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消息 (湖北日报) 楚天舒
正确分析形势、明确目标任务、统一思想认识,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在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日益加深的情况下,湖北尤其要认真研判外部环境变化,危中寻机、化危为机、坚定信心、克难奋进,谱写新的发展篇章。
湖北经济发展面临严重困难和严峻挑战,但经济运行和发展的良好态势没有改变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加深,对湖北经济的不利影响也在近期加快显现。从最近的月度数据看,经济增长的步伐减缓,工业增幅出现较大回落,部分支柱产业和企业经营困难加剧,出口增长趋缓,沿海地区农民工大量返乡。这些情况表明,湖北经济发展面临着严重困难和严峻挑战。我们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深刻认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性、破坏性和影响的广泛性,充分认识明年经济环境的严峻性和复杂性,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应对措施考虑得更周密一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千万不能麻痹大意,防止由于估计不足和准备不够而陷入被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面临的困难是前进中的困难,是暂时的、可以克服的困难。总体看,外部冲击没有改变湖北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仍具有许多有利条件。
——湖北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没有改变。
衡量一个区域经济的基本面,既要看它的宏观背景,又要观察它的关键经济指标。
从宏观面看,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有外需减弱的因素,也有国家宏观调控的效应,是中央宏观调控所预期的。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和深化、我国经济增速下滑的主要矛盾日益突出的新情况,党中央、国务院适时调整宏观调控的方向和重点,把稳健的财政政策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把从紧的货币政策调整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进一步扩大内需十项措施,作出了两年内总额达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作出了更有力、更具体的部署。这一切,将在多方面产生“乘数效应”,强劲的消费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将继续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中外权威机构普遍预测,今年中国GDP增长将达到9.4%,明年可望保8%争9%,中国仍将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不会因为这场危机而发生逆转。这为湖北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从几项关键经济指标看,湖北经济的基本面也没有改变。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更多表现在加工制造和对外贸易方面。湖北经济外向度低,内生型特征明显,出口对GDP的贡献率只有0.8%,出口企业中还有相当部分企业经营稳健,湖北经济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程度比沿海地区小得多。预计全年GDP增长13.5%,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出口总额增长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3%,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增长2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CPI控制在6.5%左右。在国家宏观政策和省委省政府刺激经济计划的双重作用下,预计全省明年经济增长将在10%以上。快速增长仍是湖北经济运行的主基调。
——落实中央宏观政策,湖北应对危机影响初见成效。
国际金融危机对湖北的影响露头以来,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应急、谋远”两手抓,及时、前瞻性地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分别就全面应对金融危机、生态建设、城乡统筹发展、“三农”工作等进行调研,提出了应对危机、促进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二是迅速成立全省扩大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协调领导机构和运行机制,落实项目策划、筛选和申报等具体工作,做到了信息准、行动快、效果好。三是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大投资扩大内需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决定统筹使用2009年至2010年各项经济社会发展资金,集中投入各级财政资金1500亿元,带动全省全社会投资1.5万亿元左右。这些措施,既显示了省委省政府驾驭宏观经济的魄力,又显示了省委省政府保持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决心和信心,极大鼓舞了全省人民的信心和士气。
目前,这些工作有的已经见效,有的即将见效。在中央新增1000亿元投资中,我省争取的投资约占全国的1/16;落实国家宽松货币政策,全省金融机构余额达到9149.7亿元,比年初增长17%;按照省委省政府早启动、早开工、保投资、保增长的要求,一批重大项目正在着力推进。这一切都会转化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助推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多年累积的发展动力与活力,使湖北具备应对危机的实力和底气。
湖北经济社会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期,拥有广阔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还是改善提高全省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生态环境保护等都会创造出许多新的需求,从而奠定支持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基础。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全国其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国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科学发展的新的改革开放形式。它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由原来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推动转入以新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引领的新阶段。这不仅提升了湖北在全国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而且与当前宏观政策的着力方向相一致,使湖北不论在抢占战略制高点、加速外部资本向湖北聚集方面,还是在体制创新、发展方式创新方面,都会获得后发优势,并加快湖北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进程。
一个时期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打基础、管长远”,积蓄了巨大发展能量。比如,与近20个中央部委签订省部合作协议;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滚动推进重大工业项目建设,新增了一大批生产能力;通过重点企业并购重组带来“聚变”与“裂变”效应,湖北经济年增长迈上“千亿元级”台阶;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全省79个县(市、区)前三季度实现GDP、工业增加值、一般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这说明,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布局调整的成效正在显现,也增强了湖北应对危机的底气和实力。
更重要的是,全省干部群众思进取、谋发展、图崛起的决心和干劲,会转化为强大的保增长的物质生产力量。
所以,综合研判湖北当前形势,既要对困难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做好应对更大挑战、克服更大困难的准备,又要看到湖北经济肌体没有受到实质性损伤,具有一定的抗震性、抗跌性,国际金融危机对湖北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有限的、可控的。湖北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完全有能力、有信心战胜困难和挑战,继续保持湖北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在逆境中寻求和把握发展机遇,以特别之策应对特别挑战
面对严峻形势,我们有两种选择、两种前途。一是消极应付,无所作为,与有关地区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二是辩证分析、全面把握经济形势,冷静观察,积极、主动、正确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在逆境中发现和培育有利因素,从变化的形势中捕捉和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危”中寻机、转“危”为机,从而在战胜危机中实现新的发展。
省委省政府从一开始就把落实国家一系列“救经济”政策作为重要机遇来抓,决心以特别之为应对特别挑战,乘势而上,逆势而得。这是因为,湖北不仅已经拥有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两型社会”建设、“两大产业”转移和长期积累的比较优势等四个重大机遇,而且由于国家宏观政策的着力点与湖北实际“对位度”高,多年打基础培育的后劲与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战略方向吻合,这次金融危机反而是湖北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提档进位的难得大机遇。
——工业“扬长补短”、全面做大做强的机遇。
湖北经济特点鲜明,电力、汽车、钢铁、电子、纺织、化学原料及化学药品制造、烟草和建材等8大行业占全省工业比重达36.9%,国有大中型企业多,民营中小企业相对不足。
这一特点,使湖北落实国家宏观政策,既可扬重工业之长,又可补轻工、民营之短。
从重工业看,农村基础设施、铁路、公路以及保障性住房建设,将对湖北钢材、水泥等行业有较强拉动;国家大力实施钢铁、汽车、造船、石化、轻工、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振兴规划,覆盖湖北所有支柱产业,俨然为湖北“量身定制”;湖北工业宏观税负一直高于周边省份,增值税转型将使资本密集型行业受益最多,湖北30个行业可享受减税效应;国家加大对重点企业、行业兼并重组信贷的支持,这正是近年和今后湖北工业的壮大路径和调整方向。一句话,国家宏观政策的着力点将使湖北区域优势产业更加突出。
湖北轻工业一直相对发展不足。但自2006年以来,以市州和县域为主体、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消费品工业迅猛增长。上半年食品工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13.3%。国务院支持纺织工业采取了补贴消费、补贴生产、减轻企业税负等六项措施,加之增值税转型为轻纺行业带来10%的利润增加,使纺织、食品工业不仅成为我省应对经济风险的重要依托,而且增强我省工业增长的动力和竞争优势,扩大就业容量,改善我省产业结构。国家取消信贷规模限制、降低贷款利率将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湖北县域经济和中小企业等“短板”有了加长的机会。
——破解“三农”难题、农业发展壮大的机遇。
国家宏观政策,不仅扩大对农业领域的投资,提高现代农业发展能力,而且在提高农民收入、降低生活成本上“两头着力”,采取的是增收入、促消费并举的综合性措施。比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村沼气、农村水利、农村公路、农村电网等。这将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又如,明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平均每斤提高0.11元;中央财政继续较大幅度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标准。这些措施综合起来,有利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与城镇人口一道形成湖北区域整体性消费市场。还要看到,我省已进入以农副产品为主要原料的消费品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金融危机的压力与宏观政策的共同作用,已“催促”不少工商企业向农业转移。这会增强工业与农业之间的“内在”结合,推动湖北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先进制造业复兴的机遇。
作为老工业基地,湖北产业基础雄厚但技术更新要求迫切;科教事业发达但亟待向生产领域转移。因此,国际金融危机对湖北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技术改造、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及提高企业适应市场能力等,在客观上形成一种“倒逼机制”。把政策驱动与市场压力下的企业自主调整结合起来,就能成为我省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的强大动力。比如,在国家确定加强装备制造业16个领域中,湖北在清洁高效能发电设备、高附加值船舶及配套、大型环保装备、大型数控机床、冶金成套设备等8个领域有优势;湖北电子信息、激光、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等研发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加快我省建立现代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步伐,不仅有利于我省经济克服对调入能源过高依赖的缺陷,而且结构调整本身创造着经济增长的机会和动力。不同的产业结构代表着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发展方式和市场竞争力,装备制造业是工业“母机”,通信技术是高新技术的先行者,这些主导产业的兴起,将对全省经济发挥领航作用,推动湖北先进制造业复兴。
——开拓市场扩大内需、进一步发挥内生型经济优势的机遇。
“半径优势”并不单单指居中的自然地理位置,它还包括富有活力的核心经济区域、辐射四周的便捷交通、充裕的消费市场、优良的创业环境等,是一种商业网络的中心优势。把湖北建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就是要使湖北成为中部商业中心,对中部地区产生聚集、辐射、带动效应。
应该说,上述诸多机遇都有助于增强湖北“圆心地位”。这里最为突出的有两点。一是改善民生、扩大受惠面的内需效应。我国个人消费率只有35%,其体制原因是收入差距较大、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此次宏观政策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在公共卫生、社会保障方面实现新的飞跃。比如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低收入群体等社保对象待遇水平、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等系列措施。这一方面直接增加了城乡居民收入,另一方面将重振居民消费信心,促进我省消费市场特别是农村消费市场进一步活跃,放大内需市场容量。二是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的区域联结效应。国家交通战略布局已把湖北定位为全国四大立体交通枢纽之一。但全省高速公路连线成网、干线支线铁路、城际轨道交通、机场建设等构筑现代综合交通体系的任务仍非常迫切。国家提出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将使我省交通建设大大提速。比如,我省与铁道部签署的《关于加快湖北铁路建设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已批准十堰-宜昌铁路、宜昌-巴东高速公路、武汉-黄石和武汉-孝感城际轨道交通等。这有利于湖北区域内部交通网状化,有利于湖北各地与全国交通网络贯通,有利于湖北发挥“半径优势”,开拓市场,加快内生型经济发展。
——产业“承接”和市场“接替”、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机遇。
此次金融危机是主要发达国家金融资本过度扩张,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背离等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其结果是导致金融资产缩水,导致以信贷紧缩、通货紧缩为特征的经济衰退;而调整原有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必然需要更多努力和更长时间,因而对一些企业会产生“挤出效应”;拥有13亿人口、经济平稳的中国自然成为“避风港”。总体讲,此次危机可能导致国际分工调整,对中国更好地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带来新的机遇,对湖北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提高开放水平带来新的机遇。
国际资本进入中国的诱因和投资领域已发生变化,即由主要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向战略性开发内陆市场转变,投资领域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转变。同时,中国发展战略也在变化,即由出口拉动型向内需拉动型转变,由沿海先行发展向沿海沿江、内陆地区并重发展转变。湖北兼有通江达海和“九省通衢”双重区位,以武汉为圆心的中部地区正是内陆人口稠密区和潜在消费市场,是战略性投资企业靠近用户市场选址布局的理想区域。从商务环境看,湖北既具有后发地区资源丰富、环境容量大和生产要素成本低的优势,又具有发达地区的工业基础、科教实力,因而具有承接、服务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能力,可以更高水平地利用外资。
东部企业面临出口受阻和自身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其可选择的道路只有两条,一是向内地转移,利用中部地区廉价生产要素寻求发展;二是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寻找新市场。湖北既可以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又可以接替东部腾出来的市场和订单,拓展国际市场。
近代湖北就是中国内陆工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此次放宽信贷规模和推进金融改革其实在同步进行。比如针对市场主体融资难题,央行进一步发挥债券市场融资功能。大力发展公司债、短期融资券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这将提升武汉、湖北的融资能力。随着国际资本和东部产业向中部、湖北转移,金融机构必然跟进。由于在华外资银行大多已改制为国内独立法人制银行,受此次金融风暴影响较小,总体继续保持稳健运行,又将诱导更多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及湖北,从而为武汉重塑区域金融中心地位带来新的机会。
类似的机遇还可以分析出一些。
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是一次对经济竞争力的锤炼,是一次经济格局的重新洗牌。湖北面对的挑战前所未有,面临的机遇也前所未有,但机遇远远大于挑战。多种机遇聚合和共同作用,甚至使我省面临着全面的、历史性的后发机遇。只要我们发挥好优势,牢牢把握科学发展的主动权,就一定能在新一轮调整中有新的更大作为,推动综合经济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上一个新台阶。
勇于度过“寒冬”必将迎来“春天”,以开拓进取赢得新的发展
国家政策业已出台,湖北的机遇与任务已经明确,现在最关键的是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联系湖北实际,抓住关键、突出重点,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执行好、落实好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在战胜困难中寻求新机遇,在应对挑战中增创新优势,在开拓进取中赢得新发展。
一、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克难奋进。
前进道路上不可能没有困难。但越是困难越要看到我们的优势,增强我们的信心。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要通过坚定信心,把广大干部抓经济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把投资者的创业热情焕发出来,把人民群众对经济发展的预期提振起来,形成保增长的强大合力。
没有撞到的机遇,只有抢到的机遇。机遇稍纵即逝。明年既是压力大、挑战多、任务重的一年,又是机遇和有利条件多、政府投资规模大、上马项目多的一年;既是管长远打基础的一年,又是突破常规、突破常态、提档进位的一年。常言道,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这样的机遇抓好了,一年顶五年、顶十年;而能否抓好这样的机遇,取决于我们的精神状态,取决于我们的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争分夺秒,真抓实干。
没有送上门的项目,只有争取到的项目。中央投资项目是“公共资源”,全国都在争取。只有抓早、抓快、抓实,才能落实项目,才能为保增长作贡献。各地各部门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一天也不耽误地抓好项目申报落实工作。还要集中抓好一批影响全局、支撑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为实现更长时间、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把促进经济增长放在首位,确立积极进取的发展目标。
保增长是难点也是各项工作的重点。要确立积极进取的发展目标,切实加强对经济形势的研究、分析和判断,增强工作的创造性、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把工业经济平稳运行作为重中之重。加强对工业运行的调节,及时研究突出问题;加强对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跟踪监测、调研,及时协调解决企业面临的困难;突出抓好止亏、减亏、扭亏工作和市场开拓工作;推动县域经济勇挑重担,民营经济多做贡献。
三、以结构调整为主要途径,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培育一批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和制造基地,推动支柱产业不断向“千亿元产业”、两千亿元或更高目标迈进,使装备制造业成为推进创新、促进发展、带动增长的新生力量;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旅游资源大省优势,大力开拓旅游市场。
加快企业结构调整优化。一手抓大型企业培育,一手抓中小企业发展。通过并购重组,培育发展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集团,打造一流的领军企业。加大“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实施力度,鼓励向专、新、特、精方向发展,实现转型升级。以工业园区为载体,突出发展集中度高、关联性强、特色鲜明、市场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
加快产品结构调整优化。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政府科技投入引导作用,建立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大力实施质量兴省战略,提高我省产品尤其是精品名牌产品在全国的市场份额。
加快区域结构调整优化。大力推进“一带两圈”战略,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坚持“一主三化”方针,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努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模式。
四、以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重点,巩固发展农村好形势。
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鼓励引导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经营转变,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创新,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坚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政策扶持力度,以统一品牌、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加工、统一销售为重点,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重视抓好农民增收和农民就业工作,大幅度增加“三农”投入,在加大政府投资的同时,引导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和农民投工投劳进行农业农村建设。通过突破当前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的瓶颈制约,真正使农业成为湖北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杀手锏”。
五、千方百计扩大消费需求,不断增强消费拉动力。
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收入,提高消费能力,稳定消费预期。拓宽消费领域,改善消费环境。采取有效措施开拓农村市场,抓好三级现代农村流通网络建设,推动城乡市场体系一体化建设,为扩大消费需求提供便利。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六、“应急、谋远”相结合,深入推进改革开放。
加快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这既是中央改革的试点、湖北发展的重点,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平台,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加快把湖北建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现实需要。
创新体制机制,破解发展难题。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继续扩大县市经济社会发展权限。深化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推进农村改革,进一步巩固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新机制,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鼓励支持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先行先试,努力建成全省农村改革发展的先行区、示范区。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研人员进入国民经济主战场。着力缓解用地难题。
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先导战略。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举、扩大出口总量与优化出口结构并重、引进资金与引进人才并行、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全面做好开放工作。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生态环保要求的前提下,不论是轻工业还是重工业,不论技术含量高低,不论企业规模大小,都大力引进,鼓励支持发展。重点推进产业招商,引导外资向开发区集聚。加大对新兴出口市场的开拓力度,加大对重点产业、企业和产品的支持力度,进一步优化出口结构,提升开放能力。
时代赋予重任,奋斗铸就辉煌。任何困难挡不住湖北前进的步伐。度过“冬天”,湖北将迎来阳光明媚、鲜花灿烂的春天!
TAG: 荆楚网-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