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县灾后恢复重建之路
陈远坤 肖开丰 龙腾飞文/图
4月20日,中江县杰兴镇连山村11组陈道建的新居竣工了,看着集中居住点的幢幢新楼,对比去年地震后残破的房屋,陈道建不无感慨:“这一年变化太大了。”
放眼全县,陈道建眼中的“变化”可能很微观。就在陈道建新居最后一块瓷砖砌实的这一刻,在“5·12”汶川大地震过去近一年的时候,中江县39661户农房重建工作提前全面完成。
一年来,无数个“陈道建”的新变化、新面貌、新生活感召着震后中江感恩奋进、克难前行。既遭遇面临特大地震和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双重危机,又面临灾后恢复重建和扩大内需的双重机遇,进入2009年以来,中江围绕“两年全面恢复,五年经济翻番,八年全面小康”和建设四川丘区经济强县目标,坚持“工业强县、农业固县、三产活县、开放兴县”总体取向,实施该县“一个中心,两条轴线”发展战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
工业重建
重拳打造发展环境
2009年,是中江实现“两年全面恢复,五年经济翻番,八年全面小康”战略目标的关键之年。今年,中江将全面启动灾后恢复重建117个项目,确保年底累计竣工项目104个,累计完成投资18.12亿元。
“灾后恢复重建和扩大内需的双重机遇,将使中江这一传统农业大县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有利于中江抓住国内外产业转移尤其是东部地区加工业转移的机遇,抓住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机遇。”中江县委书记杨震介绍,第一季度,中江工业经济实现“开门红”。截至3月底,中江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达4.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4.5亿元,完成利润总额0.9亿元,完成技改投资2.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2.5%、36.7%、26%、55.3%。
今年,中江灾后恢复重建工业项目共竣工4项,一批大项目的投产营运是实现工业经济增长的关键。同时,以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产业升级项目、承接产业转移项目、自主创新项目为抓手,资金集中投向食品医药、电子机械、轻工纺织、重点产业和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前景的重点企业,取得了明显效果。
“着力加强工业发展软硬环境的打造。”面对喜人形势,杨震仍要求全县党员干部在发展工业经济的过程中“静下心来抓环境”:通过组建县城工业集中发展区投融资担保公司,解决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及园区内企业的技术改造资金、流动资金要求;通过园区物流仓储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帮助企业做到快产、快运、快销;加强职业技术学校与企业的协作,建立企业稳定的用工来源渠道。
“当前,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又给中江提出了新的课题。”杨震介绍,今年,中江将把“止滑提速、加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全力保证工业提速增效,确保工业经济保持15%以上的增速。
农房重建
四月底提前全面完成
粉墙的楼房,平坦的水泥路,郁郁葱葱的天桂树和热闹的小广场,这是南华镇涌泉村5组重建集中居住点给人的第一印象。依托南华镇松树梁子的自然生态,当地将其规划为生态旅游的新景点。
如今,像涌泉村这样日新月异的集中居住点在中江随处可见。通过全县人民不等不靠、自强不息的推进农房重建工作,中江县呈现出“早、快、实”的重建格局。
截至目前,中江县前期确定的39661户农房重建户已全部竣工。2009年2月补充申报确认因外出务工等原因未及时申报的3009户重建户农房正在紧张的建设中,已开工2617户,已竣工590户。农房维修加固261226户,2008年底前已全面完成。
“政府帮助村民修永久性住房,靠的是抓早、抓实。”辑庆镇党委书记邓斌说。针对中江实际情况,县委、县政府在一开始就确定了农房重建“两步并作一步走”的思路,即临时过渡安置补助直接用于修建永久性住房,并坚持统一规划、一次设计、分步实施的原则实施重建,此举使中江在如火如荼的重建大潮中赢得“先机”。
不仅如此,中江在农房重建中注重提升灾后农房重建带动能力,不但大大提高了群众建房积极性,也为百姓的后续经济发展“铺”好了路。结合现有土地整理项目、金土地工程,综合利用农业综合开发、沼气、扶贫新村等项目资金,让农户在重建的同时享受到更加完善的配套设施和优美的生活环境。同时,注重农房重建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在农房重建规划和建筑风格、功能上考虑当地产业发展需要,使农户在建好房后,还能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快速致富。
养蚕大镇通济镇和珠村村民刘亨全在重建中,专门修建了30平方米的“蚕桑房”,准备扩大养殖规模。而在以“水晶红苕”闻名的富兴镇观碑村,3个农房建设示范点建设将实现“五通一平”、“一池三改”,目前全村农户的永久性住房已经竣工。
科学发展重视区域经济构架
今年,中江将在“一个中心,两条轴线”发展战略的基础上,进一步培育工业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新的着力点。着力打造两条轴线上的重点集镇,使东西南北四个镇成为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的极点;通过重点培育南部重镇仓山镇的工业发展环境,带动南片区发展。
新的发展理念来自于县委、县政府一班人对中江区域优势、发展环境新的审视。成(都)南(部)高速公路和德中快速通道完工后,将形成成绵高速、成南(部)高速、成南(充)高速及达成铁路贯通覆盖中江的交通网络,中江作为距离成德绵经济带最近的百万人口大县,其区域优势将更加明显。
但中江南北狭长,以仓山为核心的南片区工业经济发展较为滞后,培育新“极核”势在必行。“为此,中江将突出区域特色,优化经济布局。加强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培育壮大优势产业,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带。”杨震说。
根据中江县情、区域结构、乡镇工作实际,中江县委、县政府在深入全县乡镇、农村进行大量的工作调研后作出决定:对全县45个乡镇工作的督促管理分北、西、中、南4个片区,并相应设立4个乡镇工作督导室,通过督导实现中江经济大发展、大跨越。
4月7日,四个片区督导主任迅速行动,深入各乡镇收集了解基本信息,发展思路、举措,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通过近半月的实地调研,四个片区督导主任根据各片区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分别制定了各片区的发展重点。
“南片乡镇距离县城较远、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差,为此南片区提出要发挥南片区成南高速、达成铁路贯境而过,仓山、冯店距成都仅一小时车程,是成都后花园,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力发展工业、房产业和第三产业,努力把仓山建成中江新的经济增长极。”南片区督导主任、县委常委陈远坤说。
凝心聚力
加快重建精神家园
灾后重建近一年来,一个个催人奋进、感人至深的故事在中江这片重建的热土上演,一个个文明和谐、生机勃勃的重建新村不断呈现。不断弘扬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将重建精神家园融入灾后恢复重建全过程,大力倡导“科学重建、文明和谐、知恩感恩”的灾后重建精神内核,是全县党员群众凝心聚力,加快发展的“内动力”。
2008年,受灾严重的辑庆镇,其经济总量增至4.1亿元,增速比全县平均水平高8.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3632元增加到2008年的4986元。“携手奋进的团结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锐意进取的实干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不断升华。抢抓灾后恢复重建、扩权强镇试点的机遇,辑庆响亮提出“两大目标”:城镇区近期规划面积1平方公里、1.2万人,远期3平方公里、3万人。
去年,在即将丰收之际,富兴镇观碑村党员赖顺学毫无保留地将自家的一亩多承包地提供出来用作灾后恢复重建的安置点,解决灾后重建户李代发的用地问题,充分发扬了一名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这正是灾后重建精神人文效果的彰显。”镇党委书记李果深有感触地说。
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通过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黄继光精神”、“东汽精神”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自力更生、重建家园”教育,中江全县人民不等不靠,用自己的双手和辛勤劳动重建家园。
“时不我待、负重爬坡,中江将以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攻坚克难,努力实现‘两年全面恢复,五年经济翻番,八年全面小康’的灾后恢复重建目标,全力建设四川丘区经济强县,建设更加美好和谐的新中江。”中江县县长刘应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