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巨型,这是城市规模的描述;宜居城市、森林城市,这是以人为本的目标——直辖11年后,重庆仍在路上,向着新的宜居目标迈进……
“巨型城市”要跨越宜居这道坎
直辖11年来,重庆已成为中国最快的成长之城。
6月15日,“重庆对话——城市发展与环保”中德高层论坛上,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预测,到2025年,中国将有近10亿人住在城市,会出现包括重庆在内的8个“巨型城市”。
与此相印证的是,2007年9月20日,国务院批准的《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为未来重庆描绘了一个发展的崭新轮廓——未来12年,重庆主城区将扩张到1000平方公里,成为10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
城市化浪潮中,将会不可避免地带来环境质量、人的幸福感降低等城市问题,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短缺等“城市病”似乎难以避免。
因此,在许多人看来,大城市往往不如小城市宜居,因为城市人口过度集中,加剧了城市环境压力,导致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当然,就更别提巨型城市了。
规划、建设中的特大城市——重庆城,能够跨越这道坎吗?
也就在上月举行的中德高层论坛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薄熙来提出了重庆的新目标:“要建成宜居城市、健康城市、畅通城市,要建成节能城市、智能城市、森林城市,还要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建成诚信之城。”
早在今年1月21日,市长王鸿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未来5年,我市将高起点规划建设1062平方公里的主城中心城区,使之成为全国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交通畅通、适宜人居的城市。
“宜居”追求更高标准
自2005年1月,国内提出“宜居城市”概念后,评价体系版本较多,众说纷纭。为统一标准,2007年4月,建设部公布了《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按照这一标准,宜居城市评价指标包括:社会文明、经济富裕、环境优美、资源承载、生活便宜、公共安全六个方面。
目前的重庆主城区,楼房越盖越高、出行越来越方便,伴随而来的道路拥堵、生活成本上升……这座城市是否宜居,如按100分考核,市民只给了68.5分,也就是说刚及格。这是市规划研究中心首次专题问卷调查后,上月公布的结论。
对于未来的宜居重庆,市民怀有怎样的期待、梦想?问卷调查称:九成以上市民表示直辖11年来,居住环境有很大改善,但交通状况、城市细节、居住配套、环境保护等还需完善。
市规划研究中心主任余颖认为,“宜居城市”是所有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是一个动态目标。因此,“宜居城市”不是一个终极目标,将是我市永恒的追求。因为,宜居城市建设长征路途中,未来还可能会遇到许多问题,需要不断解决、继续前行。
重庆森林的梦想
重庆森林,自从香港著名导演王家卫拍了这么一部电影以来,众多市民就有这么一个梦想:重庆应由一座钢筋水泥城市的森林,变成一座名副其实的绿色森林。
来自市林业局的消息称,今后5年,都市区将添绿75万亩,打造成为国家级森林城市。
未来的森林城市究竟是什么模样?
“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这可能算是直观感受了。”市林业局副局长何平描述道:森林城市要让老百姓能在家附近的森林呼吸新鲜空气;上百条公路林道纵横交错,在其间开车,就像走在森林间一样;在城市,市民出门没多远就会有休闲公园,在郊区,也能轻易到达湿地公园、农家乐……
这种田园般的生活,能够成功拷贝进入重庆主城吗?
5月29日,市委常委、副市长马正其明确表示,我市森林工程建设今年秋季将全面启动。到2017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绿地率达到33%,道路绿化率达到80%,水系绿化率达到80%。
“一城山色两江水,三山青翠四岸绿。”在城市化进程中,今后生活在重庆的上千万市民举目所望的,不仅是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而更多的是满目青翠。
老有所养 人人和谐
■周陵丽 渝中区南纪门街道响水桥社区居委会主任
响水桥社区所属的十八梯片区,因为长长的梯坎和成片的老房子,在外地游客心中反映了重庆特色。然而,对于居民来说,这里却远远称不上舒适和安全。
这里已被列入渝中区危旧房改造的范围,对于改造后的社区,周陵丽有自己的梦想。生活舒适安全、居住出行方便,这些都会随着新建房质量的提高而改善,在她看来,更重要的是社区配套服务的完善。
市老龄委的统计显示,照现在的增长速度,明年重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达到500万,平均6到7个市民中就有一个是老年人。响水桥社区,空巢和孤寡老人也不少。曾经,有一个老人生病在家两天才被邻居发现,幸好救治得当,老人脱离危险,但着实让居委会工作人员捏了一把冷汗。“好在是个老社区,现在可以依托邻居实行一帮一的照顾,但改造后这个便利可能不存在了。”为此,街道在响水桥社区建了一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十八个床位,由社区负责管理,面向社区和周边片区的空巢孤寡老人。
周陵丽说,重庆有不少敬老院,条件也比社区的好,但是大多数老年人恋旧,不想离开家或亲人太远。社区养老院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居住的环境是熟悉的,想回家看看儿孙或者找老邻居聊聊天,都很方便。
其实,社区的养老院,条件不需要太好,最重要的是新的社区能规划出这样的空间,出行方便,有配套的休闲空间、锻炼器材,就足够了。
盼望城市
多点林阴道
■雷雅俊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
物理系教师
辗转于不同的校区上课,往返在主城各区之间,雷老师最近迷上了一条路,就在花卉园和红旗河沟之间,几年前栽的小树苗慢慢成了材,绿树成荫,每次哪怕乘车路过,他都要留恋地多看上几眼。
现在城市的绿化越来越好,鲜花、草坪多了起来,但是这些绿化大多采用盆装鲜花或者低矮的丛生植物,或者是无法长高大的树种,考虑到行车视线的问题,这些用在公路的绿化带上无可厚非。但如果整个城市都是这样,就太注重观赏性而缺少功能性。
“听说现在主城栽种的不少花草和热带植物很贵,保养起来也很费神,但却华而不实。”雷老师认为,像这样的炎炎盛夏,走在重庆的街头,只能忍受太阳直射。所以主城区应该多种大树,城市的主干道、次干道,甚至房前街角,单位内部通行道,有条件的话都可以种上重庆常见的黄葛树,因为它长高长大后,树形好,且遮阴面积大,既造绿,又造氧。
除了树,还有对水的利用。两江环绕的重庆,不知被多少城市羡慕,生长在江边的重庆人,对水有着特别的感情,南滨路就是凭借着这个优势逐步发展起来。重庆两江四岸,所有平坦有条件的江岸,如果能修成沿江步行休闲大道,做到亲水性,用好滨江资源就好了,对于外地游客来说,这也是一道不错的风景。
细节影响
生活质量
■何伟坚 重庆(香港)中原营销策划顾问
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何伟坚是香港人,在重庆居住已经7年了,眼看着重庆一天天地发展起来,对于生活过的两个城市的宜居程度,他给重庆打了60分,香港则获得80分。20分,差距在哪里?
“细节。”答案很简单,改变却艰难。
先说工作。他和朋友刚来重庆时,听说解放碑是城市中心地段,满怀希望地去租写字楼,结果却发现繁华位置的写字楼和住宅区混到一起,民用和商用混杂的后果就是物管难以管理,不仅降低住户的生活质量,也影响了商用客户的形象;出门购物,有的商场拥挤到连车位都难找,有些却无人问津,资源浪费得让人心痛。“行政部门对于这些应该有个规划,而不是随着投资商意愿,没有约束。”
谈到生活,这么多年来,行人乱闯红灯屡禁不止,开车时总是战战兢兢;从机场出来,出租车司机坚持不打表;小区居民打开盖子把垃圾放进垃圾桶明明是举手之劳,不少人偏把垃圾袋堆在桶外……何伟坚看来,这些细节影响着生活质量。
相比之下,重庆的休闲娱乐更加贫乏。在香港,工作压力比重庆要大得多,所以市民都利用周末释放压力或充电。找到为成年人开设的学习班很方便,可以学普通话,学潜水,学手工刺绣等,而且这些场所都很专业。何伟坚总觉得,城市配套不能总是走在城市发展的后面,而要引导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
□记者 陈林 姜莹
网络编辑:王敏
TAG: 华龙网-重庆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