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华华
广东省委、省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实际,认真贯彻中央重大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农”投入大幅增加,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劳动力转移稳步推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基层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广袤农村发生了深刻变化。
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我们认真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积极实施农资综合直补、种粮直补、水稻良种补贴、能繁母猪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逐步提高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农资综合直补标准从2006年的7元/亩·年,提高到2008年的49.5元/亩·年。种粮直补范围从2004年的年播种面积30亩以上的种粮农民,到2008年的全体种粮农民。2007年、2008年,省财政分别安排省级种粮直补资金0.68亿元和1.33亿元。以发展县域经济为重点,扩大县级管理权限,实施财政激励机制,鼓励各县(市)大力发展有利于培植财源的项目,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加快中心镇、专业镇建设,提高城镇容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能力。中心城市、县城和中心镇对农村发展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各种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加速流动,城乡建设与发展的互补性和互动性趋向越来越强。
各级政府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覆盖到行政区域内的乡镇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全省约4000个村庄编制了规划。各地坚持多渠道筹措资金,不断增加对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基本上改变了过去交通不便、通讯落后、信息不灵的局面。启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254万农村人口饮用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6个市实现农村饮水安全率100%达标和城乡一体化供水。实施镇通行政村公路路面硬化工程,已完成及在施工的达到4.45万公里,有两万多个行政村公路实现路面硬化,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96.6%,乡镇和行政村通客车率分别为99.33%和85%,珠三角地区基本实现全部行政村通客车的目标。
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以解决农村民生问题为重点,统筹城乡公共服务。省委、省政府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解决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和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等问题,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全国率先实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低保线由年人均收入1000元提高到1200元,全省156.78万符合低保条件的农村居民实现应保尽保。率先探索建立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开展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障工作,各地级以上市均已实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惠州、云浮、河源等地开展了村干部或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险。建立了覆盖全省农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9年农民参合率由2005年的48.6%提高到97.5%,居全国前列。全面推进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从2006年秋季开始,率先在全国实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免收学杂费,2008年春季学期起,免收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和课本费,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目标。实施农村安居工程,改造农村危房15万户,解决了1.89万城镇“双特困户”住房问题。
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统筹城乡社会管理。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全省取消“农转非”计划指标,将入户审批制度改为核准制度,以准入条件取代进城人口控制
TAG: 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