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消息 (湖北日报) “改善民生,首先要知道群众最需要什么”
“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的一种政治责任。做什么,不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必须倾听民声、广聚民智、尊重民意,不能隔靴搔痒。”荆门市委书记傅德辉如是说。
为了真正搞清楚老百姓在想什么,希望党和政府做什么,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过程中,荆门开设QQ议政群、开展万人问卷调查,20多万市民提出就业、社保、医疗、教育、治安、交通、城建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1万多条。
据统计,荆门靠低保生活的城镇人口有8万多人,农村人口有6万多人。这些意见综合反映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当大多数人都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时,仍然还有部分群众在为基本的物质需求发愁。
汇集了老百姓的想法和要求,荆门市委、市政府就更加明确了当前要做的工作重点:改善民生,要从大力改善普通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做起,较大幅度地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让全体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让人人都有幸福感。
“只有提高‘就业指数’才能提高幸福指数”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老百姓幸福感的基础。
日前,荆门市委书记傅德辉在与新闻界座谈时自信地说:目前,荆门的城乡居民,有就业愿望而不挑不拣者,均可以实现就业。
6月初,由人行荆门支行、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财政局组成的全民创业领导小组决定,将个人创业的小额担保贷款额度从5万元提高到10万元,对符合条件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的贷款额度从100万元提高到200万元,并推行信用担保、专利权质押、创业人员联保等灵活担保方式,放款时间也将缩短在半月之内。
这是荆门今年为推进全民创业出台的又一重大利好政策。
荆门市委、市政府认为,要大幅度提高民众生活质量,必须大大提高就业水平。这可以让民众获得较高的现金和财产性收入,也可以为政府增加税收。政府钱多了,就能更好地改善民生。
就业岗位从哪里来?
2006年,荆门市开始实施全民创业工程,诞生了2万多位大小老板。据统计:全市连续3年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都在2万个以上,失业率保持在4.1%,低于国家4.6%的控制标准。由此,今年荆门被列入国家级创业型试点城市。
近年,荆门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引进了中粮集团、雨润集团、福耀集团、李宁集团等一批世界、中国500强,提供了10万个就业岗位。仅李宁集团荆门工业园,就将提供5万多个就业岗位。这批入驻荆门的大企业陆续开工,使1万多名返乡农民工就近找到工作。
外地人到荆门,发现荆门流动摊贩多。卖服装的,卖水果的,卖百货的,擦皮鞋的……凡和居民日常生活相关的,应有尽有。仅荆门城区,这些人就有3万余人。加上各县市区的,至少有10多万人。荆门城管办负责人算了笔账:按10万流动摊贩算,每人身后平均有3个人,那也解决了40多万人的生计呀!流动摊贩靠辛勤劳动养活自己,养活家人,也在减轻政府负担。
用“宽容疏导管理法”,荆门允许流动摊贩经营,其实好处很多:方便群众、增加就业、增加GDP、增加社会和谐因素。
王大娘的儿子、儿媳在沿海打工,她擦皮鞋月收入400块钱左右,带着孙子在荆门读高中。如今,她孙子已考进大学,给她家带来无限希望。王大娘说:荆门的城管不是不管她们,但从不没收她们的工具,也不罚款,只是劝她们不要占道,后来就给免费发了统一的服装和凳子,划定了固定的位置,让她们安心经营。
荆门工商局统计表明:今年1月至7月,该市新增私营企业700多家,每天平均有4家私营企业诞生;新注册个体户9300户,每天平均有44人成为老板。
以上骄人的业绩表明,荆门无愧于国家级创业型试点城市的光荣称号。
“公共财政向改善民生倾斜,让制度保民生”
在2009年的荆门市政府预算中,与上年相比,就业和社会保障增长17.1%,教育增长18.5%,医疗卫生增长17.5%,一般公共服务增长10.8%。
坚持公共财政向改善民生倾斜,让制度保民生,荆门在不断探索。
荆门是经济欠发达城市,但从2004年起,该市就在我省第一批实行了低保政策,并将最低生活保障线确定为一类的206元。今年下半年,荆门又将最低生活保障线提高到240元,仅以城区1.5万多低保人口计算,政府财政每年又将多支出600多万元。
家住象山二路的王先生夫妻下岗,加上2个孩子还在读书,生活窘迫。但由于落实低保政策,加上各种节日政府慰问补助,5年多来,他们家衣食无忧。去年12月,荆门又在钟祥启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截至今年4月,参保者已达2113人,767名符合条件者开始按月领取养老金。凡16周岁至59岁的农业户籍人口,均属参保对象。未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无固定工作的居民也可纳入保险范畴。计划生育双女、独生子女父母、计划生育后遗症对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一、二类对象,地方财政按最低缴费标准给予10%到30%补贴,对因见义勇为、抗击自然灾害等完全丧失劳动力的对象,由政府全额补贴。早在2004年,该市就实现了应保尽保的目标。
荆门有55万城镇非从业人员。过去,他们既没有公费医疗,也不能进医疗保险。经多方努力,2007年,荆门成为全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城市,不同对象分别由财政给予每人150元和90元的补贴。到今年6月止,参保率达80%以上。今年,荆门财政补贴又提高10%,人均达20元。如今,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医保,已经覆盖全市90%以上的人口,基本形成了全民医保的新局面。
荆门以留守学生、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贫困学生三大弱势群体为重点,强化政府职责,努力促进教育公平。他们使1万余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城市居民子女共享同等受教育的权利。并指定45所公办中小学校无条件接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免收借读费。目前,全市进城务工人员适龄子女小学阶段入学率达100%,巩固率达100%;初中阶段入学率达98.9%,巩固率达99.5%。荆门率先启动扶贫助学工程,在市县两级成立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建立起自上而下的学生资助网络。2002年以来,全市筹资6200余万元,资助贫困学生19.9万人次。
“群众利益无小事,领导干部要亲自办”
荆门市规定,凡涉及民生的大事、难事,一律由市领导领衔办理,不办好不销号。
2004年时,荆门约有90多万农村人口存在饮水难问题。该市计划“十一五”期间全部解决这一问题。在市委市政府的努力下,至去年底,已投资1.16亿元,兴建各类饮水安全工程1000多处,让39.11万人饮上了安全水。
今年,荆门又投资1.16亿元,计划完成24.95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目前,已完成安全饮水工程19个,9万人饮上了安全水。目前,荆门市已经解决了约7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到明年底,全市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即可全部解决。
领衔解决通村公路建设问题的市委常委,对重要事项采取一季一调动,一月一通报等措施。按有关规定,中央和省对兴建通村公路每公里补助10万元。而兴建1公里油路和水泥路,分别需要15万元和22万元。为此,这名常委促成市政府出台“费即征即返,税一律免收”、“先用地,后确权”等优惠政策,破解了资金难题。到去年底,荆门通村公路已达4163公里,92.5%的村通了油路、水泥路。今年底,荆门所有村都将通油路和水泥路。
今年,荆门市将建设荆襄开发区、全面解决城市私房建设问题、开展出租车和公交运输市场治理、实施再就业工程、化解一批信访积案等10个涉及民生的难题,再次列入常委领衔办理事项。
民生问题无小事,荆门改善民生的探索与实践,真正让社会各阶层的民众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让普通老百姓有了幸福感。(记者张仕洪)
TAG: 荆楚网-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