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半个世纪前,新中国建桥史的一座丰碑———武汉长江大桥横空出世。毛泽东同志兴奋挥毫,道不尽的雄壮与豪迈。
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一座全长相当于21座武汉长江大桥的中国建桥史全新的制高点———杭州湾跨海大桥即将正式通车。再一次,将中国的桥梁建造技术推向世界的顶峰。
北起浙江嘉兴市海盐郑家埭,南接宁波慈溪水路湾,横跨复杂多变的杭州湾,连创6项世界或国内第一,将血缘与人文渊源极深的两座城市———上海和宁波的陆路距离缩短到“2小时经济圈”,将长江三角洲南翼的交通格局由V字形变成A字形,从此更加强劲舞动长江巨龙与沿海经济,这是长三角再一轮融合勃兴的新基点……
“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范仲淹当年一定不曾料到,在能形成天下第一潮的杭州湾,而今如此稳稳竖起这般一座巨桥。在杭州湾跨海大桥即将通车前夕,记者赶赴现场先睹为快。
【直击】
站在桥上看奇观
海风缓缓,襟怀满抱的,是浩淼辽阔海天舒的博大高深;斜阳掠过,满目粼光处,一条巨龙逶迤伸向目力的极远方。
是幻觉?车自大桥南岸刚出海,前方路面便恍若浸在水雾之中,而一到眼前,却又消失不见。
更奇的是,车行桥上,大桥两侧护栏、路灯与中间隔离带先是一片赤红,5公里后变为橙色,而后黄绿青蓝紫依次渐变……彻底颠覆了人们对混凝土桥的想象。
“全长约36公里的大桥,平面呈S形曲线,侧面也非一条水平线,而是在南北航道处各呈一拱形。S形与七彩,不但美观,还缓解了司机的视觉疲劳,更重要的是,S形的每一弯都是在详尽研究了弯处涨落潮的水流方向后确定的。桥梁各段桥轴线尽量与水流垂直,减少建桥对水流的影响,可谓‘一箭三雕’。”
车向大海深处疾驶,平坦的双向6车道桥梁宽达33米。说其巨大,毫不为过:整个大桥水泥用量129.1万吨;用钢量80万吨,相当于建7个“鸟巢”;工程的总投资额140亿元,是国内有史以来桥梁投资额之最……
而大桥最精彩一笔,除了由一座202米高的A字形桥塔支撑的南航道桥,和由两座187米高的钻石形桥塔支撑的北航道桥,莫过于在离南岸大约14公里处,一个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巨型“人工岛”。车行途中,一条弧线分叉,便可直接引导车辆进入这海上中转站。
听介绍,这个原本作为施工平台的椭圆形人工岛屿,在设计师的规划中,将会出现一个7层楼高的五星级酒店,还有一个百余米高的观光塔。甚至还有方案,通过灯光、影像等技术在平台内部营造春、夏、秋、冬四种不同的季节景象……待建成之日,这里不仅将成为大桥在海中交通服务的救援平台,更将是整个大桥视线最美的观景台。
站在桥上看这一奇观,令人不禁浮想联翩:夜晚听涛而眠,清晨在海中央醒来,望太阳从海平面下喷薄而出,霎那间万道金光,那将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热点】
不同寻常的“细节关注”
大桥工程已进入最后扫尾阶段。
一路上,只见少数工人在沿着两侧的紧急停车道画着黄色安全线,再往前,一些工人正在对桥梁的伸缩缝紧张地施工着。
“大桥的伸缩缝,宽达50厘米,这是历来建桥所罕见,它不但关系到桥梁的稳定性,也直接影响今后驾车的舒适度。伸缩缝的建设早已完成,而目前对伸缩缝进行最后调整,简单说,就是为了精益求精。”杭州湾大桥工程指挥部办公室陆积岳介绍说。
工程量和技术难度如此大的桥梁,是我国桥梁建造史上的首次,然而,这个世界之最的诞生却只用了三年零七个月时间,但是,速度并不影响对质量的追求。精益求精、人性化,是记者在大桥上看到的每个细节时的体会。
比如遍布大桥的小小螺帽。记者随机在桥上下车,走到两边的防护栏,一眼便看见每个护栏下的螺帽都戴了一顶塑料白“帽子”,旋开,里面满是黄色机油。陪同人员介绍:“海上湿度太大,这是为了能够有效防锈。”
杭州湾上的小气候多变,最多的是雾。因此,桥的每处路灯下都安装了防雾灯。而为了面对台风,大桥护栏上设置了多层风障,以便增大对风的阻力。
更有创意的是,大桥上的每一盏路灯都实行单独控制,可以随时调节每一处的灯照强度,改变了以往对路灯以区域控制的方法。“这样设计的好处,一是适应大桥上多变的海洋天气,二是省电。”
省电不仅仅在每一盏路灯,甚至于大桥上的每一部急救电话,都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可备不时之需。
更值得注意的是,杭州湾跨海大桥还将是一座“数字化大桥”。科研单位已建立起一整套大桥设计、建设及养护的科学评价体系,整座大桥将设置中央监视系统,平均每公里都有1对监视器,使整座大桥上的一举一动尽在掌握中。如此一来,不仅对大桥的“身体健康”状况可随时检测,还可第一时间提出最科学合理的维护方案。
【倾诉】
“六项第一”从何来
壮哉!杭州湾跨海大桥连创6项“第一”:
■大桥全长36公里,长度在世界上的跨海大桥中位居第一;
■为确保大桥寿命,在国内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设计使用寿命等于大于100年的耐久性要求;
■大桥50米箱梁“梁上运梁架设”技术,架设运输重量从900吨提高到1430吨,稳居世界第一;
■大桥深海区上部结构采用70米预应力砼箱梁整体预制和海上运架技术,在国内第一次成功实施了“二次张拉技术”,有效控制了预应力混凝土整体箱梁裂缝;
■大桥采用整桩螺旋钢管桩,最大直径1.6米,单桩最大长度89米,整桩螺旋钢管桩长度在国内外桥梁钢管桩中位居第一;
■大桥南岸10公里滩涂下蕴藏着大量沼气,在钻孔灌注桩施工中,第一次采用“有控制放气”的安全施工工艺,这一施工工艺在世界同类地理条件中尚属首创。
杭州湾大桥,从论证到设计、从管理到施工,先后共有数万余人为之昼夜奋战。
仅仅是立项前,大桥工程指挥部便已先行准备近10年,可行性论证120余次,若将工程前的准备资料、勘察报告所用的A4纸并在一起竖起来,长度竟是大桥的3倍!
“第一”的背后是难忘。而今即将通车之际,记者特别倾听作为大桥“6项第一”中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中铁大桥局杭州湾大桥项目部总工程师赵剑发细说那些难忘的瞬间……
“世界性难题”最难忘 难忘啊。杭州湾大桥上最长的整体预制箱梁是我们团队一手操办的。
箱梁是桥的关键部件,其质量直接影响桥的寿命。杭州湾大桥为了达到100年使用期的高标准,70米箱梁采用了“高性能海工混凝土”。与一般混凝土不同,这种高性能混凝土添加了50%以上的矿粉、粉煤灰,大大增强了耐久性,但新配方同时也让制好的箱梁容易出现裂纹,这是个世界性难题。为此,在海盐的滩涂地上,我们团队自大桥建设起就开始攻关,用两年多时间,无数次试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新的方法,就是在预制时赶在箱梁开始产生裂纹的阶段前,先行预张拉,而后再紧缩,一举彻底解决了开裂问题。伴随大桥诞生的世界领先的9大系列自主核心技术,这就是其中之一。
“小天鹅”从照片入海 这件事情最令人自豪。
巨大的箱梁做好了,怎么运到海上去吊装?2001年杭州湾大桥还没有立项时研制就开始了。那时国外有艘船叫“天鹅号”,能承重7400吨的钢梁。但去国外谈技术转让肯定费时又费钱。于是乎,我们的技术人员当年就凭借一张“天鹅号”的照片,立马攻关。两年就造出了一艘承重2500吨、集海上运输和吊装为一体的船,取名“小天鹅号”;而后又造出了一艘承重达3000吨的船———“天一号”,一解70米箱梁吊装难题。
架梁需“天时” 这可能是大桥建设中最难的环节。
杭州湾复杂多变,风大浪急,时有潮涌迷雾,毫无规律,这给70米梁的架设带来了巨大麻烦。架梁需要精确计算“天时”,必须在海水流速3米/秒以下、浪高2.5米以下、7级风以下才能施工,而且,吊装船必须等潮位到达一定高度,迎着潮涌方向,另外还要考虑架设的精度、避免碰坏,一切顺利,架一片梁也需4个多小时。毫不夸张,这可算大桥建设中最难的环节。
【期待】
“桥头堡”效应渐现
打破一“湾”之隔,也许最直观拉近的,便是原本血缘与风俗极为接近的上海与宁波,而更长远的大桥背后的意义与任务,可谓“事关重大”。也许,大桥通车后的第一项任务就能体现———5月19日,奥运火炬传递将通过大桥去往嘉兴,再到上海。
奥运火炬的即将到来,已经让在大桥两端的城市激动不已。在南岸的慈溪,张建昌一下子便成了新闻人物。这位自称“种菜的”企业家幸运地成为奥运火炬手,将手持火炬在大桥上跑一公里。“感觉不要太好。”张建昌兴奋地说,他对杭州湾大桥多年的热情终于得到了回报。早在大桥开工之前便在桥西侧的盐碱地上开始开发的他,如今已拥有一座大型生态农庄。奥运火炬传递时,这里将承担600人的接待任务。“虽然前期风险很大,但我就是认定,大桥一旦建成,我所在的‘桥头堡’一定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变化的确已经发生。在桥北岸的海盐县,依托大桥开发临港产业基地等项目已经写入“十一五”规划。而在慈溪,城市建设者干脆将杭州湾新区中在大桥东侧的20平方公里的区块,直接命名为“桥头堡”,定位于为杭州湾产业带提供物流、会展、大型商业、居住等服务,成为长三角顶级的现代服务休闲区。就在记者采访期间,桥头堡区块里的主干道路已经开工建设,慈溪职业教育中心、科创中心工程也已启动。
城市,已因这一跃然而至的历史机遇忙碌起来。走在慈溪大街小巷,到处弥漫着由大桥带来的喜悦和期待:旅行社迫不及待地组织“大桥游”,一些宾馆酒店推出“大桥年”优惠打折,甚至慈溪的私家车数量增加得更快……
当天堑变成通途,其效应已然显现……
本报特派记者 杨健 梁建刚
TAG: 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