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记达州市交警支队直属一大队四中队中队长向守牧
■ 本报记者 潘黎 刘若辰 庞莹
4月29日,路过驻扎在达州市通川区魏兴镇的达州市交警支队直属一大队四中队时,货车司机代绍培看到门口那辆0619号警车,习惯性地喊了一声“向队!”
无人应答。代绍培马上意识到,“向队”已经听不到了。
和他一样,两年多来,这里来来往往的司机早已熟悉那辆车、那个身影,习惯了亲热地打个招呼。可“向队”已经不在了。
向守牧,达州市交警支队直属一大队四中队中队长,老百姓亲切地叫他“向队”。牛年大年初一(1月26日),他累倒在工作岗位上。3月14日凌晨,距被确诊为肺癌48天后,向守牧走完了42年的人生路。
在四中队的警务公开栏里,打头的还是向守牧的照片。13名曾经跟他一起工作过的干警、协警们,谁都不忍抬头看,可是,没有人提过把照片摘下来。
“人生一世,不过是把名字写在水上。”一位哲人慨叹,无论如何奋力书写,名字都会随流水消逝。而向守牧虽然无心,名字却被写在路上,写进群众心中。
“第一岗”的坚守
向守牧:只要在工作岗位上,就会感到身体很好,一身的痛也感觉不出来了。
四中队负责的辖区不大,包括210国道达州市通川区段30公里、4条县乡道、5个乡镇,但通往陕西、重庆的两个出川要道都经过这里。达州的交警都知道,这个看似普通的执勤点,是唯一需要24小时守候、管理、检查的省级一级交通安全固定执勤点,是名副其实的“达州第一岗”,车平均日流量达万余台。
2006年6月,向守牧来到这个共14人、24小时备勤中队任中队长。
第一岗,既是第一重要,也是第一辛苦。几乎每天都是5点钟上岗,大家还在被窝里时,向守牧已在巡查路段。就算家离执勤岗40多公里、来回需要5个小时,他也从来没有迟到过一次。
“他平时精神可好了,大冬天我还没起来做早饭,就听见他那辆0619号警车的油门声,他已经巡查回来了。”给中队做饭的冯秀告诉记者。
日子再久一些,大家才知道,不怕冷不怕累的向守牧患有糖尿病,去年11月开始还不时咳嗽,但他工作起来就是不顾一切的拼命。“交警的办公室在路上,工作上都向我看齐!”向守牧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排堵、处理交通事故,向守牧总是第一个到达现场;值班巡路,凡是雨雪恶劣天气总是安排自己在外面巡逻;节假日,带班顶岗少不了他;路检路查,凡是灰大的地方都是他在那里值勤;一年四季,从不迟到、从不脱岗的还是他……
“每项工作向队都是排头兵,所有事情他都冲在前头,我们服他敬重他。”中队干警众口一词。
2008年12月17日,向守牧迎来到四中队后最艰苦的一役。
宣汉普光气田,是全国三大气田之一,也是国家重点工程“川气东送”工程的起点和主阵地。去年12月,普光天然气净化厂的建设进入最后决战关头,一级吸收塔、大型油罐等近200件特大型设备要经此运进厂区,四中队承担了最艰巨的第一区域道路运输护卫任务。
确保大型设备安全、快速通过,成为四中队压倒一切的大事。向守牧带队对沿线反复查勘,制定周密方案,停止一切休假,全身心投入。每一段路、每一个桥墩向守牧都了如指掌,土溪沟铁路桥是向守牧的心病:桥下路基原是冬水田,形成了“弹簧路”,车一上去路基就会陷下去,车辆稍有超标,就会出问题。
担心的事终于发生。12月19日凌晨5时许,中队指导员周炎一个电话让刚离开现场的向守牧立刻调转车头:一辆运冷冻食品的大车深深陷在“弹簧路”的泥坑里,道路严重堵车!
冰天雪地里,道路两头堵塞的车辆长达6公里。“卸货!”连续48小时没有休息的向守牧带头爬上大车,率领大家硬是把数十吨重的冷冻食品一件一件卸下来!
大车终于挣扎出来,路通了。但随时都可能再出问题。
上午11时,一辆运煤的车在通过弹簧土路时半轴突然断裂,路再次被堵死,必须把车拖出来。
“你守着。”向守牧对周炎说完这句话就转身走开了。
当大汗淋漓的他返回时,身后竟拖着一根7米多长、约30多公斤重的加粗钢丝绳。“他走了两公里才找到这根钢绳,然后又一个人拖回来。当时他已经是一个危重病人!”周炎向记者讲述时,几近落泪。从拨通那个电话开始,周炎就知道,向守牧一定不会离开岗位——但他没想到,任务结束后,他却永远地离开了。
为防止陷进“弹簧路”,每通过20台车,向守牧就带领执勤交警清一次泥土、垫一次片石。
当天下午4点,对讲机里再次传来告急声。
由于罗江大桥施工,宣(汉)罗(江)路严重堵车。向守牧赶到那里时已堵了500多辆车。警车无法前进,只好步行排堵。他带着交警走了4公里多路,一节一节地疏通,直到晚上9点才基本疏通。然后,他又立即返回国道210线继续指挥大件运输。
一口饭未吃,一口水未进,这天晚上10点,向守牧开始剧烈咳嗽,一阵阵眩晕袭来,他有点站不稳。
“可能糖尿病发作了。”在大家劝说下,向守牧匆匆回中队吃了点东西又赶回现场。“我在吃早饭呢,一时半会儿回不来。”夜里10点过,向守牧在电话里跟妻子陈绍珍“请假”。“他说只要在工作岗位上,就会感到身体很好,一身的痛也感觉不出来了。”协警王杰说,谁也没料到病魔已在疯狂吞噬他的生命。
2009年1月26日,在连续奋战40多天、圆满完成大件运输任务、站完除夕的最后一班岗后,积劳成疾的向守牧倒在值勤点上。
“从11月开始感冒咳得厉害,但他就是不肯花时间去医院,总是在路上忙啊忙,实在撑不住了就到最近的村卫生站,打吊瓶都叫医生多放药少加水。”回忆起这一切,陈绍珍泣不成声:“说好有时间就去检查身体,可大件运输还没完,春运又开始了。”
当他不得不检查的时候,一切都晚了。从3月3日住进重症监护病房起,向守牧的生命只剩下最后11天。
“滥贤惠”带出的先进
向守牧:什么叫苦,什么叫累,群众不满意那才叫苦叫累!
5个黑色封皮的笔记本,最后一本只写到一半。向守牧的工作日志在2009年1月19日这天戛然而止。
笔记本里记录了向守牧每一周的工作、思考和总结。这一笔一划间,让妻子陈绍珍终于懂得,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为自己的丈夫送行,为他落泪。
“他在家的时候太少了。”她当然理解他的工作,但却不了解他的工作:“不就是执勤么?执勤有固定的上下岗时间,他却总是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
这是因为,向守牧是个啥事都爱管、一管到底的“滥贤惠”。
跟他共过事的人都知道,向守牧特别爱动脑筋,有钻劲,凡事总要问个为什么。发现了问题,他一定要琢磨着找出规律,想法解决,好多事都超出交警的工作范围。
2008年初,达州市市长热线接到投诉电话:向守牧滥用职权,刁难群众!因为他要求有关部门将通过魏(兴)王(家)路的中巴车发车时间改为上午10点以后。
向守牧是2007年达州市十佳交警,为什么干这种惹意见的事?很快,审查组来到中队。
审查结果出乎意料:他的做法完全科学,符合实际!原来,这一平直路段经常发生交通事故,向守牧每天早晨5点就去“蹲点”,终于找到原因:每到天气晴好,距离水源较近的低凹道路就会出现 “坨坨雾”,车辆一钻进去,能见度只有10米左右,路宽只有3.5米,又没有护栏,很容易出事。
这些雾团在上午10点左右才能散去,为了安全,他才要求修改班车发车时间。后来,他又找相关部门协调,又在这段路安上200多米的波形护栏,此后这里再也没有发生事故。
这一查,查出的不是问题,却查出“向守牧延伸工作法”。为了排查交通安全隐患,向守牧自创巡、设、察、研、报、监、促、固“八步法”,效果显著:在向守牧工作的两年多时间里,四中队共排查消除危险路段137处,辖区交通事故下降60%。
大家忘不了,魏(兴)复(兴)路堵车了,向守牧带着干警、捧着本子,守在路边计算车流量、流向,然后拿出车流分配方案去协调沿途企业的运输车辆时间;黑龙桥上有块石头摇摇欲坠,掉下来砸到车很危险,他愣是开着0619号警车守在公路边,直到两天后石头掉下来把它清除……
“干什么事都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有找到根源对症下药,标本兼治,才能长治久安。”向守牧说。
他创造的 “向守牧延伸工作法”丰富而实用,《排查交通安全隐患八步工作法》、《治理交通秩序五步工作法》、《和谐警民关系建设五点工作法》、《队伍建设工作法》等,使以前简单重复的工作变得规律而高效。
他常说:“只有把队伍带好,把中队建设好,我们才有无坚不摧的战斗力。”为此,他精心编写培训教材并担任教员,严格实行考核挂钩奖惩;在工作中以身作则,注重言传身教,努力把每一位民警培养成规范执法的办案能手。
短短两年多,向守牧就把四中队从一支后进队伍带成达州市的示范中队。现在,四中队的干警个个是“火眼金睛”、办案能手。向守牧本人查处各种交通违法行为40310起,平均每天42起,无一例申诉、举报案例。“作为交警,本职只要求把这些情况报告给上级就算工作完成了,可向队总是自找麻烦,超出职责范围去想方设法彻底解决问题,忙得不亦乐乎。”但中队的同志都明白,向守牧的目的只有一个:为广大群众和车辆出行创造平安和谐的交通环境。
对向守牧“滥贤惠”感受最深的,是当地众多普通百姓。
“向队还负责办证!”在魏兴镇,一传十,十传百,凡是买了摩托车要办证的,都去找向守牧,找四中队。
原本,这是一次整治二轮摩托车、三轮摩托车无牌证的工作。在新村乡,一个三轮车主钻到车底下,抱住传动轴不放,死活不肯出来接受检查。
向守牧找到了车主们不愿上户的原因:他们进城办证程序不熟,办一个证往往要花上两三天时间,坐车、食宿起码要花300元。
怎么办?向守牧当时就向车主们拍了胸脯:你们只要愿意上户,我们无偿给你们代办并送到手里!这样,“向队”又揽上了这额外的活。
一个多月时间,四中队代办了200多辆车的上户手续,老百姓们亲切地把这里叫作 “农民身边的车管所”。
“铁面人”背后的深情
向守牧:我出身贫困家庭,是党培养了我,我没有理由不把工作干好。
看着手机屏幕上向守牧的头像,跑运输的个体司机邹建春泪流满面。
和他一样,郭光荣、王建华、代绍培……他们的手机里都留着向守牧的照片,那是他们参加向守牧追悼会时拍下的挂在墙上的遗像。他们是那样舍不得一直和他们打交道的“向队”!常年在这条路上跑车的司机们,几乎都被向守牧处罚过、教育过,但却没有一个说他不好的。
从3月3日向守牧住进达州市医院重症监护病房起,门口就自发排起了长队。
望着长长的看望队伍,医生说,向守牧会好起来的,等他转到普通病房,你们想看多久就看多久!因为医生善意的谎言而离开的他们,却留下了永远的遗憾。
从埋怨到感激,蒲家镇朱仙村1组的赵元江一说到向守牧,眼圈就红。
那是2007年春运期间,赵元江载客从达州城区返回蒲家镇,核载15人的客车却搭载了18人。虽然两人是朋友,但他还是在心里念叨:“别遇上向队了。”好多司机都知道,他工作起来“比排地雷还仔细”,多少有点怕他。
途经四中队辖区,赵元江一眼就看到站在公路上的向守牧。
“罚款1500元,行政拘留7天,暂扣客车。”任凭赵元江怎样解释和求情,向守牧执行了处罚决定。
被拘留的赵元江一开始并没有给前来探视的向守牧好脸色看:罚都罚了,还假惺惺的!
可向守牧不走。他语重心长地劝导,“你违章多挣100元,不如平安少挣100元。要是出了事,代价何止这些!”直到赵元江点头服气他才走。
时至今日,赵元江仍然感慨万千:“这些年跑车之所以能够出入平安,关键是向队让我们接受了教训,我感激向队!”
“罚归罚,这个路上,哪个司机不说向队好!”向守牧有一句话司机们都听熟了:你们有什么事,一个电话我就来!
他开的0619号警车,儿子向东一次都没有坐过。但就连叫不出向守牧名字的人都知道,这辆车不仅是巡逻执勤车,还是群众的救助车。
骑着摩托、拉着十几只鸭子,魏兴乐被大货车撞倒,昏迷不醒,是向守牧开车送他去医院的;邻居郭勇的母亲患急病,向守牧凌晨3点把她送到医院……
这辆警车不仅奔波在四中队辖区路上,还奔波在整个达州的道路上。两年多来,0619号警车运送过50多个伤病员、数不清的走失儿童。
谁吃向守牧做的饭最多?高位截瘫的战友胡德国说,并不宽裕的老向不仅一直在经济上给他支持,在他住院的一个多月里,还天天做饭给他吃。
每年要到“三八”节,陈绍珍才能吃到丈夫亲手做的饭菜,肉丸、鸡排,都是她爱吃的。可今年“三八”节,向守牧躺在病床上。这样的“待遇”没有了,在以后的节日里更不会再有……陈绍珍声音低了下去,低到只剩抽泣。
任中队长后的3个年夜饭都忙得在队上吃、从警9年按揭贷款买房首付2万元还要借钱,向守牧家经济的拮据让领导和同事们惊讶不已。陈绍珍从1997年下岗至今没有工作,儿子正念高三,年迈的父母还住在山区农村。
但向守牧对他人却特别大方:用微薄的收入一直坚持资助高位截瘫的战友和5位五保老人,为家乡儿童建学校捐钱,为乡亲们修村道捐款……
是什么力量,让这个巴山汉子身上流淌着如大海一样的深情?向守牧说过的话让我们找到答案:“我出身于贫困家庭,是党培养了我,我没有理由不把工作干好,我没有理由不报答。”
可是,向守牧却欠下妻儿一个无法兑现的诺言。
一次家长会都没开过、一次都没接过儿子回家——儿子一度觉得父亲不爱自己。向东在日记里说,高中住校,两年多里爸爸只到学校给他送过一次生活用品。那一次,他“受宠若惊”。
“他给儿子唯一的许诺,就是儿子考上大学后,一家人到北京和大连旅游,去看看他当兵走过的地方。”可就在儿子还有两个多月就要踏进高考考场的时候,这唯一的承诺,竟已永远无法兑现。
3月17日那天,面对如山的花圈和万余名给父亲送行的人,向东流着泪说,父亲是我一生学习的楷模……
“他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的价值,用热血浇铸了人民警察‘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人生丰碑。”这是人们对向守牧一生的评价。
向守牧——一生都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