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乳源是传统的高寒石灰岩地区,县内9个镇自然条件恶劣,大桥镇更有广东西伯利亚之称。然而,面对金融危机,这里却是一派发展繁荣的景象:县内100多家企业依然机声轰鸣,没有一家停产、停业,产品源源不断销往国内外;农业基地生产的农产品热销港澳台、珠三角等大中城市;来往的游客、经商人士络绎不绝……
是什么法宝使乳源能在金融风暴中逆势增长?乳源县委书记梁健道出了真谛:是科学发展观破解了难题。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四查找四明确
打造绿色经济产业集群带
乳源的森林覆盖率约达75%,生态、旅游等资源丰富,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县委县政府结合“特别的县情”,围绕绿色主题,大做绿色农业、工业、旅游、城乡、文化等五篇文章,确定了生态文明发展的道路和绿色经济带的战略举措。
在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方面,目前已构建蔬菜、竹笋、巴西果、茶叶、专用特用植物和绿色食品加工等八个绿色食品生产基地,16个农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标志,成为广东省获绿色食品认证最多的县,到2010年,乳源将有10万亩的绿色农业基地。在发展绿色工业方面,以高科技、低耗能、无污染的工业园为基础,实现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到2010年,铝箔、氯碱化两大产业集群产值将超过100亿元;在绿色旅游方面,乳源按大南岭生态文化旅游区的总体定位,着力打造生态、民俗、温泉、农禅、古道五种特色旅游;发展绿色城乡,开展“最美丽乡村”、“生态文明镇”等创建活动,构建“一湖二江三路”特色产业带等。
“两道加法”破解增收难题
乳源瑶族自治县针对农民增收难的问题,根据县内村镇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实际,探索出两道“加法”,一道是以党建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将党的政治优势和协会的经济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创建“支部+协会”的模式;另一道是以企业带动农户的新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将企业经营优势、农民土地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创建“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新发展和有效提高了农民的增收。
该县先后成立了必背镇养猪营销协会、大布镇荷兰豆产业协会、东坪镇方武种姜协会等六个农村专业协会。这些协会有效地整合了优势产业资源,逐渐形成了区域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格局,跨出了村、镇等传统行政划分的局限,迈向了更加广泛的市场,如必背镇建立协会后,已有1000多户农户从事养猪业,每年创收1000多万元;东坪镇网箱养鱼协会,目前有200多名会员,年产值达1300多万元,会员收入达4万元。全县已有七八个协会年产值超过了千万元。还先后成立了乳城镇高盛蔬菜有限公司基地、一六镇四季绿蔬菜有限公司基地、大桥镇(深圳)嘉农工商蔬菜基地等13个基地。这些基地的成立,不仅解决了农民缺资金、缺技术、缺管理等实质性问题,还促进了农民的增收,直接提高收入。
排难解忧改善民生
乳源把让老百姓的生活好起来、日子美起来、精神活起来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头戏”,特别是着力解决山区农民的看病难看病贵、交通难、饮水难、看书看电影难等问题,在提高人民群众需求上下工夫。
“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全县100多个卫生站8个卫生院,配备了人员设备,群众看病较为方便,尤其是乡村医生,随叫随到。该县卫生部门介绍,由于近几年加大对村镇医疗机构的投入,医疗水平明显提高,农民看病治病状况改善了许多,感冒发热等疾病在村卫生站就可以解决,较大的疾病镇区卫生院也有能力治疗,而且医药费较为合理。
该县大部分镇村均在崇山峻岭之中,经过近年的努力,交通尤其是村委自然村的交通条件也得到极大的改善,100多个行政村均铺设硬底化混凝土路面,方便村民的生产生活。曾经的行路难“难于上青天”的状况,如今已是“天堑变坦途”。
乳源石灰岩山区水源缺乏,素有“水贵如油”之称,群众饮水严重困难,如该县的大坪村、新谷村、山窝村等村庄,遇到干旱就要到村外挑水,来回要30多分钟。为改变这一状况,该县投入大量物资修建饮水工程,架设管道,建设水圳、水渠等,解决了大桥镇、大布镇、一六镇等镇4.6万群众饮水困难问题;去年的11月,投资1000多万元兴建的桂头镇自来水工程竣工,该镇2万多群众全部用上自来水。
为解决文化不足、信息不灵等问题,该县建设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城图书馆、9个乡镇、102个村委会、13个社区和部分自然村、企业、学校都有完整的文化信息共享服务体系,农民不出村就可以在“文化信息高速公路上”驰骋,千家万户乐享“文化大餐”的美味。“现在我们的生活内容丰富多彩,有戏看,有舞跳,有书看,有网上,是真的好,不是表面的。”乳源县源峰社区50多岁的李大姐说的一番话,折射出该县文化信息建设的一个缩影。
本报记者 彭卫
通 讯 员 赖南坡 莫胜华 罗丹丽
TAG: 金羊网-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