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五年,江苏的成就看得见摸得着
这是江苏发展历程中又一个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社会建设成效最好、人民群众得益最多的重要时期。
■五年成就令我们自豪
江苏更强,江苏人更富,江苏社会更和谐
罗志军在报告中说,本届江苏省人民政府,圆满完成“十五”计划,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全面实现了任期工作目标。
去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5万亿元,比2002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4.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428美元,五年增长91.5%(表一)。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7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480元,五年分别增长1倍和62.2%(表二)。
亮眼数字,带给百姓好日子
连续五年提高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水平增长58%,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
省财政对教育和卫生事业投入五年累计514.3亿元,年均增长28.5%。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6%,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比2002年提高17个百分点。
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五年下降,去年底降到3.19%。基本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的目标。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8%,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5%,参加工伤、医疗和养老保险的农民工已分别达到307万人、282万人和272万人。
县城以上廉租房制度全面建立,新建经济适用房2200万平方米,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有所改善。
■五条经验启示江苏
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发展的法宝
五年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实践中,可以总结五条经验。
必须始终坚持以又好又快发展为首要任务;必须始终坚持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必须始终坚持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必须始终坚持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始终坚持以依法行政为基本准则,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服务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让人民满意。
■五点不足提醒江苏
不避讳问题,是为了发展得更好
一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二是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三是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需完善。
四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突出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五是政府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职能转变不够到位,依法行政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少数政府工作人员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消极腐败现象。
■宋林飞解读:
经济发展凸显“好” 富民成效更显著
过去的五年,江苏经济呈现持续快速平稳的发展格局。GDP五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4.5%,与上一个五年的年均10.7%增速相比,又提高了3个百分点以上。而横向比较,这一速度预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左右。江苏不仅发展速度快,而且凸显一个“好”字。“好”在经济发展平稳,没有大起大落,除了2003年受非典影响GDP增长13.5%,此后四年增幅都保持在14%以上。“好”在产业结构优化,其中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9%,而50%就是集约型增长阶段的门槛,这说明我省正从半集约半粗放向集约型增长转型。“好”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这五年花在“三农”的钱特别多,苏中、苏北的发展速度特别快。“好”在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生态市建设全国领先。
这五年江苏在富民、改善民生方面的成效更为显著。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进入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时期,实现了老百姓共享发展成果。五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一番,每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上一个五年的年均7.2%。农村居民的钱包也“鼓”得更快了,从2003年到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速度分别为6.1%、7.2%、8.4%、8.4%、11.5%,而上一个五年,这一指标则在3.3%-5.9%之间波动。
今后五年,百姓生活要一年比一年好
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又好又快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把江苏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奋斗目标,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认真落实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方针,在更高起点上实施科教兴省、经济国际化、城市化、区域共同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切实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又好又快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把江苏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
■五大发展目标
发展方式转变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12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00美元。
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成效明显,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显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环境保护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国领先行列。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创业创新创优精神深入人心,全社会创造活力进一步增强,公民的文明素质全面提高。文化事业更加繁荣,文化产业实力更加雄厚,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人才队伍更加壮大,文化强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民生得到显著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殷实宽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以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按照每人每天生活费不低于1美元的国际标准,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公民权益得到有效维护。法治江苏建设取得新的成效,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切实保障。新一轮“平安江苏”建设深入推进。
■宋林飞解读:
目标突出“发展”和“民生”
报告在谈到未来五年奋斗目标和总体要求时,由于时间跨度较大,所以不可能有太多具体指标要求,只出现了不多的几个具体数字,这些“硬指标”充分说明了政府对于“发展”和“民生”的重视。GDP年均增长10%和2010年人均GDP8000美元体现“发展”。应该说10%是一个留有余地的数字,按照当前的经济增速来看,是肯定可以达到的。而从人均8000美元的目标来看,与2007年的人均4428美元相比,经济应保持在13%左右的年增长速度。可见,政府对于未来经济发展是既充满信心又谨慎稳妥。
其余的数字则全部有关民生。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目标接近城镇居民,说明政府对缩小城乡差距的高度重视,同时这两个收入增长速度也都可以让您“跑赢CPI”。
今年十件民生实事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1.切实帮助困难群众就业。年内新增城镇就业85万人以上。
2.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确保所有考上大学的学生不因贫失学。
3.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标准。今年内全部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支持高校化解债务。
4.完善城乡医疗保险制度,继续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
5.加强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省财政投入2.75亿元扶持基层医疗建设。
6.提高养老保障水平。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7.落实城乡居民基本生活保障。实施临时生活救助制度。
8.切实加强住房保障。努力使低保家庭住得上廉租房,低收入家庭住得起经济适用房,新就业人员租得起房。
9.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从今年起用3年时间,省财政投入20亿解决1200万农村居民安全用水问题。
10.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坚持公交优先,建设以大运量公交方式为主体、覆盖城乡的公共交通系统。
2008年,情系老百姓多做实事
关注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坚持好字优先、又好又快谋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4%,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3%、3.6%。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
九大工作“富民强省”
(一)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二)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三)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四)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省份
(五)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六)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七)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八)更加重视改善民生,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普惠于民。
(九)切实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特别提到
●今年省财政投入治理太湖资金20亿元以上,太湖流域各市、县新增财力的10%到20%专项用于太湖治理。
●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发展需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强化政府责任,加大财政投入。从整体上降低群众用药负担。
●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
十件实事每个老百姓都能受益
切实做到学有所教,全面实现劳有所得,积极保障病有所医,加快推进老有所养,着力促进住有所居,使人民群众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
就业零就业家庭高校毕业生由政府实行保底就业,保持零就业家庭当年动态清零。确保城镇规划区内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农民享受城镇失业人员同等就业扶持政策。年内新增城镇就业85万人以上,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5万人。
助学城乡义务教育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对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按在校生10%比例、每年生均1000元标准发放普通高中学生助学金,按每生每年1500元标准为中等职业学校一二年级全部在校生发放助学金,按在校大学生20%的比例发放奖学金和助学金,实现国家助学贷款应贷尽贷,确保所有考上大学的学生不因贫失学。
教育小学和初中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分别提高到300元、500元,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适当提高,普通高校在上年基础上增加600元。增加对苏北、苏中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学生寄宿制学校的投入。今年内全部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支持高校化解债务。
医保继续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有效解决困难企业职工和困难群众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完善大学生医保政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最低标准由每人50元提高到100元,其中政府补助80元,同时提高困难地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助水平。
医疗加强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今年省财政投入2.75亿元,扶持建设300个乡镇卫生院、3000个村卫生室,完成20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设备装备和8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础设施改造。大力提高基层卫生队伍素质,鼓励城市医疗卫生人员和医学类高校毕业生到经济薄弱地区乡镇卫生院工作,省财政发放补贴。
养老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扎实推进做实个人账户试点,认真做好农民工和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省内跨地区转移接续工作。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苏南有条件的地方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各市、县全面启动建设示范性养老机构,加快建设一批老年福利院、老年公寓、老年康复院等养老服务设施。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65%,集中供养标准每人每年不低于2400元,分散供养每人每年不低于1800元。
低保落实城乡居民基本生活保障。健全“低保”标准增长机制,今年苏南、苏中、苏北城市低保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330元、270元、200元以上,农村分别达到210元、140元、110元以上。实施临时生活救助制度,对家庭人均收入高于当地低保标准、但低于低保标准2倍范围内的生活困难人群,以及因大重病或遭遇突发灾害导致基本生活困难的家庭,由政府实施临时生活救助。
住房今年全省新增廉租住房1.2万套,新增经济适用房4万套以上,进一步稳定价格,明确政策,努力使低保家庭住得上廉租房,低收入家庭住得起经济适用房,新就业人员租得起房。
饮水从今年起用3年时间,省财政投入20亿元,解决1200万农村居民安全用水问题。
出行坚持公交优先,建设以大运量公交方式为主体、覆盖城乡的公共交通系统。实施农村公路建设和农村客运班车通达工程,建成通车农村公路8000公里,改造农村公路大中桥梁1200座,建设农村客运站130个。
■宋林飞解读:
解决“四难” 很得民心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描绘五年蓝图的开局之年,所以这一部分的内容最为丰富,数据也最为明确。今年的9大工作目标归纳起来,就是科学发展、改革开放、改善民生。
前4个重点工作体现了科学发展,又好又快。特别是在区域共同发展方面,首次明确了苏北的新任务。集中力量帮助宿迁实现更大突破,推动徐州老工业基地振兴,重点支持连云港实现更大发展,加快淮安苏北腹地重要中心城市建设,发挥盐城在沿海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今年重在“走出去”。江苏“引进来”一向成绩很好,引进外资多年居全国第一,而今年有关“走出去”的内容在历次政府工作报告中篇幅最多,我省鼓励支持江苏企业到国外投资、办生产基地等,从关注“江苏经济”到“江苏人经济”。
在改善民生方面,十件暖人心的实事将造福百姓,其中最关键的是解决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的“四难”问题,很得民心。不仅低收入困难群众得益,广大普通城乡居民也会不同程度地受益。此外,报告还特别提到了稳定物价的措施,确实是在时时关注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
■报告总评
贴近民生 内容实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很特殊,因为它浓缩了过去五年的成就,未来五年的总体任务,以及2008年的具体工作目标。与总结、部署一年工作的报告相比,它的时间跨度更大,将直接指引今后5年的全省工作。这份报告亮点很多,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
贴近民生。政府工作报告讲的都是百姓关心的话题,对于民生问题的阐述,报告给予了很大的篇幅。无论是在5年蓝图,还是在2008年任务中,都把民生显著改善作为一大重点,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让改革成果普惠于民,使人民群众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这些提法,都让老百姓感受到一股暖意和对未来的幸福期盼。
内容实在。这份报告有一个显著特点是任务实、目标实、措施实,在2008年的主要任务中原则性要求少,实实在在的指标多。特别是在民生十件实事中,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保障、交通等,每一条都有数据。在优化投资结构的工作任务中,具体的重点工程也都一一列出。有了实在的目标管理,政府便于操作,百姓看得明白。
决策优化。今年的报告在宏观调控、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都有不少新举措,对原有的政策措施也进行了优化,要求更高更严。比如在谈到今年节能减排任务时,要求今年底提前一年完成关闭“小化工”的三年计划。此外,报告起草的过程,也是不断完善措施的过程。比如对于稳定物价,维护社会和谐的要求,这部分内容就是在报告起草中,吸取了各方面人士的意见,不断充实而形成的。宋林飞
■起草过程
报告集中各界智慧
10多场座谈会,900多条修改意见,10多次较大修改,在近三个月的省政府工作报告起草过程中,起草组不断听取民意,反复修改,最终形成了这么一份集中民智、反映民愿、关注民生的报告。坚持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把江苏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成为贯穿报告的一条“红线”。
政府执政为民,为了更好地了解百姓心声,报告起草组进行了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民意,集中各方面智慧。省委书记梁保华、代省长罗志军都对报告的起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罗志军代省长、赵克志常务副省长分别主持召开民主党派、工商联,老同志,经济界,科教文卫界,民生问题5个组5场座谈会,广泛听取各阶层、各方面人士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和建议。罗志军代省长还专门邀请了苏南、苏中、苏北不同地区、不同岗位的一线工作人员,包括教师、企业技术人员、清洁工、农民等,座谈民生问题,直接听取他们的呼声,并要求起草组充分吸收一线人员提出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治安、物价等方面的意见,充实报告的内容。
起草组先后召开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座谈会10多次,1月初,省政府工作报告还分别发到省各部门、各市县,广泛征求意见。报告定稿前,起草组共收到各方面提出的具体修改意见900多条,原则性意见100多条,都分门别类地进行了汇总和梳理,能吸收的尽量吸收,先后对报告进行了十多次较大的调整和修改,力求反映基层和群众的意愿,把政府奋斗目标与百姓新期盼结合起来。 本报记者 王 烨 摄影吴 俊
TAG: 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