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20日,成都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经历了汶川地震的成都,非但没有放弃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反而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共创共建,经过4个月的辛勤努力,最终以测评综合成绩排名第一的佳绩从650多个城市(区)中脱颖而出,获得殊荣。
“(成都)不但在大灾之年顺利完成了年初既定的全年主要发展目标,而且坚定不移地推进综合配套改革,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两大突破性进展为标志,成都进入了一个加快推进城乡全面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不但在前所未有的应急和开放的条件下,以有力、有序、有效的工作向世人展示了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的良好形象,还在震后4个月之后就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全国文明城市考核测评,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的殊荣。”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春城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上发言时说。
城乡居民 共享创建成果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一项真正的民生工程、惠民工程,每一项指标达成的背后都隐藏着四个字的最终诉求和根本目的———为了群众。因为它让成都市民共享不断提升的文明成果,从物质到精神,从城市到乡村。
最佳旅游城市评选、全国文明城市评选……最近几年,国家统计局城市司专项处处长王文亮总是以“裁判官”的身份来到成都。“我带领了19个测评员到成都进行文明指数测评,我们都有一个相同的感受,那就是地震后的成都几乎看不到任何震后阴影,城市比以前更美丽。成都是当之无愧的全国文明城市。”王文亮对成都赞誉有加。
对于王文亮这样的外地人,到成都首先接触的就是成都的空气。成都近年来空气质量的提升,是有目共睹的。成都对提高空气质量的要求,并非始于创建文明城市,早在2006年,成都市打响了大气环境综合整治这场硬仗,工作要求甚至高于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的相应指标。而从2001年开始的东郊结构调整,也为整个东郊片区调出一片环境保护的新天地。成都先后关闭了位于中心城区的三瓦窑热电厂、成都热电厂、华能热电厂,每年削减烟尘1.35万余吨、二氧化硫2.74万吨。“以每辆车载重5吨来计算,恐怕都要超过8000辆车来拉哦。”成都市环境保护局局长王文斌说。成都还实行了整治扬尘和推进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其中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仅扬尘防治工程,市、区两级就投入2亿多元。
生活在成都的每个家庭,每天至少有一位成员要和菜市场打交道,而菜市场却曾是城市的脏乱差“顽疾”所在。现在,成都市民再不用穿上旧鞋、“一捏鼻子二提裤子”,因为上菜市场和逛“超市”一样舒适。一切改变都源于2008年2月15日市委副书记、市长葛红林主持召开的城区菜市场建设管理工作会。会上明确,对城区所有菜市场进行整治,彻底改变菜市场脏乱差的面貌。仅政府出资补贴这一项,包括市政府一次性投入的近4000万元在内,市、区两级政府投入资金达亿元。而早在2005年,成都市政府就已经投入了5个多亿,在中心城区新建了11个农副菜市场。木综厂菜市场是第一轮整治提升的159个菜市场之一。过去垃圾遍地、占道严重,环境十分恶劣,由于涉及多家单位的职能交叉,整治进展缓慢。为此,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春城,市委副书记、市长葛红林分别前往市场调研,现场督促解决问题。而针对整个菜市场整治工作,葛红林则亲自召开十多次协调会议。
公共交通更加便捷,是文明城市的要求,更是市民的生活需求。为提高公共交通使用率,方便老百姓出行,成都从2008年5月1日起,对市区公交车实行刷卡乘车、2小时换乘免费的政策。成都市公交集团副总工程师曾彦说,市区公交车每天将为此少收入约40万元,但这种公共投入是值得的。同期实行的还有公交专用道,极大提高了公交车的运行速度,比如一环路、总府路实行公交专用道以来,公交车的平均时速从以前的13公里提高到了19.5公里。
让城乡居民共享文明成果,是成都创建文明城市的鲜明特色。成都市委、市政府在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下,把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摆在了突出位置。
城乡卫生体系的建设,早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之前,就已启动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在全市所有建制乡镇建立的乡镇公立卫生院,彻底改变了农村医疗卫生设施的破旧面貌,并对医疗服务人员进行强化培训、提高服务水平,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好的医疗卫生服务,而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更可以报销大部分医疗费用。在社区,通过医院整体转型、医院领办和政府独立举办等方式,成都已经实现全市社区卫生各街办(乡镇)全覆盖———在这些服务机构,对常住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服务都一视同仁。就业、教育、文化等各项公共服务也同医疗卫生事业一样,在均衡发展中,让城乡居民共享成果,获得更多实惠。
文明城市 收获文明市民
一个城市的文明,归根到底就是人的文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成都在城市面貌改变、人民群众受惠的同时,还收获了全市市民的素质提升和文明品质的升华。
市民素质的提升,是在共创共享中潜移默化的。暗访中,“不再有乱停乱放的车辆和乱穿马路乱闯红灯的行人”是被王文亮津津乐道的。在有关部门规划了道路标识标牌后,很多市民自觉走斑马线不说,还成了文明交通的监督员。此外,很多老社区在硬件条件提升之后,带动了市民卫生行为的养成,一改过去“脏、乱、差”的老样子;公交车站台上,乘客从在志愿者的引导下排队到逐渐养成自觉排队的良好习惯……
大灾突袭,成都创建成果经受考验之外,更收获了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全市人民在非常时期,凝聚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涌现出了以都江堰市向峨乡党委、彭州市宝山村党委为代表的一批震不垮、压不倒的基层党组织,以刘廷凯、王晋、蒋敏等为代表的一批“紧急时刻冲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去”的党员干部,还有杨琳、陈浩等为代表的一批抗震救灾英雄少年。
地震中,成都人的“坚韧从容、仁爱感恩”精神,得到了集中展现。市委、市政府快速果断反应、从容应对,2小时后,市政府发布了第一个政府公告,公布震情、部署抗灾、安抚市民情绪,4个小时后,第一批救灾物资运往灾区;大震后27分钟,成都人民广播电台坚持在摇晃的大楼内播音,成都新闻人谱写了“永不消逝的电波”;当晚,成灌高速公路上,近千辆出租车司机自发地、源源不断地前往都江堰转运伤员、输送物资,近千辆空载的出租车亮着应急灯疾驰都江堰,成为最特别的生命“救援大队”,勾勒出灾后雨夜最感人的画面;同样是这个晚上,许许多多的成都人在雨中的各个献血点排起了蜿蜒近两百米的长队,向灾区传递和输送这座城市的爱与温暖,到5月14日保证了第一阶段应急用血量后,成都血站设立了市民登记预约献血,近10万市民预约献血……
这样一段经历让成都市文明办副主任段海明记忆犹新。在5月12日地震发生当天,他从机场坐车返回市区。地震突然来袭,市民的恐慌可想而知。就在这种情况下,令他至今难以忘怀的一幕发生了———在大家都忙着避震的时候,我们的清洁工人坚守在街道上继续工作。
文明创建 向“全域成都”覆盖
2009年1月20日,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春城发言时,圈定了成都更加高远的创建目标,那就是紧密结合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灾后重建,坚持不懈抓创建,永不松劲促发展,用统筹的理念、创新的办法、刚性的措施,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建设,实现社会和谐发展与文明进步。
简而言之,成都就是要让文明城市成为城市发展的常态标准。这也与中央文明委的最新部署一致:将对获得文明城市称号的城市进行文明指数的测评、排序,并每年一次对社会公布。
细心的人都会发现,这个目标,其实早在成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之初就已经确定了。去年2月,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春城掷地有声地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是为了这块“金字招牌”,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开展创建活动,更好地改善民生、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
因此,一系列行动,哪怕是在文明考核测评之后,甚至是在拿到“牌子”之后,仍然被摆上重要日程,强力推行。
2008年11月21日,在中央文明委已经完成对成都的考核测评之后,成都又召开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动员大会。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部署,将全国文明城市作为城乡最高目标,要求将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作为创建工作的重要内容覆盖到“全域成都”。要求按照全国文明城市标准提升中心城区环境质量,对照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标准提升县城环境质量,对照国家卫生城市标准提升城镇环境质量,对照“四清”要求提升农村环境质量。今年3月15日,在距这次动员大会召开仅4个月,市政府再次召开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会,说现状、找问题,研究部署如何进一步把这项基础工作抓紧抓实、深入推进。
今年3月24日晚,市委副书记、市长葛红林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开会。在这次全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会上,提出了新的目标:基本实现区(市)县城、乡镇、50户以上农村新型社区和灾后重建安置点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基本建立统筹城乡的生活污水处理体系。同时,继对42条中小河道实施小流域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后,今年我市将对岷江、沱江流域的另外20条中小河道实施小流域治理。
目前,全市正准备召开大会,对之前创建工作进行总结,对深化创建工作进行新一轮的动员部署。据说,这次会议上,一份深化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意见即将出台。
在常态创建时期,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也将坚持下去。例如,调度会将以重点难点专项组的形式继续推行,依然突出测评、监督职能;清洁城市的测评结果,将改为两个月公布一次,但奖惩逗硬的办法不变。
文明城市,是一个城市各方面工作的综合概括。成都文明城市创建,在城市发展的轨迹中继续深化下去,必将成为全市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最终实现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强大推力。
记者手记
更高的目标
地震是一场灾难,更是一场考验。 文明城市的角逐,除了要全面达标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更重要一点就是展现城市的精神风貌。地震,恰好给成都提供了这样一个展示平台,因为其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群体都是成都城市风骨的最佳载体。
2008年5月13日下午,刚刚经历了令人无比恐慌的地震,市文明办又开始一如既往地商讨创建工作了,主题是关注抗震救灾一线涌现的先进典型,《成都骄傲》的雏形就在那时产生。
2008年6月10日,作为身处灾区、却是第一个前来汇报工作的代表,成都市文明办的同志出现在了中央文明办,及时汇报了成都“一手抓抗震救灾、一手抓文明创建”的相关工作。
错过一个机遇,就可能落后一个时代。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恰好为我们当前抓住机遇、迎难而上,推动“两个加快”,实现科学发展树立了一个典范。
加快城乡全面现代化进程,尽快形成“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站在更大的机遇面前,成都已经瞄准更高的目标。本报记者 李娅 编写
大事记
2008年7月上旬 成都在15个副省级城市公共文明测评中名列第6位
2008年9月15~21日 成都接受中央文明委第2届全国文明城市考核测评
2008年11月21日 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动员大会召开
2008年12月28日 成都进入中央文明委第2批全国文明城市候选公示名单
2009年1月20日 成都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的荣誉称号
2009年3月15日 市政府再次召开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会
2009年3月24日 全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