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1:标书内容藏玄机
只要进行招标,就会有标书。标书原本是为了让投标单位了解招标需求而制定的,但事实上,由中间方制作的标书除了传达印刷体语言的“主规则”外,通常还传递着招标业内人尽皆知的“潜规则”。设定排他条件,是控制招标的最好方法。行内人分辨一个标是否有人“暗定”,常常靠看标书中是否含有过多的准入条件来判断。比如公司成立要5年以上,注册资金5000万以上,项目经理多少名、取得过什么证书……一份量体裁衣的招标书在设置门槛上做壁垒。
规则2:发售时间有讲究
对很多公司来讲,如果能拿到标书,总还有“公关”的余地。如果资源雄厚、能力超强,说不定还有“改天换日”的可能。而最怕的是,根本见不到标书。
苏行说,发售标书的时间有时候也是操纵招投标的手段。项目的招标公告是在相关网站上公布的,一般发布期为30天,而不是30个工作日。因此,钻这个空子,那些已经内圈好施工单位的招标单位一般都会特意算计好时间发布,如春节、五一、十一长假期间等等,这样可以保证标书影响范围尽可能地缩小,自然前来应标的单位也会相应地减少。
规则3:邀来同行做“三陪”
当在第一环节通过标书门槛刷掉大批投标单位后,进入下一轮的投标单位数字已经大大减少了,但是按照国家规定,投标单位必须要满四个,该项目才可以开标。于是,为了保证自己能够在法律规定的程序中确保中选,在之前,乙方会事先约好二三个相熟悉的建筑公司参与投标,而这些建筑公司业内熟称为“陪标公司”。
乙方都会帮助这些“陪标公司”事先做好标书,当然,这些标书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硬伤。而作为报答,乙方可以付给这些“陪标”者好处,或者在下次的投标行为中“以身相许”,做对方公司的“陪标”。
规则4:最后关头设陷阱
当然以上办法并不是完全保险,总有部分实力强大的对手可能“杀出重围”进入了最后的评标会。这个时候刷掉这些“黑马”的手段更为专业。
招标答疑会是最终定标前的关键环节,由相关单位组织成专家团参与,而作为招标单位甲方一般都会掌握1-2个名额。因此,在各投标单位的问题设置上,甲方肯定会煞费苦心,如故意提高门槛,直点对方软硬伤等等,目的就是为了让这些“黑马”出错出局。
TAG: 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