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城内随处可见的文字
北川老城区全景
堰塞湖旁的玫瑰花
唐家山堰塞湖泄洪槽 晚报资料图片
□晚报特派记者 俞陶然 北川报道
去年5月30日,记者乘直升机登上唐家山堰塞湖大坝,那时,武警官兵正在日夜奋战,为堰塞湖泄洪工程做最后的冲刺。而今,当记者再度来到北川,这片“悬湖”的安全威胁已经解除。
如今,当地政府和专家在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将它开发成一个旅游景点?如何利用它巨大的水体发电? “我估计,通往堰塞湖的公路明年就会建成,那时游客想去堰塞湖,就会方便得多。 ”北川县政协的罗时德副主任告诉记者。
开发:旅游、水电孰为主存争议
唐家山堰塞湖是汶川大地震后形成的最大堰塞湖,在北川县涧河上游。大地震使得河边的唐家山坍塌了半座山体,它们堵住河流,形成了一座天然的大坝。由于河道堵塞和雨水积淀,大坝上游的水位越来越高,库容达到1.45亿立方米,将北川县的两个乡——漩坪乡、禹里乡全部淹没。
北川中学的一位老师告诉记者,地震前,他在漩坪乡的一所中学教书。 “我在那座山旁生活了几十年了,地震后出现堰塞湖,我才知道那座山叫‘唐家山’。现在,我的家和以前的学校都在湖底下。 ”
据北川县政府工作人员介绍,这个硕大的堰塞湖长约30公里,面积为3平方公里左右,呈一个“人”字形。今年4月19日,因为连日降雨,堰塞湖水位出现较快的上涨,政府部门对堰塞湖进行了抗震救灾结束后的第一次泄洪,使整个湖的水位从718.5米下降至713.8米,在水底呆了近一年的禹里乡又露了出来。
禹里乡,传说中是大禹的故乡。经过长时间的湖水浸泡,那里的建筑重见天日时,都已变成灰白色,一些墙体一推即倒。居住在地势高处的村民搞不清楚,他们的故乡今后会再沉湖底呢,还是将恢复原状,让他们在重建家园。
对于村民的疑问和堰塞湖未来的形态,北川文化旅游局副局长邓红表示,目前,唐家山堰塞湖规划方案还没有出台,政府部门和专家正在研究和论证。 “现在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主张,对堰塞湖的开发应以水电开发为主,另一种观点则主张以旅游开发为主。”邓红说,“但不管最终选择哪种思路,旅游和水电我们都会去做的。 ”
玫瑰:香水原料将增旅游价值
尽管因为规划未定,观光船等旅游设施还没有出现在堰塞湖上,但有一个集经济开发和旅游于一体的项目已经启动,那就是玫瑰园。
其实,这个项目在地震前就开始了。谈到地震对玫瑰的摧残,该项目负责人、北川县政协的罗时德副主任记忆犹新。据他介绍,在漩坪乡、禹里乡种植玫瑰,是北川县政府2006年做出的决定。经过自然环境的多方比较,专家发现,北川的这两个乡和保加利亚的“玫瑰谷”有很多相似处,于是引进了著名的保加利亚玫瑰,希望能栽培成功,提取玫瑰精油,生产香水。
“去年地震发生前,我们的玫瑰园开花了,有粉玫瑰、红玫瑰,还有白玫瑰,长势很喜人。 ”罗时德说,“没想到,5月12日的地震,把玫瑰园和加工厂全毁了。 ”万幸的是,种植玫瑰花的农民都躲过了劫难。然而,前来指导玫瑰花种植的中科院成都山地所专家曲荣明不幸遇难,地震发生时,他正在北川县城分析玫瑰的精油含量。曲荣明博士的妻子那时刚怀孕,如今孩子出生了,却再也见不到他的爸爸。
今年3月,当原先的玫瑰园和加工厂都已在湖底时,北川县重新启动了玫瑰种植加工项目。这次,种植点选在了漩坪乡的景家村,面积为250亩,由一家企业来负责种植,目前栽种成活率在90%以上。据罗时德介绍,今年下半年,他们将再种植350亩,使今年的玫瑰园面积达到600亩。
景家村就在堰塞湖旁,明年的4月,那里就会绽放出很多玫瑰花,和地震前的玫瑰园一样。不同的是,如今的北川玫瑰不但有经济价值,还有潜在的旅游观光价值。未来几年内,堰塞湖旁的玫瑰种植面积将达到2万亩。粉色、红色、白色的玫瑰与湖光山色相映,想必会让游人心旷神怡。
游湖:从靠山吃山到靠水吃水
想致富,先修路。想开发旅游业,自然也得修路。目前,上唐家山堰塞湖需要坐越野车,还要冒山上泥石流的风险,所以只有极少数游客到达那里。但预计到明年,通往那里的公路就能建成。目前,环堰塞湖公路也在加紧修建。此外根据初步规划,几年后一条空中索道将出现在唐家山一带。
到达堰塞湖后,就要换乘水上交通了。目前,军队用的冲锋舟已成为当地村民的主要交通工具。为此,绵阳海事局培训了一批船工,让他们成为当地的“公交司机”。
李师傅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告诉记者,堰塞湖上有4个临时码头。其中,桐子坝码头是“终点站”,每天一早,冲锋舟就从这里启程,将村民送往其余三个码头,以便他们前往其他乡村,购物或探亲。整条“公交线路”长约20公里,行程约1小时40分钟。出于安全考虑,到唐家山大坝的码头还没对外开放。在李师傅看来,这个湖很有经济价值,因为他发现,在桐子坝码头旁,不但出现了几家商店,还多出了几个餐馆,据说是一些人嗅到这里有“商机”,便捷足先登了。对刘师傅来说,这是个好消息,因为今后如果有大批游客,他船上的乘客就会多得多,收入自然提高。而一些当地村民听说,这里还可能要建酒店、度假村,所以他们觉得,还是留在堰塞湖边好。
漩坪乡村主任刘永贤说:“我们以前是靠山吃山,现在要靠水吃水了! ”
茶叶:唐代贡茶向堰塞湖集聚
很多人也许不知道,唐家山一带还是名茶的产地。堰塞湖得到开发后,将给当地茶叶的销售带来契机。
北川县农办官员告诉记者,北川出产的茶叫“苔子茶”,它栽培历史悠久,在唐代即有记载,被列为“贡茶”。如今,苔子茶是四川省地方优良品种。地震发生后,北川的茶叶企业遭受了灭顶之灾,几乎所有企业的厂房都已倒塌。茶园虽然有一些没损毁,但因为去年北川劳动力紧张,当地灾民都去“抓现钱”了,没有人愿意采茶。
今年,北川县政府将茶叶加工企业从擂鼓镇转移到了漩坪乡,让企业在堰塞湖边恢复生产,和在建的玫瑰加工厂做了“邻居”,使北川的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共同在湖边发展。
由于漩坪乡的茶园在山上,所以没有被湖水淹没,如今这些茶园也在堰塞湖周边。近期,已有村民上山采茶了。
游完堰塞湖,赏过玫瑰花,便到茶室里喝杯苔子茶沏的香茗,再买些茶叶带回家。这很可能就属于未来堰塞湖旅游的项目。
“我们希望用经济产业带动旅游,同时用旅游来推动经济产业。 ”罗时德说。他给记者算了笔账:玫瑰园亩产鲜花能达到300公斤,每亩收入在2000元左右,而苔子茶中的“羌王贡茶”最贵每斤为2000元,因此它们的经济价值是比较高的,也能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如果与旅游业结合起来,它们的销售渠道会大幅拓宽,从而得到更快的发展。
作为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的一部分,唐家山堰塞湖将和北川县城遗址、北川中学遗址一起,成为对那场灾难最触目的见证。但同时,这个湖泊也孕育着希望和未来。随着时间的流逝,湖畔的玫瑰花会越开越多,湖上的船舶会络绎不绝,一种新的生活将在唐家山一带呈现。
□晚报特派记者 范献丰 北川报道 本版摄影 谢飞君
一场大地震,让“北川”这个名字成为几乎全国人民心中一道伤痕。
一年前,在北川目睹了一个县城的毁灭;一年后,再次走访这片伤痕累累的土地,从已经封城的北川老县城到正在热火朝天建设中的新县城安昌镇,从前往祭奠人们脸上的泪水到永兴乡板房区的袅袅炊烟,我们看到,中华文明的初祖之一大禹的降生之地,正以倔强的方式涅磐重生。
城:一座空城的前世今生
由绵阳市区通向北川老城的道路上,一幢幢新建的农家小院如雨后春笋般正破土而出。在通往北川县政府临时驻地安昌镇的道路上,拉着砖块和建筑材料的车辆络绎不绝,道路上尘土飞扬,显现出勃勃的生机。与一年前这条路上那些欲哭无泪、茫然空洞的人们相比,如今这条路上的人们表情更加丰富而生动:焦灼、欣喜、淡然…… “现在这条路上的车比地震前起码多了十倍,堵车已经是家常便饭。现在整个北川就是一个大工地,到处都在重建。 ”一名与我们同行的卡车司机,看似埋怨的话语中却满是希望。
这块喧闹的土地上,只有一个地方是静悄悄的——这就是北川老城。离老城还有3公里处就树立起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旅游大巴劝返点。自封城之后,除有限的3次短期开禁之外,北川老县城废墟仅允许曲山镇邓家片区百姓持身份证通行。其他人员和车辆必须有当地的特别通行证才能进入。
站在高处看北川老县城,这里已经是废墟一片。环抱群山因山体滑坡,原本苍翠青山变得青灰相间,城内的建筑物窗门大开,犹如一双双空洞的眼睛。还有地震时县城里在建工地,被强震的力量弯折的巨型塔吊兀自独立。
走进北川老县城,这座空城如今特别寂静。然而那些废墟里的点点滴滴,却无一不提醒人们这里曾经是一座充满生气的小城。
一条宽不过4米的普通小道,两侧贴满黄白两色瓷砖的楼房虽未完全垮塌,却已呈60度倾斜。这里过去应该是居民小区,一楼的门面房上还残留着杂货店、小饭店的招牌。如今这里空无一人,茂盛的道旁树下已杂草重生。街道转角处两个被砸坏的儿童玩具车,卡通人物依然保持着笑脸,只是颜色几乎已经褪尽,脸庞上处处是伤痕。也许,过去这里曾是孩子们争抢的“地盘”,吃过晚饭的大人们,把孩子放进玩具车内,一边响着音乐一边来回摆动。
在这条小街的废墟中,我们也看到一本相册。像册里装着一个家庭的记忆:有已经褪色的孩子满月照,有单位比赛获奖时的集体照,有家人聚餐时的全家福……只是不知道,相册里这些人,如今是否已然在人间。
在老县城周围,有一些本地人在出售地震纪念品。一名摊主告诉记者,地震后自己一家人没有生活来源,房子也被泥石流冲垮了:“我们也不愿意出售悲惨的经历,但是生活还是要继续。听说以后这里会变成纪念馆,希望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 ”
人:在这里,我们都是受伤者
今年5月1日,北川老县城再度临时对外开放。因为按农历计算,这一天与去年5月12日,正是同一天。
无数人从四面八方涌来这里。无论前来祭奠亲人的灾民,还是前来致哀的游客,一旦踏足这篇土地,都会向逝者寄托一份哀思。从乱石滩到街道,从民居到学校,这一天,这座空城里几乎随处可见流泪的蜡烛和黄色、白色菊花。
在老县城中,一块石碑上用血红大字镌刻“2008 5.12”,这组无声的数字足以让每一个面对者动容,而一侧则用黑底白字写着“沉痛悼念5.12汶川特大地震遇难同胞”。背后,是一处山体滑坡冲毁的建筑。经过这里的人们,无一不献上一支花,深深地鞠躬,寄托哀思之情。
在原北川县公安局遗址,遇难的28名北川县公安局民警遗像就在门口摆放着,那些英姿勃发的面孔就此以黑白的姿态永远定格。遗像前,摆满了鲜花。一名由成都赶来的市民说,虽然自己并不认识这些在地震中离去的人们,可是每一次看见他们的面庞,都心如刀绞:“在这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受伤者。 ”
记者也发现,除了沉浸的哀思里,也有更多的北川人要顽强地生存下去。在任家坪的北川中学校门口拦着一圈铁丝网,网上用各色绳子挂满了生者对于逝者的思念与祝福。一张写给一名叫“王晨旭”的学生的卡片,上面写着“王晨旭,你一定要快乐,会想你。 ”卡片的末尾,还画上了一个笑脸。
博物馆:具体方案仍待定
羌族姑娘王景在昔日的北川中学门口摆卖地震纪念品。她告诉记者,震后,自己一家人就没了生活来源,山上的房子被泥石流冲垮了,一家人只能住在帐篷里。因为老城被毁,县城里的人都迁往安昌和永兴镇等板房区。这里剩下来的人就只有祖祖辈辈都居住在这里的羌家儿女。
王景卖纪念品一天能有20元左右的收入。这个憨实的羌家妹子说:“这里是我们的家啊。虽然去年这里死了很多人,但是说真的,我们都习惯了。不觉得有什么,政府说了,这里要建成一个大的遗址公园,我家人都觉得将来在这里开店,可以做游客的生意。留下来的人都这样想的。 ”
老百姓的心里很矛盾,一方面为了逝者的安息,他们希望北川能成为一片净土,另一方面,他们也希望生者能幸福,那么让北川成为遗址公园,促进经济也不失为一个选择。记者从北川县委宣传部了解到,“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的设计方案目前仍在待定之中。一位姓林的先生告诉记者,对于这个博物馆的建设方案,全国各地有很多专业的设计团队都曾到北川进行过实地考察,他们回去之后也都会各自设计出自己的方案。 “这些方案首先要国务院进行筛选并审批通过,然后再下发到省里执行。目前,这项工作还只是个开始。 ”
记者还了解到,“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的建设,会坚持三个立足点:“立足北川的实际,灾后重建的整体规划;立足地震遗址的保护;立足对死者的尊重,对活人的尊敬。 ”
来自北川官方的资料:汶川地震让北川县深受重创,县城的建筑全部损坏,漩坪乡被淹没,很多乡镇通讯中断,道路中断。北川县政府对外透露,此次当地总的经济损失预计达到650多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北川县统计局的数字显示,2007年北川县一年的财政总收入才首次破亿元,达到1.14亿元。北川县地广人稀,是绵阳市两区六县一市中人口最少的县,直至1997年底,北川县才勉强通过“温饱线”的省级验收。
记者手记
回望北川
□记者 谢飞君
4月20日,记者获准进入北川老城区,车子驶过多道关卡,进入这片被围墙与铁丝网围住的伤心之地。充足的阳光下,坍塌的楼房、被大地震摧毁的土地,像照片一样定格,时间在这里停滞。
原来的北川中学,在一片废墟中沉睡,只有一根斜成45度的旗杆,成为一个坐标,告诉人们那里曾是孩子们的篮球场。
废墟像一个山坡一样,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半山腰上,有鲜花盛开,顾不得地面上深长的裂痕,顾不得同事的劝阻,我走向那个有花的半坡。
“朱亚兰,姐姐爸爸妈妈想你,我们永远爱你。 ”眼泪刷地掉下来。
北川中学的旁边,一个纪念碑坐落,这里鲜花盛开,这里香烛遍插,祭奠北川之殇。
北川,中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地处四川盆地向藏东高原过渡的褶皱地带,建城于两山之间、清流之畔。然而,“5·12”地震完全摧毁了这座以旅游知名的美丽小城:当时,县城西面的王家岩从300多米高空垮塌,200多万方土石倾泻而下,覆盖了多半个老城区;东面的景家山3公里多宽的陡岩上,垮塌下300多万立方米的巨石,砸向学校、机关、街道和居民区。 15645人遇难,4311人失踪,26916人受伤。北川县城共倒塌房屋3.6万户、20多万间……
黯然神伤之际,记者发现,在曲山小学与县公安局交界的缓坡上,一朵朵鲜艳的虞美人在草地中热烈地绽放,在一片灰白的瓦砾背景下,格外醒目。
在北川老城内,最常见的就是香烛签,他们在不同的角落燃尽,表达着各自的哀思。
我数不尽烛签的数量,我无法想像北川人的哀伤。
这场灾难让这里的人们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家园,失去了房屋,但他们又不得不重拾信念,在重建中奉献自己的力量。
“我住房,我流汗,光靠国家是懒汉。 ”
“自强自立有骨气,不等不靠有脾气。 ”
“出大力流大汗,美好家园要大干。 ”
在北川的擂鼓镇、安昌镇……在那些重建的土地上,饱含感情的建设口号,与北川老城中的哀伤对应,在新的土地上,“建设一个新北川”成为每个人的信仰。
TAG: 新闻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