头270多斤重的猪,一部分肉过年食用,更多的则被制成腊肉挂在这里,留着慢慢吃。火盆里的柴火快烧败的时候,徐景山赶紧往里加了两根干柴,腾起的烟尘吹到了正上方的腊肉上,一个多月来,腊肉已被反复升起的烟尘熏烤得有些发黄发黑。“拿下来洗干净就可以吃了。”新德庄的家家户户每年腊月都会做腊肉,储存下来的肉要吃上一年。
徐景山对做腊肉的工序非常熟悉,妻子袁彩虹说他是家里干活的能手,然而,这里的一切曾经让他很不习惯。
11年前,徐景山到袁彩虹家当了上门女婿。那年,徐景山到新德庄所在的文县天池乡(又名屯寨乡)帮人割漆,与正值妙龄的袁彩虹相识相爱。袁彩虹家两代都是独生女,她的父亲就是新德庄的上门女婿,所以,一家人都希望两人婚后徐景山能留在村里,种庄稼侍奉老人。
徐景山的老家在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近郊,虽然是丘陵地带,但交通便利。当时,很多人家都已装上了电话,盖起了二层砖混小楼,出门也都骑自行车、摩托车,花5元钱坐两个多小时班车就可抵达南充市区。而新德庄的情形截然不同,出门就得爬山,买东西要走20多公里山路到桥头镇赶集,天刚亮出发,回来时往往已是星星满天。村子里也没有通电,漆黑一片,崎岖陡峭的山路上,初来乍到的他走山路时战战兢兢,时常紧跟在袁彩虹的身后。“是去是留?”初到新德庄时,徐景山的心里一直犹豫不决,每每上街赶路总会抱怨几句。细心的袁彩虹看破了他的心思,坚持如果徐景山不答应留下来,就不结婚。要么在闭塞偏僻的山村度此一生,要么舍弃心爱的人,在苦苦思索了整整8个月后,最终,徐景山留了下来。
新婚燕尔,徐景山内心的喜悦和陌生环境带给他的苦楚相互交织。他很少说话,因为语言不通,两地的习俗也有很大差异。最让他痛苦的事情是吃饭。“早饭是玉米面团,中午蒸玉米馍,晚上才能吃一顿白面。”徐景山说,家里最主要的食物就是玉米面、黄豆面,吃玉米吃得他想四川老家。
转眼冬天就到了。新德庄终年气候温和,冬季最冷时气温也不过-7℃左右,所以多年来新德庄的村民养成了烧柴做饭、火盆取暖的习惯。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要进山打柴,并且要存够一整年的柴禾。新德庄以南的大山峡谷里,生长了数十种不同的树木,为了保护植被,大家进山走将近一个小时后,才选择那些已经枯黄或无碍树木生长的树枝砍伐。柴禾砍来后,一排一排垒在墙边或院外,高高的柴禾堆要像墙壁般整齐,因此柴禾一般要砍成3至4尺长。
徐景山不会打柴,就手提打柴的弯刀跟妻子学,打得很慢。身旁打柴的人越打越多,他就越紧张,常常砍到手指。徐景山打柴时的憨态,袁彩虹每每想起来都会忍俊不禁。每次,他砍的柴禾都长过6尺,别人都是横着背在身后,唯独他是竖着背的……
11年后,昔日的乘龙快婿如今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也不再是那个笨手笨脚的毛头小伙。打柴、种庄稼、平整土地、做腊肉,徐景山样样精通,袁彩虹称赞丈夫是家里干活最好的把式。
11年来,在夫妇俩的努力下,家里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砖混结构的门面,花样新颖的地板和三合板材质顶棚,彩电、木质沙发等新式家具也是样样俱全。坐在火盆边的条凳上,徐景山不时地挑挑火心儿,十分惬意。他说,现在,他喜欢上了这里的生活,人少,安静,空气清新。
山里山外
由国道212线行至文县桥头乡赵家坝,顺着紧邻洋汤河的赵天公路(赵家坝至天池的道路),逆洋汤河而上一路向西,两岸皆是连绵不绝的高山,走30多公里方能看见峡谷南侧的鹰嘴崖。下了公路,越过清澈见底的洋汤河,有一条曲折的山路迂回通向山顶。几百米高的大山,年轻人走路快的爬上去得花一个小时,老人和小孩则需要更久。“我们这地方好,冬天不冷,夏天还可以避暑。”孟新荣从小在新德庄长大,45岁的他始终没有离开过家。和徐景山一样,孟新荣也非常喜欢山里恬静的生活,而且对这里的一切都了如指掌。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厨房 柴火 彩电 5元 板材[1]
山里有很多宝贝,茂密的丛林中,生长着上百种野菜、野果和药材,孟新荣一年中有很多时间是在鹰嘴崖后的深山里度过的。开春忙完耕种,4月到5月进山打野菜,有野山花、洋蕨,还有野绿韭;到了6月份,山里的不少野果子开始熟了,这是孟新荣最开心的时候,因为可以吃到口味甘甜的山珍野果:有一种紫色的野果叫八玉瓜,六七寸长,形状酷似番瓜,但味道却和香蕉一模一样;8月和9月以后,又是收获柴胡、芍药、大黄、胖地龙等四五十种药材的好季节。
孟新荣一家共有五口人,一双儿女都在十公里外的天池乡政府所在地读初中,此外,孤身一人的大哥也跟他过日子。去年,孟家的核桃和花椒总共卖了2700多元。这些钱远不够全家人一年的开销,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外出打工,孟新荣的身体一直不太好,妻子唐凤梅体恤丈夫,主动挑起了这个担子:2007年,女儿刚上初中,唐凤梅远赴河北沧州一家砖瓦厂打工,辛辛苦苦一年攒下了4000多元;2008年,唐凤梅在天津一条高速公路的建设工地上打工。
在新德庄,许多家庭的经济收入情况都与孟家相似,几乎家家有人外出打工挣钱。
鼠年腊月,32岁的王育才(化名)从河北沧州的砖厂独自回新德庄过年,妻儿留在了当地,刚过元宵节不久,王育才就急切地想要出去。
翻山越岭,世世代代爬山赶集、人背马驮的情景,在幼年的王育才心里留下了太多刻痕。15岁那年,因不堪承受偏僻深山里的苦,王育才大叔父的女儿和外省上门女婿悄然离开回了婆家,其后不久,大婶也跟着女儿一去不回,于是,刚从小学五年级辍学的王育才被过继给大叔父。18岁,新德庄大旱,庄稼歉收,家里缺钱,王育才和养父想拿出一点粮食换钱,两人各背着一袋玉米天不亮就出发赶往20多公里外的集市;父子俩互相心疼,都争着要背重的那一袋,养父当时已经50多岁,仍然坚持背了重的一袋,每走一里多路就得停下来歇歇。到了20岁,为了给他娶媳妇,养父四处托人到别的村子说媒,但一连说了几个,亲事都没成,原因只有一个——新德庄太过偏僻。王育才的妻子是本村乡邻家的姑娘,同村嫁娶,这样的婚事新德庄里有好几家。
1997年,王育才开始出门到四川九寨沟景区附近的工地打工;2007年,他首次踏上了东去的列车。列车驶上华北平原的时候,面对一望无际的辽阔大地,王育才久久盯着窗外,近乎入迷。在河北沧州砖厂打工期间,闲暇时分他最爱看当地电视台的一档农民工维权栏目,并从中学到了不少劳动法律常识。在王育才看来,外界的发展很快,信息也比较通畅。
王育才邻家的小妹今年18岁,去年刚上完初中,没有继续读书闲在家里,她也想出去闯一闯,经常跟外面回来的人打听。说起打工的事情,小姑娘满是欣喜。“想去哪里,干点什么?”提到这个问题,小姑娘顿时一脸茫然。
变迁中的未来
早在1980年代,新德庄就用上了自来水。2006年,村民们渴盼多年的一件喜事儿终于来临:集资修路。当年10月,工程启动,32户人家每户集资1800元,出两个人工,当地政府还提供了几百斤炸药帮村民开山辟路,5个月的辛勤奋战,一条几公里长的陡峭山路终被打通,村民们欣喜不已,缭绕于新德庄祖祖辈辈心中的苦愁似乎在顷刻间烟消云散。双喜临门,同年底,村里也用上了电。
2008年,由于集资打通的山路过于陡峭,陇南市交通局帮助村民们进行重修。两年来,新德庄先后有三四户村民购买了机动三轮车,电视也陆续摆进了家家户户的堂屋。
多年来,由于地域狭小,周边包括新德庄在内的无数山中村落都养成了建二层阁楼的习惯,一层住人,二层敞开,用于存放粮食和杂物。上世纪70年代开始,村民建房都是先将木材固定成房屋的结构,然后再用一根根木头搭成一个长方体的架子,用土夯成墙壁,或者用模子将泥土夯成大大的土块,再用之砌墙,而覆盖房顶的青瓦也是村民手工制成的。
新德庄的社长袁有杨曾经就是一名做瓦片的行家。袁有杨说,其实早在1980年代,自从天池乡临近地区有砖厂以来,经济条件好的村民建房已不再烧瓦,而是买砖瓦回来用。手工烧制青瓦,既费时,又费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外出买瓦,他至今已有将近15年没有再帮村里人做过瓦片了。
虽然去年重修的山路依旧曲折,但路面宽而平整,新德庄告别了世世代代人背马驮的历史。
2月18日晚近10时,夜已深,还不断有村民走进孟新荣家,和聚在那里闲谈的中年人聊天,这是新德庄许多村民一个常见的习惯。以前,村里不通电,晚上大家没事干就坐在一起,聊天到很晚。当晚,在旁人的一再要求下,谈兴甚浓的孟新荣拿出了自己年轻时手工制作的三弦琵琶,奏起了当地往往在过年时才唱的《采花曲》,琴声悠扬动人。
制作这把琵琶的时候,孟新荣才刚刚二十出头。那时,他闲下来的时候常常边谈边唱,而在新德庄,他并不算是最能唱的人,每逢冬季打柴,山间总能听到人们或高亢浑厚或婉转低沉的嗓音,偶尔还有彼此仰慕的年轻男女浓情蜜意地对唱。
这些曾经被村里人多年传唱的曲子,如今,已甚少有年轻人知晓。前一页
TAG: 兰州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