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消息 (湖北日报) “发令枪”还未响起,湖北已提前起跑。
这一刻,湖北人已经等了很久。当积蓄已久的力量被点燃时,难以抑制的激情顿时喷薄而出。
试验区最大的优势就是试验权。做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是在新一轮改革竞争中赢得体制机制优势的迫切需要,一定要抓住和利用好这一机遇,不等不靠,立足实际,大胆改革。这,已在全省上下形成高度共识。
先行先试已燎原
尽管我省上报国务院的总体改革方案还未获批,但一系列大胆改革创新措施已开始试水,并成燎原之势。
“51条”、“26条”、武汉城市圈市场准入一体化……去年起,我省连续出台5个文件,突破性降低创业门槛,激发市场主体创业热情。
收费站,这个困扰经济发展的拦路虎,在综改区获批后,撤并的呼声更加高涨。
7月,省交通厅表示,将探索通过政府回购等方式,降低公众出行成本,在武汉城市圈内率先试水撤并。如此,城市圈交通一体化将迈出重要一步。
省人大将《湖北省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促进条例》列入今年的立法计划,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立法开始破题。
经省环保局协调,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将联合对长江、汉江进行水质监测预警,共同保护母亲河的水环境。
作为武汉城市圈内的龙头,武汉在“两型社会”方案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早在4月,武汉市就端出了《武汉市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实施方案》,并列出11项重点工作,力图从体制和机制上进行探索,找到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制度钥匙。
龙头在动,龙身也不甘落后。武汉城市圈内其他8市,也纷纷加紧制定实施方案,找准定位,力图率先破局。
在年初的省“两会”上,不少城市喊出“争当‘两型社会’建设试点区”口号。“两型社会”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我省提出实施“三年计划”,初步构建“两型社会”建设的制度保障体系。一个城市显然无法承担所有试点。争抢试点权成为各市的目标。
鄂州市瞄准城乡一体化,探索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黄石选择新型城市化,探索资源枯竭性城市的发展新路……
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试验区已由理念走向实践。
“融城”大幕化坚冰
“武汉新港”,是一个足以让所有湖北人憧憬的港口。
这是一个沿长江,以武汉段为重点,延伸至黄冈、鄂州,建设一个亿吨级的跨区域内河大港。5月7日,省委书记罗清泉提出,建设武汉新港,将其作为实施中部崛起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任务的重要突破口。
武汉新港将成为湖北新型工业化、现代化、两型社会的综合试验区。负责《武汉新港规划研究报告》的武汉理工大学教授陶德馨,将之称为“武汉城市圈试验区的缩影”:在相对集中的长江沿线80公里带状区域内,可以比较容易实现武汉城市圈所提倡的“五统一”,打破行政区划,集中规划、建设、投入,并较易看到示范效应。
据悉,为了推进武汉新港项目,省政府有关部门、武汉市、黄冈市和鄂州市,形成了省市推进、三地联手的合作态势。
“融城”大幕开启,一连串冲破藩篱的大戏接连上演。
孝感、咸宁等党政代表团先后来汉考察,武汉也组团赴咸宁、孝感、鄂州等地,推进双边合作。
武汉市各区、开发区分别与孝感、咸宁、鄂州、黄冈等地的市、县、区建立了30多对友好区县关系,市直20多个相关部门与城市圈8城市对口部门开展专题对接,形成重大项目及时沟通、双边利益协商解决、每年一次联席会议机制。
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需要在土地、产业转移等诸多方面开展探索,区域合作优势明显。地方政府要考虑自身GDP、财政收入及税收流失等,合作必须克服“私心”。5月底,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与襄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签订发展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建光电信息产业园,实行跨区域合作。
武汉经济开发区与咸宁经济开发区签订协议,在咸宁经济开发区建设武汉经济开发区的“园外园”。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园外园”——“中国光谷咸宁产业园”也即将建设。
凡谷电子、华工科技已在咸宁、孝感建立生产基地,武汉染料厂170亩化学工业园已在应城动工,汉川汉正服装工业城吸引了70家武汉商户入驻。2005年人才一体化建设启动,9城市间的区域政策壁垒没有完全解除,人才信息共享没有真正实现。5月,9城齐聚黄冈,研究实现圈内流动人员职称互评,人才评价、培训证书互认,建立圈内统一的人才评价标准体系。会议特别提出,要探索研究武汉城市圈人才居住证制度——这被视为圈内户籍制度破冰的第一步尝试。
道路的变迁演绎着城市的变化。圈的融合离不开路的交融。
到今年底,武汉通往城市圈内城市的8条高速出口路将全部建成,1小时城市圈将变为现实。届时,9市间串门将如同武汉市内出行。此外,我省将新建一条环形高速公路,将武汉城市圈内的孝感、仙桃、天门、咸宁等7个城市“串”起来。
武汉重新修订轨道交通线网的规划,主动将5条城际铁路延长至圈内各城市。届时,城际列车运行速度将高达120公里/小时,实现武汉城区与圈内的其他8个城市1小时内的铁路快速连接。
融合,从理念到实践,正在加速、深入。
放大“圈效应”
洪湖,观察员。
观察员,普遍见诸国际社会。勇于创新的武汉城市圈,也设立了观察员。
近日,省推进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领导小组正式发文,批准洪湖市为武汉城市圈观察员。
作为武汉城市圈观察员,洪湖将比照城市圈成员单位享受相关政策待遇,参加省推进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领导小组会议,参加武汉城市圈有关协作互动活动,进一步推进洪湖在交通、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布局、项目建设等方面与城市圈的对接和融合,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喜讯传来,洪湖一片欢腾。为了这一身份,与武汉仅一河之隔的洪湖,执著呼吁了多年。
期盼联姻城市圈的,不仅仅是洪湖。主动对接、融入城市圈,已成为众多圈外城市的目标。
武汉西行94公里,走高速公路1小时就到达京山县。按照“100公里内”或“一小时经济圈”地域标准,京山应在城市圈之内。但城市圈没有圈进京山。
圈外的京山并未放弃。
今年初,京山开展“解放思想,开放崛起”大讨论,提出对接武汉城市圈发展战略。先后3次邀请国家及省有关领导和专家到京山考察调研,并在武汉召开了专题座谈会,邀请专家就京山对接城市圈出谋划策,牵线搭桥。
京汉互融,谋求共赢。8月,武汉市常务副市长袁善腊率政府有关经济部门和企业家,与京山县就对接融入武汉城市圈的具体事项进行磋商。随后,京山县8个对接工作专班,与武汉市就友好区县结对、金融互利合作、配套项目推介等工作进行洽谈,取得明显进展。
随州等众多圈外城市,也不甘落后,纷纷率团来汉,谋求对接。
真正的“圈”,其实是不存在的。如果说有一个“圈”,它也只存在于人们尚未解放的思想之中。(记者 严运涛)
TAG: 荆楚网-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