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湘西州泸溪县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和要求,狠抓“基本班子、基本产业、基础设施、基本环境、基本民风、基本发展”“六基”工程,在“强、优、全、美、淳、富”六字上做文章,夯实农村基层基础,建设和谐新农村。
基本班子建设在“强”字上做文章。“农村要进步,核心在支部”。首先,创新党组织的设置形式。按照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党组织作用、有利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的原则,探索创新农村党组织的设置形式,如“村村联建”、“村企联建”党组织,以及把党组织建立在农业产业链、专业协会和各种联合体上等,不断调整和优化党组织设置。其次,选好配强村党组织领导班子。采取“两推一选”、村民直选、组织整顿等办法,配齐配强村党组织领导班子。注重从农村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回乡青年、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中选拔村干部。再次,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做好农村党员发展工作,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积极探索在青年农民、外出务工人员、专业协会负责人、致富能手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有效方式,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和知识结构,不断增强生机与活力。重点推行“三卡”管理,着力建设“五好”村支部;推行“四联”责任岗,着力构建先进性长效机制。为此,全县共充实调整35个领导班子不健全和软弱涣散的村级党支部,选派了11名县直和乡镇机关党员干部担任移民村党组织书记;全县农村基层党组织为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筹措资金332万元,县直机关党员联系农村党员3072名,解决了108名特困党员生产生活难题;农村党员联系贫困户3200户,帮助群众调解矛盾纠纷800多起。
基本产业建设在“优”字上做文章。百姓要致富,关键靠产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重点是推进“产业富民”方略,立足“一主导两支柱”,加快发展优势绿色产业。坚持“市场引导、政府扶持、群众自愿”的原则,按照“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营销市场化、加工精深化、投入多元化”的要求,政府捆绑资金850万元,做大做优做强以椪柑为主的柑橘主导产业,提升泸溪“中国椪柑之乡”品牌。全县15个乡镇134个村5000多名党员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模式,发展以油菜、辣椒和烤烟为主的高效经作业,发展以生猪为主的养殖业。全县农村党员干部带动新开脐橙1805亩、椪柑5万亩、烟叶3000亩、辣椒10万亩,新发展养殖专业村20个,仅养猪收入人均增多500多元。
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字上做文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体党员干部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基础设施建设抓起,重点抓好水利设施建设、乡村道路建设。全县150个村(社区)实施以道路硬化促进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为主要内容的“百村硬化工程”,2007年已完成67个村村间道路硬化,2008年又捆绑资金680万元启动了余下的83个村的村间道路硬化工程。全县“百村硬化工程”扮靓了新农村,昔日“晴天一脚土、雨天一身泥”的凹凸土路和村道两旁杂草丛生、臭气熏天的场景正在成为历史,取而代之是笔直宽阔、明亮整洁的水泥硬化村道,绿树花草落庭院、鸟语花香飘四方的新农村。目前,全县各级党员干部带头整修病险水库(山塘)120座,硬化村间道路209.7公里,总面积28.5万平方米,为25个贫困村187个村民小组新修通村公路85公里,为30个扶贫村新修沼气池150个、节柴灶800个,新建人饮工程示范村25个。
基本环境建设在“美”字上做文章。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泸溪一是抓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以整村推进方式,加快农村沼气池建设。新建沼气池2.5万个,农村“改厨、改厕、改灶、改圈、改栏”五改入户率达95%以上。将生态农业与效益农业有机结合起来,实施“沼—猪—菜、猪—沼—鱼、猪—沼—果”生产模式示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实现村容整洁;加快以扶贫建房的主要内容的“安居工程”,让困难群众做到居有家室,消除危房。二是突出抓好改善生活环境。开展以“道路硬化、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为主要内容的“一化三清”工作;以“沼气池建设,农村改厕、改厨、改栏”为主要内容的“一池三改”工作;以“每个村建设一个村部、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图书室和一个卫生室、远程教育室、科技室”为主要内容的“一部五室”工作;以“生态环境优良,高公路通畅率、高自来水入户率、高电视入户率、高固定电话入户率、高移动电话拥有率、高有效灌溉面积”为主要内容的“一优六高”工作。相继完成了交通投资1.5亿元,实施重大交通项目16个;完成县乡公路改造85.6公里,通村公路141公里,新增15个行政村通公路;完成各类水利投资1.3亿元,开工水利工程2600多处,治理重点病险水库26座,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5.6万亩;完成退耕还林43.4万亩,惠及2.4万多农户;完成能源建设投资近1亿元,完成能源建设重点项目10个,新解决4.3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完成33个村的村部楼建设;乡镇全部实现了“村村通”工程,有线电视通乡率达到了100%,信号入户率达到了45%,20万农民受益。三是突出抓好民族特色文化村建设。积极开展民族特色文化村创建活动,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目前,全县15个乡镇都建设了极具地方特色的“民族特色文化示范村”。梁家潭乡和潭溪镇村村建有文艺队,每年都利用民族传统节日“三月三”、“六月六”开展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不但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还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和谐。同时,抓民族特色民居村建设,全县15个乡镇都建设了极具民族特的“民居示范村”。“民居示范村”住房建筑统一规划,彰显民族风格,房屋依山而建、傍水而立,与周围景致融为一体,让人一进入村里便能欣赏到群山环绕、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美景。
基本民风建设在“淳”字上做文章。全面提高农村群众的综合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程,又是形成淳朴民风的根本保证。因此,全县村级党组织认真组织对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教育培训。在培训内容上,广泛开展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广泛开展普法教育;广泛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农村党员和农民群众自觉抵制封建迷信、黄赌毒等腐朽思想和其他落后观念的影响;广泛开展科技文化教育,加强农业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在培训方式上,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采取内培与外培相结合,长培与短培相结合,集中培训与经常性培训相结合等多种培训方式,不断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村级党校、农村职业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党员电化教育和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的作用。突出抓好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着力培养一大批“土专家”、“田秀才”。通过切实有效地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和执行政策、加快发展、服务群众、依法办事等能力以及自己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提高农民群众的务农兴业的技能,增强他们就业、创业的能力,从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重点推进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县现已培养乡土人才1000多名,新改扩建农村中小学118所、农村卫生院15个,新建县文化中心一个,完善乡镇文化站所15个,新建大型体育中心一个,新建椪柑协会、养殖协会等社会中间组织48个。大力倡导文明新风,每年以民主准荐、综合考评的方式,评选表彰和奖励“五好文明户”。
基本发展建设在“富”字上做文章。为村集体富,泸溪坚持创新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思路,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探建新路,特别是对那些集体经济“空壳村”,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那些投入少、见效快、受益长的经济项目,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坚持把发展集体经济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努力打造专业村、特色镇,走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路子。对发展起来的经济项目,引进科学的管理方法,完善企业内部管理,确保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对困难村,党委、政府加大扶持力度,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进行帮扶。相继建成柑橘专业乡镇5个、柑橘专业村40个,无公害蔬菜基地3个,烟叶基地3个,全县150个村(社区)中90个拥有村级集体经济。为党员干部富,发展“党员示范经济”,提高党员干部“双带”能力,一方面建立党员科技示范园,以县农口技术部门扶持为依托,以乡镇党委或村支部牵头,以党员骨干具体负责,高质量办好党员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另一方面树立党员致富标杆,通过对党员在项目资金政策上进行帮扶,让党员家庭首先实现增收,树立一批致富典型,充分体现党员在经济上的先进性;再一方面发展党员新兴产业,重点推行“一个支柱产业,一个牵头基层党组织,一个责任党员,一个规模基地,一定规模群众积极参与”的领办产业模式,以支柱产业带动农民增收;此外,抓好党员联户帮扶,42名县级领导、300多名副科级以上实职领导干部每人联系一名党员示范户,党员致富大户每人联系2—3个贫困党员户,实施“1+1”对口帮扶。目前,全县70%以上农村党员有了经济发展目标,30%以上党员开发了致富产业,已建党员科技示范园15个,党员示范大户300户,党员示范基地120个,党员领办支柱产业670多个,组织乡镇、村专业协会26个。在“党员示范经济”的带动下,全县已形成11万亩优质稻、18万亩以椪柑为主的优质水果、5万亩以反季节辣椒为主的生态菜、10万亩油菜、4000亩烤烟药材等精品规模生产基地。
稿源:红网 作者:杨子晚TAG: 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