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00盏灯照亮隧道 每隔80米就有个逃生通道 4900个自动喷头可灭火
28日,万里长江第一隧道将在武汉试通车。25日,本报记者从汉口大智路西线隧道步行至武昌转入东线,对长江隧道进行了全程探访。
隧道内灯火通明
走在隧道内,就会发现整条隧道走向近似“S”形,路面也不是一个水平线。行驶在全长3.6公里的隧道里,如何解决照明问题?
负责隧道照明工程的中铁集团刘师傅介绍,隧道里安装有7600盏灯。车道两壁顶部的荧光灯每组安装有3根灯管,每组荧光灯间距1.5米,内壁下部有加强灯和应急灯,即使停电也能保证隧道里面照明。
记者发现,最底层的逃生通道也是灯火通明,通道顶部灯管连成一条长龙,站在两根灯管之间的较暗处,仍能方便地阅读、写字,在里面穿行就更不用担心会摸黑。
逃生通道神秘又实用
长江隧道为双洞四车道,两洞之间有隔离墙,进入隧道就会发现,每隔80米左右,隔离墙底部就会向内凹进去,墙基与路面之间有一个宽1米、长约1.5米的金属盖,这里就是逃生通道入口,金属盖上面有两个握手。记者左手抓住握手向上提,最初感觉很重,等到开启了一道缝,便发现金属盖自动向上撑起,下面连接着电泵。施工人员介绍,这个盖子单人能开启,隧道通车后会有电力帮助,很容易就能打开。
金属盖打开后露出一条略微弯曲的黄色滑道,记者双手分别抓住行车道和隔离墙上的钢质握手,蹲在滑道上瞬间就滑到逃生通道。逃生通道呈倒置的直角梯形,据下面的施工人员介绍,通道底部宽2米,高度也是2米,靠近隔离墙的一边是盾构段管片弯曲处。滑到逃生通道后,向两头走,出口处建有混凝土楼梯,目前正在加紧施工。施工人员向记者描述,这个楼梯足足有三层楼的高度。
记者在逃生通道内墙底部发现一个两尺见方的洞口,在施工人员杨胜利师傅的示范下爬了进去,只见里面和逃生通道空间一样,安装了大大小小的管道和电缆。杨师傅介绍,这里面有高压线、通信电缆和照明电线,以及所有的排水管道。
从滑道再次爬上车道时,记者发现两名工人正在给大块的黑色泡沫片刷粘胶。工人介绍,这种泡沫片实际上就是冰箱上用来保温的材料,用来保护逃生通道口的焊接部分。
两扇闸门保汉口武昌安全
25日,下水道已经盖上了“长江第一隧道”板盖,下水道有管道与最底层连接。有市民向记者表示,万一隧道进水,下到逃生通道底也无济于事,记者发现隧道底部也有下水道。施工方介绍,这些水最终可以排放到长江。
此外,记者在隧道的最中央发现三个金属井盖。施工方称这里有三个巨大水泵,万一隧道进水可以用水泵抽走。进入隧道的人经过隧道盾构段口,就会发现两扇一尺厚的大闸门。据介绍,万一发生紧急情况,闸门会关死,可以确保汉口、武昌安全。
施工方介绍,对于火灾,过江隧道设计有自动报警系统,当洞内温度超过限值时,电脑会自动开启喷头。另外,隧道内安装了4900个自动喷头可灭火,每50米安装有一个消防栓和4个人工灭火器,隧道监控中心工作人员接到报警后,可手动开启喷头灭火。
科技第一 安全第一 效率第一 环保第一
城投公司总经理历数隧道“四宗最”
武汉长江隧道的“万里长江第一隧”美誉如何而来?昨日,武汉市城投集团公司总经理陈跃庆介绍,武汉长江隧道是国内第一条经国家批准立项、工可报告第一个经国家核准、工程第一个开工,并第一个实现建成通车的长江水下公路隧道”。
科技第一隧
突破5大世界级难题
据介绍,长江隧道底部离江面57米,采用盾构施工掘进,因穿越地层的地下水与长江水有密切联系,其含水层厚度大,水量丰富,水压高,施工存在姿态控制、高水压、强透水、超浅埋、长距离掘进等5大世界性技术难题。
武汉长江隧道还创造了中国第一条完全贯穿长江的过江隧道、第一个采用10米以上特大直径复合式泥水平衡盾构贯通长江、第一次在全断面沙层完成掘进的盾构隧道、水压力最大的过江隧道等一系列历史记录。
安全第一隧
建设零事故 零死亡
武汉长江隧道建设过程中以零事故、零死亡的安全管理成绩,成就了“安全第一隧”。
据介绍,武汉长江隧道设计安全,严格按照国家规范甚至高于规范进行设计,安全系数就高不就低,“宁可保守一点,也不能图省时、省料、节约造价”,结构设计和防水设计均在100年以上。
武汉城投集团负责人表示,武汉长江隧道规模大、难度大、风险大,施工过程中却创造了零事故、零死亡的好成绩。
效率第一隧
开工到通车才49个月
据介绍,武汉长江隧道是长江上第一个立项、第一个开工建设、第一个完成盾构掘进、第一个调试通车运行的隧道,无论在策划与决策、投融资运作、工程组织与实施以及建成通车所带来的交通和社会效益等方面,都居国内同类型项目前列。
陈跃庆详细介绍武汉长江隧道高效率时间表:2004年11月28日开工建设,采用法国制造的复合泥水平衡盾构机进行施工,分东西两线进行盾构掘进;东线长江一号盾构机于2006年9月29日从武昌始发,今年1月19日抵达汉口接收井;西线长江二号盾构机于2007年2月9日从武昌始发,今年4月29日抵达汉口接收井。
人文第一隧
丰富武汉市桥隧文化
在隧道施工时,注重对鲁兹故居、平和打包厂、咸安坊等文物或优秀历史文化建筑进行保护。同时,还邀请著名书法家范曾为隧道提字,著名作家、诗人熊召政作赋,同时拟在长江隧道两岸入口处设置城市雕塑,丰富和延伸武汉市桥隧文化。
此外,隧道建有配套环保工程,如用于隧道内烟气排放口的两岸风塔、隧道内装饰材料选用环保材料、CO检测装置等等。同时,对于风塔建筑外观装饰,要求分别融入汉口和武昌的周边环境,分别选择了钟楼和管风琴方案;结合临近沙湖的特点,采用了开敞式的放坡设计,与周边环境做到了和谐统一。
◇尖板眼◇
防水:绝对不会渗水
据介绍,隧道防水防渗性能非常好。盾构隧道管片外侧为20厘米厚水泥砂浆保护层,内层为50厘米厚的高强度高抗渗钢筋混凝土管片,管片环与环间、片与片间置有内外两道防水带。这些材料都是针对武汉地下水渗透性强的特点专门设计和研制的,可确保地下水不渗入隧道。
针对有人提出“隧道里的水会不会淹了武昌、汉口”的疑问,相关负责人请市民放心:在长江隧道盾构段两端,都设置有防淹门,可以防止长江水进入隧道后涌入城区,除非发生战争和恐怖破坏,或者地震把隧道震裂,造成隧道大量漏水,否则防淹门是不会关闭的。
抗震:严禁隧道上方水域采沙
隧道进行了专门的抗震设计和抗洪设计,可抗6级地震和300年一遇的洪水。虽然长江隧道上面覆盖的土层比较厚,但仍严禁在隧道上方水域抛锚、采沙等作业,以免对隧道结构产生破坏。
防灾:电脑监控自动报警
长江隧道设计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消防网络全面、可靠。据介绍,隧道将由交通监控系统、设备监控系统、通信系统、闭路电视系统、防灾报警系统完成统一监控。
监控系统能准确反映隧道内可能发生的如火灾、车祸、水灾等各种灾害情况,并自动联动相应设备抵御灾害,及时救援。特殊情况下,还可根据要求发出预警、禁止车辆进入隧道等紧急指令。
隧道管理中心内还备有消防、牵引急救、检修等特种车辆,灾害发生时,迅速进入隧道救援、维修。
渐变灯光:司机进出隧道可快速适应
“从亮处一下到暗处,司机很容易眼前发黑”,中铁隧道集团负责人表示:“这是我们要解决司机进隧道的第一个难题。”
据介绍,武汉长江隧道内,一共有7600盏灯,灯带由弱变强,这样让司机的眼睛逐步适应隧道内的光线,保证行车的安全。
隧道口的照明分三个阶段设计:第一阶段,匝道口搭设几十米长的阳光棚,自然采光,但光线已比匝道口外有所减弱。第二阶段,基本照明另加强照明,安装长度约90至100米。基本照明的灯具是普通日光灯,加强灯位于基本照明灯具上方,采用高压钠灯,发出黄色光芒。第三阶段则过渡到隧道内的正常照明,只安装基本照明灯具。这三个阶段光线是逐步递减的,司机的眼睛可逐步适应洞内光线变化。
隧道两端,还设有遮光棚,以调节司机进出隧道的视觉适应。
防滑沥青:减少出入口事故
在雨雪天气,隧道匝道出入口段历来是隧道交通事故高发区。而武汉长江隧道主体距离地面较深,隧道匝道出入口段纵坡较大,解决出入口安全问题更为紧迫。
据介绍,该隧道铺设多功能沥青防“打滑”。武汉长江隧道道路沥青层厚9厘米,最上面的4厘米采用了阻燃、低噪、防滑沥青路面。这种针对隧道路面特殊要求的阻燃降噪防滑路面,具有耐久性、防火阻燃、潮湿环境下抗滑好,可降低交通事故率20%,比混凝土路面降低噪音6分贝等优点。
沥青里还掺入了特殊的橡胶颗粒,能降低路面硬度,减少车辆与路面的摩擦。另外,两侧的装饰材料也选择了具有一定降噪效果的板材。
轴流风机:排出隧道内汽车尾气
隧道内车辆多,空气会不会浑浊不堪,会不会憋气?中铁隧道集团负责人表示,传统的隧道废气(主要是汽车尾气)都从两边出入口排出,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武汉长江隧道特配备了数台大功率的轴流风机,与岸上的风塔相连,保障通风;并且隧道顶设置若干个通风口。
据介绍,隧道建成后,两座40米高的风塔将随之建起,专门负责排出隧道内汽车尾气及各种废气。整个隧道施工完毕后,两个工作井关闭,风塔投入使用。武昌风塔负责右线隧道排风,汉口风塔负责左线隧道排风。
检查岗:防禁行车辆和行人
两岸隧道进出口都有醒目的“武汉长江隧道”字样,还设有电子信息提示牌,及时提醒隧道内的交通信息、运营指令、路面情况以及气象资料等等。
持过桥年票的车辆可免费通过隧道,但隧道口仍设有检查岗,主要防止一些禁行车辆(如货车)、行人误入,并防止车辆在隧道禁止使用时进入。
信号灯:每300米将设一组
据了解,隧道出入口有交警值勤,而隧道内则没有,但在道路口、隧道入口及隧道内都分别设置车道信号灯,指导车辆前进。
在隧道内,每隔300米就设置了一组车道信号灯,以保证驾驶员同时看到前后两组指示灯,提高司机的反应能力。
专题采写 本报记者 刘春燕 崔晶晶 吴睿
摄影 本报记者 张朋 孙辰
12月25日,一名工人在长江隧道逃生通道内行走。
工人在检测交通灯等设施。
工人将保温泡沫贴在逃生通道入口的金属物表面。
等待安装的通风设备。
TAG: 长江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