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显炬
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一条6公里长的公路,通车仅8个月已基本不能使用。6月2日,娄底纪委通报称新化县交通局2名负主要责任的干部被撤职,2名干部被行政记过。(京华时报6月3日报道)
在这次娄底纪委通报中,有两名负主要责任的干部被撤职,另有两名干部被记过。这无疑是一个大快人心的消息,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对于相关人员的进一步处理结果却没有在通报之列。这段仅使用了八个月就报废的公路,其质量之差可想而知。这不得不让人怀疑工程背后是否存在着腐败、拿回扣等更多权力滥用的问题。但纪委的这个通报,并没有提供更多详细的信息,只是语嫣不详地对处分结果却一带而过。
主动通报问责情况,首先应该得到肯定。这至少比过去在私底下处理官员进步得多。然而,问责机制之所能够产生威力就在于它为官员设定了一条权责分明的“红线”,一旦触线就要受到处分。同时它也赋予了群众对抗官员权力的一种有效手段,以制度的安排为权利对抗公权力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模式。
但在现实中,令人痛心的是有些地方的官员问责完全沦为了一种“政治秀”。一些高官往往是在这边“中枪倒下”,又在那边“带病”上岗。有些官员被问责后既然还能够享受到以前的待遇,更有甚者,官员被问责后还能够“带病升职”。人民在感叹官员“很牛,很强大”的同时,也痛感问责制度“很弱,很无奈”。我们在追求问责结果的同时,更希望能够获得更多更详细的相关信息,以便能够对问责官员责任进行最彻底的追查。
事实上,在这次的通报中问责过程的很多细节我们不得而知。官方的的通报结果固然重要,但细节同样也不可缺少。比如在这个工程中,相关责任人是否存在着拿回扣、贪污、失职等行为,以及是否有人受到了司法机关的追查。有权者拿回扣、贪污、失职,正是很多地方的工程建设中,工程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的重要原因。有着切肤之痛我们,需要寻找更多的细节。一定意义上来说,官员问责过程比结果来的更有意义。
厉行问责不是邀功作秀,对案情细节的公开更能够体现政府的诚意和问责的理念。对事情真相的掌握越多,人民误判的机会的就会越少,对官员的监督越彻底。我们在关心问责结果的同时,对于问责过程的追求同样不能缺少。这关系到问责是否彻底,权责是否相符以及问责能否产生预期效果的实现。因此,我们在期待政府行政更加透明公开的同时,也期待着问责制度能够得到最彻底的执行。让权责意识深入到官员的日常工作中,规范官员的执政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