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网6月5日消息(本网记者 赵仕芳)近日,网友“实话刺人”在南海网阳光岛社区反映海南“村村通”道路建设存在的问题经南海网记者报道后,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一时间众网友纷纷拍砖,《好事为什么又没办好?》、《别让民心工程变成“添堵”工程》以及《3.5米村路:民生工程是还债,不是施舍!》等相关评论也紧跟其后,纷纷针对这项民心工程提出质疑与建议,带着网友们的疑问,本网记者采访了省农村公路通畅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有关工作人员。
疑问一:3.5米宽的硬化标准到底从何而来?
针对网友们的这一疑问,省农村公路通畅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一王姓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全省绝大多数通畅工程项目的水泥路面均按3.5米宽、路面结构采用在土基上设12厘米级配碎石基层+18厘米厚水泥混凝土面层的标准实施。
而这一标准是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对县级以下公路要求,以及《海南省公路建设计划管理办法》(试行)得出,在《海南省公路建设计划管理办法》(试行)中第四大项技术、质量管理的第十五条规定,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建设标准,按交通部颁发的,《海南省农村公路建设管理与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和《海南省农村公路建设管理与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执行。在确定技术标准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技术经济设证后采用,具备条件的一般不低于四级公路标准,硬化路面的最低路面宽度不小3.5米。
该工作人员强调,3.5米宽的硬化标准不是“必须”,而是“至少”。农村公路设置的宽度实则是由具体市县配套资金和交通车流量决定。
疑问二:什么原因造成建设标准与现实脱节?
无论是根据实际通车效果还是未来农村经济发展需求,3.5米的硬化标准显然与现实脱节太大。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一结果的了,省农村公路通畅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多名工作人员均表示,还是因为建设配套资金问题。
据省农村公路通畅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多名工作人员介绍,海南省农村公路通畅工程按国家有关规定,制定了约每公里40万元的建设资金报价,其中由国家交通部每公里出资10万作为主体资金,剩下30万,由省政府根据各市县财政收入状况的多少,分别给与各市县每公里7万、20万和23万不等的补助资金,财政收入越低的市县,享受政府补助资金就越多。除去交通部和省政府给与的资金,剩余建设资金由各市县自行筹措。
由于各市县财政收入不同且十分有限,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市县配套资金困难或不到位的现象,多数市县只能按照3.5米的最低硬化标准进行建设。尽管在实际通车效果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但通畅办也无权强制要求市县加宽路面建设,所以这也是十分无可奈何的问题。
TAG: 南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