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所示为高架桥通过北道岔的原设计方案,最终敲定的方案是不再保留胜和桥环岛。
吴潇 摄
核心提示:
一座桥,承载了省会改革开放之初激情勃发的记忆;一座桥,经历20多年风雨考验,今天又到了除旧布新的时机。在憧憬未来和平路高架桥建成后的通畅时,回望历史,点滴火花再次跳入我们的视野。而贯穿这条时间之路、未来仍不会改变的,是一个城市的激情,这也是它源源不绝的发展动力。
□文/本报记者 吴潇 实习生 张伟
【新闻事件】
和平路高架桥项目启动
近日石家庄市城市建设投资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城建投资办”)发布消息,和平路高架桥工程现已提上建设日程,目前已开始拆迁工作。同时,和平路与胜利北街相交处的胜和桥(即原来的北道岔立交桥)将予以拆除。
和平路高架桥东起建和桥,西至红军街,全长3600余米,总投资3.6亿多元,全部由市财政拨款。该工程分为三个标段,工程一标段起点位于红军街,在北新街以东与第二标段相接,为双向六车道,高架桥桥净宽24.5米。第三标段在平安大街西侧与第二标段相接,该标段为双向四车道与棉一立交桥相连,高架桥净宽16.5米。目前,一、三标段将分别于7月1日、7月3日进行工程招标;第二标段由于涉及跨京广铁路桥施工,已将设计方案与铁路部门进行了两次研讨,需根据铁路部门意见进一步修改后,再次报送铁路部门审批。
作为石家庄北部区域城市快速通道,为保证高架桥的快速畅通,将直接跨越沿途的九中街、北新街、北荣街、车辆厂前街、长征街、栗康街等。桥上主要作用是使东西向直行的车辆快速通过,桥下保留原双向四车道方便沿途居民通行。
“整个工程涉及的拆迁并不太多,主要集中在第二标段。”工作人员说,可以预见的是,平安大街与和平路交叉口的工商银行将在拆除范围内。
【方案解读】
是否保留胜和桥,方案几经变更
城建投资办工作人员介绍说,设计和平路高架桥时,曾考虑保留胜和桥,让高架路从胜和桥上通过,这样,北道岔道路将呈三层立体交叉。但因为保留原桥,高架路就得提升高度,而在平安大街交口又需修建上下匝道,在如此短的距离内,高架路出现较大坡度,无论从施工上还是将来的通车安全上,都不如上下两层设计更好。此外,工作人员曾在胜和桥附近进行过实地测算,发现如果高架路建成,通车效率大大提高,保留原桥意义已经不大。因此,最终敲定的设计方案是:胜和桥环岛将拆除不再保留,平安大街以西桥面设计为双向六车道,以东桥面考虑到与建和桥对接,设计为双向四车道。按此方案建成后,高架路上的通车速度将可达到每小时80公里。
【现状调查】
当年“第一桥”,如今成了“卡脖桥”
作为省会第一座立交桥,建成于1985年的胜和桥经历了23个春秋。现在,它从最初的“明星桥”,变成了“卡脖桥”。
6月26日下午6时多,记者来到这里,由于正是下班高峰期,记者看到长长的车队,从和平路与平安北大街交叉处,一直堵到西边的京广铁路附近。在立交桥上,机动车是上不来也下不去。人声、车声嘈杂混乱,让人真正体会到“堵心”、“闹心”的感觉。
在中山路一公交车站,记者随机采访了正在等5路车的黄女士。一提这儿的堵车,她也是气不打一处来。“我每天上下班都要坐5路车过胜和桥。有一次赶上下雨,我坐的5路车从平安大街拐到和平路上,整整花了半个小时。好不容易上了桥,又堵上了,半个多小时过去,车基本没动。大家急死了,尽管知道桥上不能走行人,但为了尽快回家,也只能要求司机打开车门,让大家下去步行。”黄女士说,为了离开这个“中心疙瘩”地带,她那天下车后,沿胜利北街向北走出很远才打到车。本来家在西面,可是道路都堵死了,出租车只能向北走到建设大街再向西绕行。“我6点半下班,9点才到家,花了20多块钱的费呢!”说起当时的情景,黄女士很气愤,一边比画着,一边皱眉头。“那天我都急得恨不能打人哪!”
【交警分析】
“小桥”载不动“大车”
在平安大街路口,记者采访了正在这里疏导交通的桥东交警大队崔利建。他认为,由于胜和桥是一个简单的将非机动车与机动车分离的一座立交桥,它的通行能力有限,已不能适应现代交通需求。
“胜和桥西临京广铁路,南临南三条市场,从桥上向南一下道又是南三条市场的仓库,除了道路上一般的轿车、公交车外,货车、机动三轮车也特别多。这么多车辆从五条岔路往一个中心行驶,胜和桥就成了‘交通瓶颈’。并且由于年代已久,桥的承载力有限,每当有大货车经过,桥身就会振动,这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此外,桥下面小商小贩很多,加重了这里的混乱状况。”崔利建说,每到堵车的时候,桥东交警大队和附近的新华大队接合部就要调集警力,来这里疏导,把拥堵的车辆分流到京广铁路下面的地道桥,暂时缓解车辆堵塞带来的交通压力。“一天下来,嗓子都喊哑了。”
【专家解读】
未来高架桥:开车通过只需三分钟
胜和桥被和平路高架桥取代,将在交通方面产生多大的“效益”?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系道路桥梁工程专业的苏建林教授认为,它能有效利用立体空间,大大缩短通行时间。
“和平路高架桥,实际上相当于利用空间多修了一条六车道的城市道路。它的建成,可利用高架桥对和平路交通车辆进行立体分流,把严重影响城市交通的平面交叉道口,在主要道路方向上改建成了立体交叉口,主要行车方向的车流(东西方向)基本不受其它方向的车流影响。高架桥的修建,将彻底改变这段路目前寸步难行的交通拥堵状况,主要方向东西向的车辆通过这段路,以通行速度每小时60-80公里计算,只需用3.6-2.7分钟。其它方向的通行时间,也将随着主要方向车辆的分流而大大缩短。
【历史记忆】
上世纪80年代的“明星桥”
胜和桥,即原来的北道岔立交桥,是省会首座立交桥,1985年7月10日建成通车,当天,曾举行隆重的通车仪式。翻阅当年的《石家庄日报》可知,7月10日下午4点40分,市委书记贾然为通车剪彩,之后,长龙般的汽车队在鞭炮和乐曲声中缓缓通过北道岔立交桥。
今年71岁、时任《石家庄日报》摄影记者的冯金声至今还记得那天的盛况。“来参观的人,怎么也有上千人吧,”他回忆说,自己当时就举家出动去看。实际上,这座桥从开工时起,到通车以后,几乎天天都有市民去,好多人忍不住骑自行车上桥“观光”一番。虽然这在交通规则上是不允许的,但也从侧面说明当时它在省会人民心目中“明星桥”的位置。
通车那天,为了能从高处拍到这座桥的全貌,冯金声爬上了水泵厂宿舍一栋三层楼房的楼顶。尽管弄得浑身是土,但当时的心情,可以说是无比激动。
创了当时多个第一
与现在的状况颇有些相似,当年建这座桥之前,北道岔也是一个人多车乱、事故频发的地方。“为啥这里叫北道岔,因为道路分了许多岔,”作为老石家庄人,冯金声很了解这里,“包括通往任栗村的一条小路,当时北道岔共有6条岔道,6条路上的车都往一个路口挤,情况可想而知。并且当时除了汽车,还有三轮车、石家庄人自己发明的‘蹦蹦车’,甚至人力板车、拖拉机等等。在胜利北街和工人街之间,还有一个天然形成的臭水坑,使这里成了脏乱差的典型。”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市里决定建一座环岛式立交桥,并把它列为当年为市民做的十二件好事之一。
当时,这个工程有多个可引为自豪的“第一”。首先,它是我市公开招标兴建的第一座大型公路立交桥工程;第二,整个工程从破土动工到通车使用,仅用了188天,并且保证质量,这在我市市政工程上是前所未有的。当时建设者就提出工程质量“要经得起子孙后代的检验”;第三,涉及28个单位和居民的搬迁任务,只用了15天就完成,这在我市搬迁史上也是最快的。
几十位棉三工人曾义务出工
当年承包立交桥工程的是省水利厅工程局,市政公司无私援建,市养护处、自来水、电信、供电等多家单位共同配合。当时51002部队、省军区的指战员也主动支援建设。
最让人难忘的还是附近单位和居民们默默的支持。在物资尚不富余的20世纪八十年代,工地上不管是缺钢筋、水泥还是木头,总是有单位积极支援。1985年6月,在施工最紧张的时刻,工地上水压不足,眼看就要影响工期,当时的铁路工程段及时无偿地向工地提供了水源;1984年底,工程指挥部要借用会议室,市无线电一厂毫不犹豫地提供了接待外宾使用的高级会议室。当时住在水泵厂一宿舍二单元西四楼406号的丁速祥家,位于立交桥东北角,是拍照和录像的理想角度。足足有半年时间,各新闻单位先后十余次站在他家的阳台、窗台甚至床上拍照录像,他的家属每次都热情接待。
还有许多不知名的人,为这座桥默默做出贡献。1985年6月29日上午,天下着蒙蒙细雨,工地上突然来了69名身着各色服装的群众,据了解,他们是棉纺三厂刚下夜班的工人。在义务劳动了一上午以后,他们悄然离去,至今也没人知道他们的姓名。
TAG: 燕赵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