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规模搜救接近尾声,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工作已提上议事日程。5月21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建议尽快组织专门力量研究制定灾后重建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中央财政今年亦先安排700亿元,建立灾后恢复重建基金,明后年继续作相应安排。
汶川地震一共造成多少损失,现在还有待评估。经济学有个“破窗效应”,指的是自然灾害对经济固然会造成不利影响,但由于灾后重建会拉动需求,可能会创造出新的GDP刺激经济。但是,“破窗效应”并未指明这种影响是通过政府之手还是市场方式发挥作用。
从国内外灾后重建的实际来看,两方面例子都有。32年前唐山大地震完全是以计划方式重建的,那时中国还没有实行市场经济。而东京大地震的灾后重建工作,既发挥了政府的作用,但更多以市场为主。有鉴于此,有观点认为,此次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工作也应以市场为主,因为当下的中国和日本一样,已经是市场经济国家,不能再像唐山大地震那样靠政府来推进灾后重建。
然而我的看法是,汶川地震的灾后重建要发挥市场的作用,要依靠市场化手段,这是可以的,而且也是应该的。但如果说到要以市场为主,则不妥当。
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不假,但我们不能机械地理解市场经济,某些特殊情形下,市场经济并不排斥政府起主导作用。汶川地震的灾后重建方式选择要看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地震破坏程度和地理状况,尤其是对基础设施破坏程度。如果破坏不大,宜采用市场手段;反之,则应考虑政府为主的方式。二是灾区恢复和重建所需资金规模,如果规模巨大,分散化的市场力量就难以承受。
此次汶川地震之所以说它破坏巨大,是因为受灾地区的交通、电力、通讯、供水、供气等基础设施以及学校、医院、政府等公共服务机构损毁严重。另外,重灾区的地理条件也不太好,基本上都是山区,这从救灾遇到的困难可见一斑。在这种情况下,市场是很容易失灵的。因为且不说通讯、电力、道路、水坝、水处理厂、工厂、学校和医院等的重建需要投入巨额资金,一般企业不具有这个能力,即使有此能力,企业也要考虑在山区建这些东西,是否有利可图。毕竟灾后重建不是慈善,企业是要讲究回报的。
所以,无论从经济学理论还是实践来看,在市场失灵的地方,政府理应代替市场去发挥作用。灾后的重建工作,必须依靠政府的力量,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才能有望尽快恢复灾区社会经济面貌。事实上,诸如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系统的建设,大都是非营利性投资项目,本来就应该由政府来做,这是政府的责任。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是通过财政来进行。一方面,财政大规模支出,负责水电煤运等基建项目,以及灾民移民重置安排等。从目前我国的财政增收情况来看,应该还是有能力做到的。另一方面,实行减税政策,灾区生产单位的增值税、消费税以及相应的城市建设税费,要尽量减征。对中外各类资金参与灾区生产重建工作,在税收上,相关项目给予税收减免。
当然,依靠政府的力量并不是说政府包揽灾后重建工作,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必要的。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还应充分发挥市场、民间和社会尤其是企业的力量。此次汶川地震,社会各界踊跃救灾,所捐款物已达上百亿元,应放开民间慈善资金参与灾区受灾群众自救自助活动,以此作为国家财政资金的补充。还有灾区楼房的重建,也可交给民间和企业去做。
此外,即使是财政唱主角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系统建设,也可充分运用市场化的手段进行运作。比如,用招标的方式进行政府采购和工程项目建设,以体现竞争性,而不是指定某几个企业。这样可以发挥资金效益及更好地配置资源。
总之,汶川地震的灾后重建应该是政府和市场兼具,但以政府为主。政府的主导作用又主要体现在财政税收上,同时辅之以金融信贷政策。市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民间和社会的资金捐赠以及尽可能以市场方式运作政府资金上。
TAG: 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