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讯 青海省公安消防总队8个支队中就有6个支队在草原牧区,46个县大队有35个在平均海拔3700米以上寒区。2005年总队党委在广泛调研、集思广益的基础上,集全体官兵智慧,创造性地提出了“缺氧不缺精神,缺钱不缺干劲,创业不畏艰辛,奉献不计名利”的青海消防精神,成为高原官兵干事创业不懈的精神推力和力量源泉,使部队各项建设发生了跨越式发展。暮春三月,我们深入最能代表青海总队官兵艰苦奉献精神的果洛藏族自治州消防支队,体验了驻守在生命禁区的高原消防官兵牺牲奉献的感人事迹——
走进果洛公安消防支队营院,我们认识了一些平凡的军人,也认识了执著、坚韧、淡泊、牺牲、奉献对于高原军人来说,是绝对必需的一种品格和精神。
握着支队政委归斌斌的手,像是握着粗糙的树杈。望着他非洲人一样的脸,我们一时很难把他跟“军人”这个概念联系起来。岂止是他,还有巨克明、李盛林、杨尧、王肖剑、柴国庆以及这里兵龄四五年以上的官兵,无数个烈日暴晒和风雪吹打的日子,早已改变了他们的容颜,刻下了比实际年龄大的岁月的印痕。
缺氧不缺精神
支队军医告诉我们,由于氧气严重缺失,心脏会自动加快搏动,被迫极端扩张,身心的负荷成倍增加,加剧搏动的心脏,一颗要顶两颗用。于是,体内各系统生理机制就会发生异变:头晕,恶心、失眠、脱发、呼吸困难、口鼻溃疡,嘴唇皴裂,指甲凹陷、反应迟缓……因此,普遍存在“四大”和“三高”的高原性疾病:肺大、心大、胃大、脾大和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
这支部队的官兵,来自河北、山西、山东、四川、宁夏、内蒙、甘肃、安徽、江苏等十余个省区,初上高原时都有一段或深或浅,但注定都是终身难忘的铭心记忆。
今年下连的山东籍新兵张光成,按他的话说,差点把五脏六腑吐在来果洛高原的路上。缺氧所致的头疼,折磨得他死去活来,感觉就要撑不住了,像是在闯鬼门关……度过了剧烈的高原反应期,张光成现在的感觉好多了,但总觉得浑身有一种难受劲儿。
他还告诉我们,在山东老家,他从来没听到过“海拔”这个概念,来到青海当兵,才心会手触、刻骨铭心的感受到了——在辽阔的高原上,海拔是无处不在的地理概念,令军人们记忆深刻,也使他们的军旅生活充满艰辛。
“来青海当兵,后悔吗?”我问他。 “不后悔。”这个在家经营洗浴项目年收入有七八万元的士兵告诉我,他来部队的目的就是锻炼体魄,历练吃苦耐劳的品行。我们顿生敬佩。
在柴达木戈壁沙漠工作战斗了十余年的政委归斌斌,四年前上了海拔更高的果洛高原,当初组织找他谈话时,他只说了句:“艰苦地区的工作总得有人干,既然组织上信任我,我就去,而且尽最大努力把工作干好,把队伍带好。”
看上去归政委的个头算不上高大,但不失英武,眉宇间透着一股英气和睿智,站有站相,坐有坐姿,活脱脱一个军纪军规打造的警营男子汉。从士兵到上校,一路风雨一路保持奋进的姿势,他把军旅生活视作美丽人生来辛勤播种耕耘,二十几年如一日战斗在高原戈壁、草原牧区,无怨无悔。
他说,这里的条件的确很艰苦,有句谚语叫:“风吹石头跑,山上不长草,氧气吃不饱,四季穿棉袄。”但是我们不能以“艰苦”为借口,躺在“艰苦”上守摊子、混日子。因为艰苦,所以更要发奋图强,各项工作一样也不能落下。
那些发生在草原上的抢险救援故事,至今,仍然是藏族群众经常回忆的话题——
几年前7月的一个下午,几天来突降的暴雨使乌尔玛河上游水位猛涨,来此采挖草药的31名藏族群众被困其间,望着湍急的洪水,孩子们吓得哇哇乱叫,而大人们更是束手无策,一筹莫展。果洛藏族自治州公安消防支队接到报警后,迅速调集两台消防车和27名消防官兵奔赴灾害现场。官兵们一到现场才发现,由于河道淤泥深厚,水流湍急,雨夜能见度很低,救援车辆根本无法靠近。
经过紧急协商后,参谋长贾海平决定带领一支抢险小分队,强行渡河后再组织开展营救。在滂沱的大雨中,小分队的6名战士在齐胸深的洪水中相互搀扶着艰难行进。人们无语,只是在心中默默祈愿渡水的战士千万不要滑倒。就这样,战士们手牵着手,一步三倒退地强渡过河,在河对岸拉起了一条生命之绳。
终于,31名被困群众在消防官兵的帮助下顺着安全绳一一到达安全地段。而此时,他们身后的公路上,十几辆汽车的灯光将现场照的更加明亮,连过路的车辆也停下来,打亮灯光,加入到救援的行列里。无声的爱,将不同道路、不同行业、不同地域的人们紧紧连在一起。不知何时,雨停了,乌黑的天空显现出些许的光亮来。
在群众受到突发性灾难的威胁时,支队官兵总是出现在最危险的地方,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安全屏障。大武地区的群众忘不了去年夏季,山洪突发,滔滔浊浪席卷居民房舍时,洪水中屹立着的那一道橙色的“爱民墙”;忘不了牧民家的房屋失火时在烈焰中冲进冲出,背老人、救小孩,抢财产的身影;忘不了在大雪弥漫、寒气彻骨中艰难搜寻被困牧民的动人故事;忘不了交通事故中,在深沟峡谷生命与生命舍生忘死接力的感人场面。
支队荣誉室里,一面锦旗上五个金色的大字准确地表达了各族群众对消防官兵的比喻:雪域守护神。严酷环境锻造了高原军人对使命的特殊忠诚,忠诚写满了他们在高原上的每一天。他们用坚毅的品格、铮铮的傲骨诠释了“缺氧不缺精神”的内涵。
缺钱不缺干劲
青海广大牧区经济还比较落后,偌大的一个果洛藏族自治州,年经济产值只有三四千万元,而硬性支出达10多个亿,所走过的牧区县几乎没有什么企业来支撑当地的经济,大多数县收入不到300万元,全靠国家财政支援,高原消防官兵每干成一件事情,与内地相比,存在着不是困难的困难,不是问题的问题,需要付出几倍、十几倍、甚至百倍的努力。
我们在果洛采访时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几年前,一位大队长请县领导吃饭,目的是希望县长给大队拨点经费。这位县长拿着高脚杯爽快地说,只要你喝下去一大杯酒,我就给你拨1000元。这位大队长一口气喝下去六大杯,结果气若游丝地整整在床上躺了两三天。
其实,当地大队领导和县领导在工作交往中逐渐都成了老交情、好朋友。但是靠吃财政饭的县领导也有口难言,他盘子里的钱也是十分有限的。英雄气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呀。
尽管情况严峻,但基层大队的官兵们并没有停滞脚步,也没有怨天尤人,他们以总队“敢想、敢闯、敢干、敢做、敢为”的“五敢”理念;以“走前人未走之路,创前人未创之业”的工作精神;以“自主建设、自主发展、协调发展、创新发展”的工作姿态;以“限时间、保质量、出效果”的工作要求,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使“铁打的营盘”发生着显著的变化,业务经费的争取也以每年不断变化的数字攀升。
在海拔4300余米、距省城西宁800多公里的达日县城,四名官兵伫立在漫卷风雪中,以令人难以忘却的热情迎接我们的到来。大队长杨尧还未等我们的屁股坐稳,就小声而迫切地央求:“今晚住下,远天远地的,见到你们不容易,心里那个高兴哪,像过年似的,晚上好好聊聊……”
在离天最近的地方,在寂寞最盛的地方,只有三四名消防官兵,但他们把工作干得井井有条,战友之间团结互爱的就像一家人。
如果除却大荒原的背景去打量达日大队的内部设施,仿佛置身于繁华都市的某一处所,令人眼前豁然一亮。大队被总队评为“2008年度三基工程建设先进大队”和“优秀基层党支部”,大队长杨尧被公安厅评为“三基工程建设先进个人”。在道路难行的班玛大队我们同样被几名官兵艰苦奋斗的精神深深打动和震撼。
在这样的地域,不难感受和想象杨尧他们得来的一项项荣誉,有着怎样超乎寻常的艰难的付出,更有着怎样意味深长的精神启示。
走在大武镇的街道上,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醒目的消防警示标语,几乎每一面空置的墙面上都留下大队官兵的心血。大队长巨克明说,在草原深处,消防知识宣传普及是个苦差事,得有足够的耐心和韧性。我们看到,他们的确费了许多苦心,想了许多办法,藏、汉文对照制作的“五进”宣传资料有十几种之多。
进入冬季,忙碌了夏秋两季的牧民们开始集聚在冬窝子里过冬。闲暇时光干什么?茶余饭后话消防。这不,一场冬窝子里的消防知识竞赛在玛沁县牧民新村已经开场。竞赛题目并不难,可主题只有一个——牧区防火重于泰山。
在场的群众盘膝而作,平时的邻里今天成了竞赛的“对手”, “初起火灾如何扑救?”、“怎样阻断草场火灾?”、“哪些物品不能在家里存放?”……一道道问题难坏了有些选手,紧紧张张地四下打听正确答案。没有抢答器,举手谁快谁先答,没有积分器,手工积分一样彰显比赛公平。虽然少了高科技仪器助阵,可谁又能说“这边风景不好?”
一边是趣味知识竞赛,一边是火灾案例展出,平安的话题就这样在看似简单的形式中积累着,安全也就这样在牧民群众的心里扎下了根。大队官兵说,这样的宣传形式还要在几个牧民集中的“冬窝子”要去开展,下次去的时候还要带一些科技文化书籍呢。
在高原牧区,由于地广人稀,官兵们每进行一次防火监督、消防宣传、抢险救灾都要进行漫长的跋涉。在支队,官兵们无论是下队、出差,还是休假,只要在途中,都要隔一段时间向支队领导报平安,这成了警营生活中的一条铁律。支队领导说:“官兵们的健康和安全让人很多时候连觉都睡不踏实!” (作者:袁立军)
(待续)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席卷 安全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