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度假去哪里?
休闲度假去“那里”。
这句话在灵石颇为时髦。
“那里”是灵石县一处休闲场所,利用旧鱼塘改造而成,集餐饮、娱乐、休闲于一体。别致的亭台楼阁,小桥通幽,溪水环绕,杨柳轻摇,情趣盎然。让“那里”的主人更为满意的是,建成不到两年的时间,上座率与日俱增,营业收入节节攀升。
“以前灵石人消费都去外地,现在大不一样了。这得感谢县城生态环境的改善。”盘点收成,“那里”的主人喜上眉梢。
像“那里”的主人一样,灵石县越来越多的包括以煤焦起家的经营者们正在把目光集中到旅游休闲的经营渠道上来,并开始付诸于行动。
以旅游文化为主导的新型资源产业在灵石开始彰显出独具特色的聚合效应,灵石县煤焦独大的经济格局悄然变化。
这种变化并不意味着煤焦老大地位的退出和弱化,而是这个煤焦大县从上至下对资源概念的重新审视后,思想和理念发生的根本性变化。
县长杨洪如此表述:下大力气做大、做强煤焦产业,吃干榨尽煤炭所有附加值的同时,摆脱对煤炭资源的单一依赖,加快有序利用当地富含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的步伐,培育壮大新型主导产业,为县域经济增色,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灵石经济正在摆脱资源依赖的路径,走上产业“升级”的坦途。
沉重的代价与明晰的思路
“再也不要带血的GDP,再也不要牺牲环境换来的GDP。”2006年灵石县南山煤矿一声巨响过后,痛定思痛,县委书记郭燕平发出了肺腑之言。
这一年,灵石县财政总收入达到12.12亿元,位居山西省第6位。也是这一年,山西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制定出台了新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综合考核的结果是灵石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位列全省第21位,经济社会发展指数仅位居第47位。
数字背后留给这个富裕起来的地方一个大大的问号。
省长孟学农曾分析指出,山西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畸重、单一且初级化的产业结构,是造成山西发展协调性不强、生态趋于恶化、资源能源严重制约、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发展方式落后问题的重要根源。
而灵石,正是山西的一个缩影。
作为煤炭大县的灵石,全县含煤面积860平方公里,占到全县总面积的71%。以煤焦、化工、冶金、建材、电力为主的工业经济占全县国民经济比重达到80%以上。
近年来,灵石县在享受财富快速积累的同时,也在安全和环境方面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风险,单一的资源性产业显然独木难支,单翅难飞。
如何破题?山西的答案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上下工夫,必须在培育壮大新型支柱产业上下工夫。
严峻的安全生产和环境污染现状,与之相对的是经济可持续,社会创和谐的大命题。一声巨响过后的灵石冷静下来,一个清晰的思路演变成果敢而有力的行动:
举全县之力开展煤炭停产整顿整合关闭、取缔非法采矿、打击涉爆违法犯罪、规范劳动用工,全县矿业秩序明显好转,为灵石保护资源,综合开发,延伸产业链,增强竞争力,谋求大发展,铺平了道路。
加大投资和检查力度,全面启动实施“蓝天碧水工程”和“八大造林绿化工程”,创造干净、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
昔日因粉尘遮天蔽日的灵石重现青山绿水,清新亮丽的服饰取代了以往灵石人穿着单调的黑灰色。
远不仅此,透过青山绿水,豁然开朗的眼界,让决策者重新审视灵石:资源。还是资源。这资源在厚重的历史中,在怡人的山水间。
开发丰富而独具禀赋的旅游文化资源,成为灵石县培育壮大新型主导产业、实现产业“升级”的突破口。
曾经的困惑与机遇的把握
说起旅游,到过灵石的人,大多知道王家大院。其它诸如资寿寺、石膏山、红崖沟、夏门古堡等令灵石人耳熟能详、备感自豪的名字,却大有藏在深山人未知的遗憾。
“应该承认,灵石多年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并未使旅游文化产业形成气候。”灵石县文化文物旅游局局长杜瑞明分析说。曾经当过王家大院所在地静升镇镇长的他话语中带着焦急:客观讲,改革开放以来,灵石的旅游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1996年灵石县政府对王家大院的修复开发,使旅游业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然而横向比较,尤其是对照山西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战略思路,灵石的步伐慢了。
究其原因,与煤炭业相比,旅游业比较效益低,加上政府主导作用没有显现,能源生产造成的污染影响了整体旅游环境质量,导致有实力的企业投入意愿不强,社会参与意识差,无法引来足够形成规模开发的资金。从而形成了单点出击,单兵作战,各自为阵的旅游业发展格局,无法形成规模优势和合力,吸引不住游客,留不住客源,拉不动消费,弱化了旅游文化的资源优势。
在记者采访中,“机遇”是县长杨洪使用最频繁的词汇之一。
在杨洪看来,“十一五”时期是全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灵石县大气魄、大手笔做强、做大旅游产业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首先是文化旅游产业被山西纳入了新兴支柱产业的范畴。山西“十一五”发展目标是,旅游总收入增长速度要明显超过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到2010年,旅游总收入要相当于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0%,把山西打造成中西部旅游经济强省。
与之相对应,灵石县在“十一五”期间,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目标是:树立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观念,超前发展,培育以王家大院、静升文化古镇和石膏山风景名胜为龙头的旅游及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形成以完善旅游六要素的产业链条,到2010年全县文化旅游综合收入突破8亿元,旅游主要经济指标较2005年翻一番,旅游业成为全县服务业的重要支柱产业。
2007年,灵石县财政收入达到13.4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0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75元。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为旅游产业的崛起提供了强大的保证,也极大地改变了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造的资金短缺局面。
今年4月,灵石县以创建全国卫生、文明、旅游、园林城市的“四城联创”为契机,大力开展了以安全生产、社会稳定、环境治理为主要内容的百日综合整治大会战。其中,在环境整治上采取了大投入治本,大力度治乱的措施。投资5000余万元完成了对该县重点打造的王家大院--静升古镇文化旅游区所在地静升镇煤气输送工程和热电联供工程;成立了旅游环境治理领导组和环卫队、监察队,对景区周围的环境进行日清、日管。从根本上解决了居民做饭取暖造成的环境污染,从机制上封堵了脏乱差,也充分展示了县委、县政府开发旅游资源,保护旅游环境的迫切和决心。
7月2日,关乎山西百年大计的汾河流域(晋中市灵石段)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启动仪式在灵石隆重召开,境内全长51.08公里汾河治理的全面启动,让灵石又一次迎来全面发展的机遇。
治理,加快了主导产业升级换代的步伐,推动了城镇建设科学规划的落实,点燃了新农村建设的热情。一座新城轮廓正在勾勒,一批像英武乡平泉村的新农村示范典型正在涌现。由此,一个良好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大环境正在铺就。
规划的魅力与和谐的动能
一个冰柜,空间占用不足3平方米,仅靠卖水和饮料,这个个体经营摊点就能创出每年两到三万元的利润。
这个摊点设在有中国民间故宫之称的王家大院。
在灵石县静升镇,越来越多的人依托王家大院走向了富裕。目前,全镇6000户家庭中平均每户都有1人从事着交通、住宿、餐饮以及其它旅游服务。
眼下,他们为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而激动:围绕王家大院--静升古镇文化旅游价值深度发掘的规划正在紧锣密鼓的实施当中。
发展旅游业是真正让百姓得实惠的富民工程,也是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和谐工程。县长杨洪说,这是灵石县着力培植旅游产业的题中之义,也是实现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动能。
2007年11月,一本厚重的灵石县旅游发展规划说明书放置于灵石县决策层的案头。这份185页近19万字的规划说明科学系统地对灵石县旅游资源进行了剖析,对旅游强县战略进行了规划。如此宏篇巨制在灵石县旅游发展史上尚属首次。
规划中的目标令人注目:将灵石建成山西煤旅协调发展的示范县和中国旅游强县;旅游业成为全县国民经济重要的接续产业和支柱产业之一。
“绝不能再走过去掠夺式发展的老路了。”县长杨洪语气坚定,只有科学合理地保护和开发旅游资源,才能使灵石县旅游资源得到有序利用,旅游产业得到健康发展。
与之同步,一个“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投资,社会参与”,切实将旅游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的具体实践全面展开。
按照着眼大旅游,营造大环境,开发大产品,实施大营销,发展大产业,后来居上,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思路,灵石县不断加大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投资2.4亿元的连接大运高速至静升古镇的永吉大道基本竣工,投资850万元连接大运公路至石膏山景区和投资300万元连接大运高速至红崖沟旅游度假区的旅游专线也已建成。2008年,灵石县投资近3亿元,重点铺开了石膏山景区、介庙风景区、红崖沟景区、夏门古堡、静升西街改造五大项目建设,最长建设期为两年。
政府主导作用的显现加上旅游产业所昭示出的美好愿景,极大地吸引了当地煤焦企业的参与热情。
灵石县煤运公司拿出1.2亿元全面参与石膏山景区的建设和经营;毗邻石膏山景区、投资3千多万元的紫荆潭度假村已经开业;投资1.65亿元的宏源五星级国际大酒店进入收尾阶段……
经历了能源市场价格暴涨暴跌忽喜忽悲的洗礼后,灵石县煤焦企业家们投资更趋理性,他们将这由“黑”到“绿”的投资,视作“二次创业”,并将目光投向以旅游为主体的各个投资层面。
张建忠先后投资200余万元,紧靠石膏山林场,开发治理了691亩荒山荒地,使昔日的荒山沟变成了花果山。利用政府打击私挖滥采,实施废弃矿井退出,封山育林的政策,一些企业家走进乡村,走上荒山,造林绿化,打造出集生态、经济、观光于一体的经营模式,心甘情愿地当上了农民。
旅游产业的培育所产生的魅力也让灵石县农民看到致富的梦想变为现实的可能。在灵石县农村发挥自身特色,争创特色乡村游示范点,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积极响应。
在灵石,旅游文化——一个充满潜力价值的“金矿”正在被发现、开掘。当“旅游文化业”被定位为“新兴的支柱产业”的时候,不久的将来,相信山西版图上会出现一个生机勃勃的“绿色”灵石。
灵石“升级”的经验对山西而言贵如圭臬。
个中的缘由很简单。因为灵石是缩小了的山西,而山西则是放大了的灵石。灵石的经验,如果推广放大到整个山西,其中的经济价值和环境价值不言而喻。作为探路者和先锋队,灵石的经验,为整个山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发展样本。
本报记者 陈刘锋
TAG: 山西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