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73岁的老刘是土生土长的中山古镇人。当了一辈子农民,老刘坦言生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惬意过:他早已不用耕田,每个月却可以领到近800元的退休金;在村里看病几乎免费,还可享受一年一次的免费体检。
老刘如今所过上的惬意生活,只是中山这座幸福之城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30年来,中山始终将民生作为城市建设之首,全面统筹城乡发展,努力让全民共享发展成果。“老者有所养,壮者有所营,幼者有所教”,当年孙中山对人类社会追求的最高理想“大同社会”的生动阐述,在其故乡中山正一步步成为现实。打造“大同之城”,成为中山人竭力追求的终极目标。
城乡统筹:
城镇居民共享发展硕果
发展硕果,全民共享。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山始终紧紧围绕着城乡统筹这一思路发展,并朝着共同富裕这一目标不断挺进,至今已经取得了累累硕果。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山就提出走一条具有中山特色的、以人为本、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路子。
在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方面,中山提出打造“一区一圈四组团”发展格局,同时在市内通过调节财政转移支付、加大帮扶力度等,促进镇村协调发展;在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方面,中山市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作专业镇发展资金,通过工业化链条延伸加强城乡经济融合,形成城乡产业统筹发展的互动网络;在统筹城乡基础建设,中山还提出打破城乡分割,推行资源共享,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2007年中山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随后又启动建设“五横六纵九加密”干线公路网,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生活圈。
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中山的城乡经济社会日趋一体化,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自2002年以来,中山农民人均年收入连续保持10%左右的增幅,大大高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如2007年中山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5.2%和7.5%,农村比城镇快一倍。据了解,目前中山的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8∶1,收入差距比全省最小。
利益向下:
民生财政构筑幸福源泉
建设之首,在于民生。
多年来中山坚持“利益向下”这一原则,将较多财政收入持续用于民生,力求为市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十五”期间,中山教育支出年增18.7%,社会保障支出年增53.8%,农业支出年增16%,基建支出年增57.9%。2007年,中山安排用于提供公共服务、发展公益事业的公共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53%,2008年中山还把57%的财力用于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
除加大财政投入外,中山创造性地将招商引资与改善民生相结合。2007年中山全面启动总投资近300亿元的“十大民生工程”,涵盖交通运输、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卫生健康、全民安居、环保生态、职业教育、文化建设、城乡防灾、旧城改造十大方面。
从民生财政到民生工程,中山从发展成果惠及民生进一步跨越到招商引资改善民生,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道路上又一次走在全国前列。
藏富于民:
民营经济播撒富裕种子
幸福中山,藏富于民。
长期以来,中山始终坚持将权力下放镇区,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在民间播撒富裕种子。如今,中山各个专业镇产业链条在日趋完善的同时,也为当地的老百姓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就业机会。民营经济与当地百姓已经形成血脉相连的亲密关系。
在帮扶就业方面,从2002年起中山就在全省率先提出逐步建立覆盖农村富余劳动力、新成长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的城乡一体化就业制度。据统计,2005年以来,中山共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近10万人,全市约八成农村劳动力已转向二、三产业就业,农户收入的78%来自非农产业。
跟就业相比,创业更易富民。最近几年,中山市财政每年投入全民创业资金近3亿元用于支持全民创业。2008年中山专门设立青年创业基金,为有创业意愿但缺乏资金的青年创业者提供无息贷款。中山市政府还计划成立全市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在新修订的镇区领导班子考核指标中,把全民创业作为衡量各级各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
民营经济变身富民经济,为中山广大老百姓的就业与创业铺平了道路。孙中山的“壮者有所营”这一理想在其故乡也变成了现实。据统计,目前中山全市每10户就有一个老板,部分镇区户籍居民自主创业比例高达50%以上,中山正逐步实现“每一个有就业愿望的劳动力都有一份工作”向“每一个有创业愿望的人都有一个创业机会”的提升。
全民保障:
巨额投入编织保障密网
全民保障,大同社会。
中山市市长李启红在阐述民生保障的核心问题时指出,立足民生、惠及民生是以人为本最好的体现,必须让市民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努力解决全市人民的后顾之忧。
为了能让老百姓过上安稳的日子,近年来中山投入巨资编织庞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十五”期间,中山的社会保障支出年增加53.8%。中山社保体系的基础是“三个一”工程,即让每一个有就业愿望的劳动力拥有一份工作、每一个中山人享有一份医疗保险、每一个适龄中山人享有一份养老保障。据了解,截至目前,中山城乡居民住院医疗保险已实现基本全覆盖,农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已超过80%。
此外,中山还于今年7月1日启动实施了城乡居民门诊基本医疗保险,首批参保镇区4个,参保人数14万人。目前,80%的参保人选择在社区就医,报销比例为50%以上。
随着一张张民生保障网的编织成功,中山人在衣食无忧之后,也不再有后顾之忧。在中山,“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不再是仰望天空的怅想,而成为了脚踏实地的实在。
■专家视点
省社科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
主任温宪元:
做蛋糕讲技术
分蛋糕讲艺术
中山发展模式是基于中山不断创新发展的实践结晶。其大致有两重含义:一是以协调的方式实现和谐发展;二是以“和谐+科学”的方式形成科学发展。在这种科学发展模式的目标下,呈现出“对共同富裕的目标追求、政府与市场两手并举、和谐创业”等鲜明特征。
共同富裕这一思想有着深远渊源,是许多代人的追求。但在中山,共同富裕不仅是一个美好理想的追求,也是一个公平正义的设计,两个方面融合于党执政为民的实践当中。坚持效率优先,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富裕程度,是中山实现共同富裕的首要经验。
坚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防止两极分化,是中山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措施。处理效率与公平问题,需要抓“两手”。既要发挥市场运作的威力,又要得到道德正义的支撑。在这个问题上,中山摒除了无差别的公平,建立了有公平的差别。一批批解困房、廉租房的兴建,多种类的补助金和慰问金,额度日益提高的低保金等等,就是一个个有力的证明。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山在经济高速增长背后保持着浓烈的人本精神,社会有公平,人间尚正义。这就是“做蛋糕讲技术”,而“分蛋糕则讲艺术”。
中山对效率与公平的问题作出了正确理解和科学回答,从而实现经济运行稳健、生产协调平稳、治安状况良好、社会安定团结和人民安居乐业。这是人民共富、社会和谐发展的新阶段。
本报记者黄煜升
TAG: 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