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顺应全体市民建设幸福家园、共享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按照人民的意愿,建好人民的城市,以坚持不懈的努力,为市民营造‘适宜创业发展、适宜生活居住’的城市环境,不断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不断增强市民的安全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使城市科学发展、文明进步、和谐建设的成果惠及全市人民。”
——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朱小丹
文/本报记者周祚
2008年的《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即将出台,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在即。“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这是广州多年来持续开展文明创建的生动反映。记者昨天从市文明办获悉,广州今年将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以更高的标准,再次向这项评价和反映一个城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水平的综合性最高荣誉发出进军号角。
“创文”使广州“心气”更高“人气”更旺
经过持续多年的创建,广州城市“旧貌换新颜”,在市民整体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上不断跃上新台阶。
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是广州市委、市政府为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而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2006年11月22日,广州市隆重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动员大会,提出力争2008年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朱小丹在动员会上指出,要立足于整体提升城市文明程度,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龙头”,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为支撑,进一步加大“六城”联创力度,形成有机整体,实现全面提升。
据广州市社科院日前发布的《中国广州经济发展报告》指出,目前广州常住加流动人口将近1200万人。在这样一个特大城市创建文明城市,这是让广州人倍感自豪的事情。“我们如果建设出一个文明的广州城,在各方面都极具示范效应。”一位热情的广州市民在网上这样留言。
“全国文明城市”评选三年一个周期,广州的创建工作也永无止境。“环保就像跳高,标杆只会越来越高,我们就要一次次越过。”广州市环保局负责人表示。在推进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过程中,广州市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模式,通过开展城市森林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为全国树立了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范例。在连下“三城”后,广州至今摘下的荣誉有“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迪拜)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职工读书自学活动先进集体、全国双拥模范城(连续五届)、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全国普法先进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全国抗洪救灾先进集体、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广东省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荣誉称号。
创建的口号落到实处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广州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一个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一个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其屋的理想社会正逐步成为现实,向着广州市民走来。从上世纪90年代起,广州就着手构筑由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最低养老金等“五道防线”织造的生活基本保障“安全网”,其中,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被称为是社会保障制度中的“最后一道保护线”。困难群众的生活向来都是政府的重点照顾对象。
这两年,由于物价飞速上涨,广州市政府迅速向低保户和低收入困难家庭发放临时性物价补贴,被群众形象地称为“猪肉费”。今年3月,越秀区低保户刘阿姨在连续第八次领到液化石油气补贴后,对民政干部连声感谢,这笔钱再次解了她的燃眉之急。2007年以来,这种感受在普通市民心中比以往更加强烈:2006年投资建设的4个新社区项目(白云区金沙洲、同德围和海珠区大塘、万松园)已完工,将陆续交付使用,2005年统计在册的5643户双特困户住房问题全部解决,实现双特困户住房“应保尽保”。
种种看得见的变化为广州带来口碑的同时,也为“创文”聚起了更旺的“人气”。最新的民意调查显示,广州市民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支持率达97.6%;随着生活质量提高,市民幸福感指数逐年增加,广州人“心气”也更高。把广州建设成为经济发达、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秩序井然、生态优良的现代化大都市,成为全市人民的共同心愿。
举全市之力抓创建 让市民共享发展成果
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换来的就是与老百姓的心贴心。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一个一个逐步破解,羊城百姓惬意地分享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最新成果。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成为了广大市民满意的“民心工程”。
广州创建工作坚持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起,从人民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从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最密切的实事做起。历任市领导都再三强调,“创文”从来不是为了拿一块牌子,而是要通过创建工作确确实实为群众谋福利,使市民共享城市发展成果。不搞形式,不走过场,不做表面文章,一切以群众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为前提。
群众感觉最大的变化之一是社会治安。群众的安全感,正是《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的一项重要指标。“必须把市民安全感作为检验创建成效的重要标准,全面提升平安建设水平”,新一届市委成立后,市委书记朱小丹同志这样指出。
前不久刚刚在广州召开的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就是对广州治安工作的一次肯定。从乱到治,广州人向全国代表介绍“广州经验”,这是令广州人扬眉吐气的一件大事。从2005年起,广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开展为期3年的“城市管理年”活动,突出抓好以社会治安、交通秩序、流动人口、食品卫生、城市环境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管理工作。通过强化管理,城市环境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治安出现了明显好转,2005年~2007年刑事发案同比分别下降5.7%、10.1%、15.8%,总量下降到2007年的7.9万宗。中山大学城市社会研究中心2007年最新出炉的调查表明,逾65%的受访市民感觉安全,逾85%市民认为广州市治安有“明显好转”或“有所好转”。
文明机关、文明行业、文明社区、文明村镇,广州市把各个层面、各种行业的人都动员起来。全市上下普遍开展文明素质的主题教育活动,如今,周末的广州街头,时常可见机关干部、企业职工、离退休人员、媒体记者等各界人士走上马路,组成交通文明志愿者队伍自发维护交通秩序。市民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知晓率和支持率逐年提高,文明意识增强,文明出行、文明乘(驾)车、文明游园、文明娱乐、文明用语、文明交往蔚然成风,树立了广州人现代文明的新形象。
创建文明之城,广州坚持“以城带乡,城乡共建”。过去三年半的实践表明,广州市文明示范村创建工作,业已成为改善农村环境的“清洁工程”、活跃村民生活的“文化工程”、转变农村风气的“文明工程”、促进农民增收的“利民工程”。具有广州特色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路子,有力推动了广州农村不断迈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
以世界先进城市为标尺 谋划城市科学发展
“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素有“城市奥林匹克”之称,它代表着国内城市发展的最高等级。国内各个优秀城市之间在这项锦标上竞争空前激烈。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今天的广州,地区生产总值7050.78亿元,人均GDP逼近1万美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州如何启动新一轮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引人瞩目。
创建文明城市之路其实就是破解城市发展难题,继续走科学发展的路子。一位官员这样回答记者的疑问。“把‘创文’工作作为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以创建工作使城市朝着科学发展的轨道继续转进。”
作为首批申报“全国文明城市”的省会城市,不断挑战自己是广州人的天性。“九五”计划以来,广州市每年投入约200亿元,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快建设以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快速道路、主干道组成的城市交通主骨架,推出现代化空港、海港、信息港建设,使城市陆海空交通枢纽进一步完善。围绕精心打造经济中心、文化名城、山水之都,建设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的定位,广州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广州也看到了自身的不足。经济社会正处于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虽然经济总量大、增长快,并不意味着广州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也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水平。
创建文明城市,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城市整体文明程度,以创建促文明,以文明促发展。“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更应该树立世界眼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给广东发展开出的新良方,同样这也给广州发展指明了奋斗方向。
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广州的目光放得更远。敢于向世界先进城市叫板,这是省委、省政府给广州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广州要想打开发展瓶颈的必然选择。破而后立。面对发展要求,广州从上至下展开了继续“思想大解放,推动大发展”的浪潮。如何破解遇到的各种发展难题?从市领导到社会各界,从网上到网下,市民争相献计献策。
以更高的要求谋划“创文”工作,这意味着广州在创建内容上有了更多的追求。广州市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要认真考察学习国际先进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的先进经验,立足广州实际,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把学习借鉴的成果转化为自己管用的思路和对策,破除片面追求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的旧观念,开辟一条效益优先、富民优先、生态优先、节约优先的发展新路。
广州,心存高远,昂首前行。
TAG: 大洋网-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