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山、帽峰山……白云区坐拥广州之“肺”;新机场、大物流……白云区扼守发展之“喉”。在广州建设“首善之区”的今天,白云区再一次扬帆起航,以独有的地利、人和优势发展现代服务业,为科学发展观在广州留下成功注解。
从广州市版图上看,白云区的地理优势得天独厚,两座“北肺”藏身白云闹市,满山青翠,鸟鸣啁啾,清溪潺潺;新白云国际机场落户白云,银鹰往来,车水马龙,宾客熙攘。一则为宜居城市之要义,一则为现代物流之必需,白云区决定打“生态”和“空港”两张牌,对发展的谋划可谓切中肯綮。
今天,2008广州白云发展论坛暨现代服务业发展、项目招商会隆重举行。以此为契机,已占天时地利人和的白云再通过“借脑”、招商,其发展道路必将揭开新的一页。
白云转身
将日历翻到上世纪末,白云区曾是低端产业集聚,小企业“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城中村”占全广州一半,环境卫生差……
痛定思痛。本世纪初,白云区委新的“班长”、区委书记谷文耀指出,白云区要走现代产业的发展之路。他表示,建设“两个适宜”,白云区具有良好的生态资源和区位优势,既拥有山水田林湖等自然生态景观,适宜生活居住,又靠近中心城区,蕴含大量创业机遇,适宜创业发展。
白云区在认真分析自身空港优势、生态优势、区位优势的基础上,经过专家组科学论证,完成了发展战略规划暨策略研究,区委十届四次全会明确白云区的发展定位是以生态和空港凝聚活力的创新型城区,市级公共副中心和都市生态功能区,珠江三角洲连接世界的重要门户、临空产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在此定位的指导下,确立了“一轴、两极、三区、多组团”的总体发展战略:“一轴”是以地铁2、3号线和106国道、机场高速公路为空间发展的主轴。“两极”是白云新城和白云国际机场两个经济增长极。“三区”是临空产业区、生态文化区和都会服务区三个主导功能区。“多组团”是依托轨道交通、城区交通系统和现有产业发展,将全区在空间上规划14个城镇组团(白云新城组团、嘉禾均禾组团、太和组团、人和组团、金沙组团、石井松洲组团、白云山东组团、黄金围组团、白云湖组团、机场东组团、钟落潭组团、钟落潭科教园区组团、江高组团、神山组团),实施各有特点、各有侧重的差异性发展。
区委全会提出全盘筹划、突出重点、综合治理,扎实推进“双转移”和生态空港建设。白云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推进产业、劳动力“双转移”,不怕付出阵痛期的任何代价,为盘活发展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按照经济规律,用“微笑曲线”探索全区空港化和空港区域城建设路径。
今年1到10月份,白云区全区一般预算收入20.82亿元,同比增21.4%,1至9月,第三产业增加值361.51亿元,增长14.3%,拉动全区经济增长9.7个百分点,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
不要小看第三产业的这361亿元。记者从白云区年鉴中了解到,2005年,白云区全年第三产业的GDP总量不过338亿元,在全球金融风暴的今天,取得如此成绩已实属不易。“现在看来,我们产业结构调整得快,已经有了效果。”白云区一位主要领导说。
物流发力
空港在白云,白云不只有空港。
站在白云山顶俯瞰西北,高楼不多,阡陌纵横,一条条道路若“玉带”缠绕在白云区的绿水青山之间。
除了新、旧白云机场,白云区还拥有华南地区最大的铁路编组站———江村编组站。机场高速、广清、广深、广佛、广惠、京珠等8条高速路,105、106、107国道,以及穿境而过的京广、广深、武广三条铁路线和广州2、3、6、8、9、14号线等六条地铁线,加上西部珠江水系的水运航道,白云区拥有了水陆空兼备的发达交通网络。
南接珠江三角洲,北连内陆腹地,区位优势使白云区成为珠江三角洲人流、物流向北流向全国各地的北大门,并以此连接亚洲乃至世界各地。
凭借水路优势,广州跻身千年商都之列;受公路、铁路和航空货运辐射,白云区的专业市场层出不穷。“白云区有200多个各类批发市场,数量上处于全市前列。”白云区经贸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以当前情况来看,白云区已形成汽车汽配、皮具鞋类、音像制品、食品副食品、农副产品、装饰材料等商品批发市场,年交易额超过500亿元,成为辐射全省乃至全国的重要商品集散地。
作为交通要道,白云区的商贸物流业有积淀,有人气,有活力。目前,白云区已将现有的土地资源加以整合,辟出专门地区发展物流园。包括在人和镇规划的空港物流及现代商贸服务园区,在石井街黄金围规划的公路物流产业园,在太和镇规划的白云物流园等,呈现出多组团发展形式。而联邦快递在白云国际机场落户,UPS、TNT、宅急送和南粤物流、欧斯吉、海尔以及国美等公司的配送中心等相继落户白云区,也使白云区成为以综合物流产业圈、机场带动物流产业圈,以及空港物流产业带、铁路物流产业带和公路物流产业带等“两圈三带”为龙头的联运物流圈。
以火车站西侧的白云区同德街为例,昔日的手工作坊、货运场和五金店铺聚集地通过旧货仓改造,已逐步拥有了西城、盈溢、溪雨等鞋服基地,大有鞋服产业园区集聚之势。
三产“暖巢”
今年,一场源自欧美却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不期而至,有专家认为,世界上“只要还在开工的企业都会受影响。”
白云区企业众多,却仍能保持GDP的稳步增长。难道专家的话错了?
答案是否定的。随着“双转移”步伐不断加大,原本在数量上占88%的50人以下中小企业纷纷“腾笼”,为白云区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必要支持。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极,规模以上企业业绩逆市飘红,而高新技术企业的进驻又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如今,白云区初步形成了物流、会展、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和电子、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等先进制造业构成的现代产业体系的雏形。白云新城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白云大道黄金发展带以及改建中的旧机场5号停机坪、中央海航酒店等成为商务贸易、文化创意、会展和总部经济的聚集地;广州空港综合保税区、临空产业园区、海航基地等已聚集了一批高端制造业企业;依托广州民营科技园、广州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基地也成为电子、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精密仪器等高新技术产业的乐土……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靠粗放型发展的经济必将迎来严冬。未雨绸缪,科学发展才能筑得“暖巢”,赢得先机。
生态白云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这句极具浪漫主义的古诗描绘了一个闲适、清幽的意境。
白云区没有洞庭湖,却有规划面积超3000亩的白云湖;白云区无法避免车水马龙的喧嚣,却有白云山、帽峰山等天赐幽静之所。这两座山、一爿湖泊是白云区的王牌,更是人们休闲、居住需求的指向。
发展经济不忘保护生态。近年来,白云区花大力气保绿、护绿、造绿,在广州市的“青山绿地”工程建设中,白云区共完成绿化1955.79公顷、京珠林带建设6公顷、流溪河沿岸林带建设8.62公顷、机场高速公路林带137.07公顷……山更绿,天更蓝,随着一条条绿色长廊守护道路,随着白云山、帽峰山绿意更浓,白云区的景致更加靓丽,在广州市“两个适宜”城区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除了让“市肺”的功能更加强劲,让道路两旁的风景更加宜人,在白云区的广大农村,一曲曲酣畅淋漓的绿色咏叹调也随着星罗棋布的绿地持续跳动。为发展生态旅游,白云区引导当地农民积极开展生态观光农业建设,在田里种植木瓜、草莓等,在村旁办起农家餐馆、烧鸡店、钓鱼场及小农庄,每逢节假日和黄金周,市民纷纷驱车来到白云山、帽峰山脚下,吃农家菜,赏田园风光。
有统计数字显示,2003年,到白云区帽峰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游客只有26万人次,而2008年,帽峰山前三季度接待游客人数已达44万人次。
游客数量的增加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是对白云区生态环境的最好褒奖。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闫业伟
通讯员利伟强
TAG: 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