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伐之困
“湖北保不住一个神农架是犯罪。”早在1981年2月,时任中共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的陈丕显这样严厉的指出。
1999年4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亲笔批示,“神农架林区生态地位重要,应当纳入天然林保护范畴。”
2000年3月,神农架全面停止了天然林的采伐,关闭了80多家森工企业。长期形成的“一木独大”的产业格局彻底终结。
自此造成的连锁反应是,地方经济滑坡,从事木材生产、加工的工人大批下岗,农民减收,财政锐减,社会在这一年变得不稳定起来。
2003年3月9日,神农架全区正式禁伐,陈伟所在林场原有职工369人,禁伐后,一次性安置了208人,按照工龄计算,每人每年补偿600多元,一次发放,不想一次安置的人员,比如陈伟这样的,就转型做了护林员,月薪400多,和当时全国职工平均月收入781元,已有明显差距。
陈伟自此感觉日子紧了起来。
这一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召开神农架现场办公会,专题研究神农架保护与发展问题,确立了“保护第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建设方针。
如今,森林覆盖率上升到88%,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丝猴数量增至1300多只。
2008年,神农架林区的GDP完成了大幅的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3330元,增长了16.8%,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9164元,增长14.4%。
但这个数字放在全国的平均水平上看,却是一片惨淡。当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实际增长8.4%和8%。
林区政府发改委主任向长友有些激动地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周边县市,GDP动辄百亿,我们根本不能比。
向长友说,当地经济主要是由水电和矿山产业完成的。“主要是磷矿,但在生态保护区里,却不能开发。”
神农架境内已探明磷、锌、硅、水晶、玛瑙、冰洲石等20多种矿藏,其中磷储量为1.5亿吨,是全国著名磷矿带区;铅锌资源量592.14万吨,是全国特大型铅锌矿床。全区矿产总价值按现值计算,在600亿元以上。
他不断强调,这些只是书面上的产值,不能化为实际。矿产资源的开发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受限制很大,不能大规模开发,从2003年开始做工作,2004年开发了一些,“没有这些矿产,GDP更没法增收了。”
突围之路
寻求生态补偿,不只是向国家表达诉求,也是和周边兄弟县市协调沟通的艰难过程,现在神农架刚刚开始踏上这条路。
比如当地政府正在努力加入丹江口库区的整体规划中去。丹江口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最南端取水口,事实上都在神农架。
“我们上游如果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丹江口库区的水就不行,还怎么南水北调呢?”向长友说,光靠林区自己的财力,是很乏力的,必须有国家主导的财政转移支付,也就是一种生态补偿。
4月7日,神农架已经将书面申请上报给湖北省发改委,并择日上报国家发改委。如果成功,这将对神农架的经济发展起到大帮助。
钱元坤在一份给湖北省委的汇报材料中写道,要抢抓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机遇,大力建设“旅农林”生态经济产业链和“矿电化”循环经济产业链。
如今,单一公路交通已经严重制约神农架地方经济的发展。
“去年11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同意建设神农架机场。这应该是神农架的另一个机遇。”钱元坤说。
不管是机场、公路还是铁路,都远离自然保护区,项目都将经过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确保不对神农架整个原始生态构成威胁,将环境影响降到可以控制的最低限度。
神农架的开发建设始终处于保护与发展的权衡与博弈之中。他将其比喻为:在刀尖上跳舞。“近年的努力,我们探索了一条在保护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以生态旅游为主导的‘旅农林’生态产业的路子。”
继2007年12月24日,国家发改委于2008年3月17日确定了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城市,共有12个城市被列入。向长友说,虽然神农架不在此列,但情况颇为相似。那些资源枯竭城市都获得了国家的大量财政补贴,经济补偿,神农架也应该得到相似的来自国家的转移支付补偿。
2008年,陈伟的工资由2000年的487元涨了672元。这又算是一桩好事。
但还远远不够。陈伟这样的护林员和住在山林里的村民,都在想着法子搞副业,赚钱,贴补家用。2004年,陈伟开始养猪。一开始,他只养了三四头猪,一头猪毛利有2000多。
但到了现在,重点防火期还没有过去,陈伟还不能专心养猪。
虽然护林牵扯了很多的精力,但他并不打算和林场彻底脱钩,坐在火炉前,他挠着头说,工资再少,也是固定发的,有保障,另外再做点副业,日子就松动些。
“山里人对于未来的要求不高”。他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