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基础设施重建,是改善灾区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措施。要优先恢复损毁交通基础设施,抓紧重灾镇乡、村受损道路的全面修复,加快推进“三轨九路”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形成抗灾能力强、应急交通网络完善、综合服务水平高的市域路网体系。加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通信枢纽、应急指挥通信保障系统和电子政务内、外网络体系,增强应急通信能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重建工作,继续抓好险情水库加固、江河堤防修复加固和堰塞湖除险工作。加强电力、天然气设施重建,尽快恢复灾前供电、供气能力。
———李春城在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上的讲话
从被地震扭曲为W形那一瞬间开始,小鱼洞大桥就成了彭州极重灾区的一个标志,“5·12”汶川大地震留在彭州的烙印。昨日,当记者再次来到小鱼洞镇,那个显眼的W仍在原地,小鱼洞大桥却已经涅槃重生———上游数百米,福建省援建的新小鱼洞大桥已横跨湔江两岸。在今年5月12日前,这座新大桥就将建成通车。据了解,新桥宽13米,设计行车时速60公里,仍然是进入银厂沟的咽喉之地。
桥通了 生活才更有盼头
记者在询问大桥建设情况时,遇到了小鱼洞镇江桥村3组组长刘大爷,他在这里打工,负责平整地面。在当地村民眼中,到工程队打工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谋生手段。“我们村都分布在湔江两岸,我住在大桥这头,村组开会在大桥那头,很不方便。”刘大爷的愿望很朴实,桥修通了,去村里开会更方便。
刘大爷的工友在一旁插话说,在这里打工的都是本地农民,辛苦,但是大家没怨言。他告诉记者,大桥建设常常彻夜施工,尤其是在建桥墩的阶段。晚上的风很大,冬天更冷得厉害。
被作为地震遗址保留下来的老桥遗址成了景点,而小鱼洞大桥历来是进出银厂沟的必经之路。单凭这两点,新的小鱼洞大桥的建成通车,就将为周边群众带来不少增收机会。
在距小鱼洞大桥数十公里的龙门山镇,团山村村民冯兵也在盼着小鱼洞大桥通车。预计5月底,冯兵的农家乐就会恢复正常营业,而小鱼洞大桥的通车将把成都至龙门山镇的车程缩短近30分钟。“团山村的环境没被地震破坏,我相信以后会好起来的。”
建桥难 一根桩打了3个月
福建人吴玉惠是小鱼洞大桥工程项目组的组长,他从没去过银厂沟,但在谈起小鱼洞大桥的重要性时头头是道。他说,小鱼洞大桥原计划今年9月建成通车,但考虑到没有大桥,小鱼洞镇、龙门山镇的老百姓生产生活极为不便,灾后重建的进度也提不起来,通车时间提前到了今年5月12日前。
“工作量不变,工期缩短,时间上比较紧张。”吴玉惠说,援建单位放弃了所有假期,没有回福建老家过年,春节在工地上过。在平时,工程则采取三班倒,昼夜连续施工。
对吴玉惠来说,大桥建设中最大的难题不是时间紧,而是施工难度大。“小鱼洞大桥是福建省对口援建的干线公路中投资规模最大、建设里程最长、施工难度最大的基础设施项目。我们从去年11月开始施工,其中2、3、4号桥墩的桩基都出现了反复施工。”
“小鱼洞大桥位于龙门山断裂带,这里的地质结构复杂,地下水流量大,在施工过程中多次出现问题,固定不稳。”吴说,一根桩基的正常施工时间大约是15~18天,但小鱼洞大桥其中一根桩基,“从12月开始打,直到今年3月才成功固定”。
困难已经成为过去。小鱼洞大桥的主体于4月23日合龙,目前,项目组正在加紧进行扫尾,桥面铺砖的工作进展迅速。吴表示,预计大桥在5月12日前建成通车没有任何问题。
“奋战5·12” 彭州边通车边建设
彭州市交通局,办公室主任孙江国告诉记者,局里的业务骨干都去了道路施工现场。局里为了在今年5月12日前保证小鱼洞大桥、蒲新路(彭州段)、银白路等重灾区道路通车,提出了“奋战5·12”的口号,把重建指挥部设到了工地。
“5·12”地震中,彭州道路受损严重,20个镇,川西环线、成青线等9条干线公路受损约142公里,147条农村公路受损约478公里,总计受损里程达620公里,受损桥梁50座。
建设任务很重,而难题在于不少需重建或改造的道路还在使用中,当地群众的出行、重建物资的运输全都依赖这些“生命线”。在工期紧的情况下,只有两个办法,一是边通车边施工,二是晚上加班。
“有的路段,我们只能跟交警协调好,封闭几个小时,通车几个小时。与地质结构不稳相比,施工的连续性难以保证是我们面临的更大问题。”在有的施工关键节点,为保证人力支持,交通局领导也抱着铺盖卷睡到了一线工地。
彭州市建设局副局长索奇峰说,建设局主要负责城市道路的重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资金和拆迁。与往年相比,彭州对城市道路建设的资金需求是13.4亿,是往年的5~6倍。目前已通过贷款、BT模式等,解决了近10亿元建设资金来源。
尽管建设压力大,两个在道路建设中起主要作用的部门仍然表示了对按期完成重建任务的信心,“将力保按期完成施工任务”。本报记者 谢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