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消息 (湖北日报) 以占全国0.34%的耕地,产出了全国1%的粮食,这一成绩,被誉为“襄樊奇迹”。
襄樊自2004年至今连续6年粮食增产,市委书记唐良智却难以尽情开心。2007年底,他到一个口子镇超市考察,发现食品专柜里的200多种商品,只有两种是本地产的:一种是妞妞蛋糕,一种是“霸王醉”白酒。
“如果只生产初级产品,农民怎能致富?”唐良智提出:必须走农业产业化的路子,工业反哺农业,城乡统筹发展。
襄樊,这个农业大市开始了向农业强市的美丽蝶变。
“超车”计划:农口领导的小九九
5月6日,省城武汉。省农业厅专门举行了一场授牌仪式,湖北奥星粮油公司生产的“奥星”菜籽油被授予全省唯一菜籽油品牌。
授牌仪式上,奥星老总梁红星的一句“湖北油菜看奥星”语惊四座。
奥星粮油是2007年在老河口成立的加工企业,去年销售收入11.8亿元,带动油料种植面积25万亩。目前,二期工程即将建成投产,达产后年加工能力50万吨,4年后销售收入可达50亿元。
梁红星的底气来源于襄樊市支持农业企业做大做强的政策和举措。去年,襄樊市农产品加工产值达230多亿元,约占全市GDP的四分之一,仅次于汽车产业。
襄樊GDP翻番计划提出后,农口部门领导心里便打起了“小九九”:能不能够通过三到五年努力,再增加570亿元产值,使总量达到800亿元,让农产品加工业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跃居第一?
对此,被誉为襄樊“老农业”的市农办副主任姚继宇的回答简单有力:胜券在握。
他掰起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去年,奥星粮油等4家企业销售收入均突破10亿元,南漳威立帮木业等多家企业销售收入在1亿至8亿元之间。上海光明集团的3000万只肉鸡屠宰项目和水果加工项目已开工建设,完全达产后,加上其他一些手头在握的大型龙头企业,可增加220亿元以上的产值。除此之外,全市还有140多家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1.2万家有一定规模的粮食食品加工企业没有统计在内。
还有双胞菇、15万亩板栗、万亩核桃、山茶油、兔子等新兴加工产业有200多亿的上升空间。此外,奶茶加工,绿原酸、辣椒碱等物质的提取等,这类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精深加工业,至少也有200亿的空间。
目前,围绕“超车计划”,一些举措正紧锣密鼓地实施——
整合品牌扩规模。通过“三个统一”(统一品牌、统一质量标准、统一企业名称)和建立有效机制,襄樊市开始对茶叶、米面、油脂和大头菜等四大加工产业进行整合。中储粮梅园米业公司将南漳县和市区4家大米加工企业整合成梅园米业集团后,统一使用“梅园”商标,可形成150万吨的加工能力,年销售收入50亿元。
建设园区搭平台。2008年5月,襄樊市拿出300公顷土地建设食品工业园,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入驻搭建了平台。通过环境优化、驻点招商、对口招商等方式,去年至今,共引进光明、雨润、中粮等大型集团49个,合同资金47亿元。
精深加工增效益。引导企业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为农产品裂变增值集聚了强大能量。老河口市引进华松科技上马的辣椒碱提炼项目,一期工程已经投产。从辣椒中提取的辣椒碱每公斤高达3.8万至4.8万元。全部投产后,可实现产值24.6亿元。
工业反哺:农民兄弟乐呵呵
这几天,南漳县李庙镇付家坪村村民敖永富格外精神,他刚卖了几千斤杜仲树叶,收入可观。以往,杜仲只能卖树皮,而现在花、果、叶都被老龙洞杜仲开发有限公司收购。不含树皮,一棵杜仲树一年就有150元收入。老敖家种了30多亩杜仲,今年就有六七万元的收入。
像敖永富这样靠种杜仲致富的,还有6万多户农民。老龙洞杜仲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网络的这些农户种植面积达30余万亩。公司总经理刘冬成欣喜地对记者说:公司通过与上海光明集团合作,开发出的杜仲茶、杜仲精粉等产品供不应求;另外从杜仲叶子中提取绿原酸、黄酮等系列产品的项目马上就要投产,产品上市后效益会更好。
近年来,襄樊鼓励涉农企业采取多种模式反哺农民,实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双赢局面。这些模式有:以梅园米业为代表的“二次分配”模式,即公司收购稻谷时第一次实行市场价收购,企业赢利后,返还一部分利润给农民。去年,该集团拿出200万元返利给卖粮农民;以金华麦面公司为代表的保护价收购模式,这些企业收购价格比市场价格高出一分钱。奥星粮油公司更是大手笔,去年,油菜籽收购价高于市场1角至2角钱,带动7.6万农户增收。此外,还有跟踪服务模式和协会带动模式。
四种模式把农民和企业有机联系在一起,形成“企业龙头高昂闯市场,农民增收风险小”的可喜局面。目前,全市订单农业面积达700多万亩,网罗农户60多万户,农民一半以上的增收来自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家乐土:襄南试验区的非典型意义
6月4日,老河口市李楼办事处方营村。40多岁的农民方启群站在自家农家乐餐馆门口,一边乐呵呵地照料生意,一边指着门口的楹联感慨地对记者说:“方家山水靓如玉,营边田畴碧若兰,这是我对家乡变化发自内心的赞美。”
他所在的村子通过“一建三改”(建沼气池,改厕所、改猪圈、改厨房),完成了新农村建设环境整治的试点工作。如今家家户户烧的是沼气,晚上出门照的是太阳能路灯,喝上自来水,走的水泥路。杂物成堆、人畜混居、蚊蝇滋生、垃圾乱倒的场景已成为人们对往日生活的回忆。村子里建起了医务室、农家乐书屋、便民超市等。
如果说李楼模式还是一个点,那么襄南试验区的推出则是一大片。去冬今春,襄樊借鉴仙洪试验区和李楼的成功经验,推出了“襄南试验区”,涵盖南漳县九集、襄城区尹集和宜城市小河3个镇,涉及79个村,2.7万农户。试验区内,打破县市区、镇、村、户之间的界限,实行统一规划,基础设施共享。
记者在试验区现场看到,通过半年“一建三改”的整治,农民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已基本配套到位;为支撑新农村发展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园也正在规划实施中。当地负责人介绍,试验区内总规划和农业、水利、交通等7个专项规划已完成,核心起步区新修通村公路11.8公里,2200亩标准农田已建成,1.5万亩低丘耕地正在改造中。
除襄南试验区外,改善生活条件、建设鄂北岗地新农村的枣阳市七方镇和襄阳区双沟镇示范片;依托中心镇、探索镇村联动的谷城县石花镇试验片,都已启动,进展顺利。另外,以汉江沿线、铁路沿线和国省道沿线为主线,涉及1200多个村的村容整治工作;涉及79个乡镇加强集镇建设和管理的工作也全面展开。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800多年前,著名词人辛弃疾所描绘的景致,一直是人们向往的农家乐土。而如今,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推进,380万襄樊农民的乐土,已经或正在被赋予了崭新的时代内容。(记者 孔祥福 特约记者 涂玉国)
TAG: 荆楚网-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