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今日电(特派记者江跃中潘高峰)“关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问题,讲了多年,这次经济下滑,为实现扩内需、保增长,不少项目现在有机会上去了。”“在陕西,我知道要修一条高速公路。我说这条高速公路不是刚通车怎么又修了,他说是平行的。我不知道为什么要修第二条平行的高速公路?”
以上这段对话出现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教育界别的讨论中,对话者是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委员和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华委员。同样的话题在其他界别也多次被热议。委员们对此大打“预防针”:警惕犯重复投资、重复建设的老毛病。
现象投资冲动盲目求快
全国政协常委、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张维庆两会前率队对多个省市进行了调研,发现一些地方的投资冲动日趋显露,甚至出现了盲目求快的苗头:“现在一些省份在强调加快发展的基础上,要实现跨越发展。对快这一点大家都着急,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如果不科学发展,怎么去加快发展、跨越发展呢?”
张维庆指出,这一轮大规模投资一定要吸取以前“先污染,再治理”的教训,各级政府应当把环境保护作为决策的一个重要前提。“如果我们发展了,住的是污染的环境,喝的是不干净的水,呼吸的是污染的空气,那么这种发展又有什么意义呢?”
预防加强监督放开管制
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协副主席蔡威认为,要杜绝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应当增加前端的决策环节和决策质量。“人大、政协是一个很好的监督舞台,如果通过民主监督的程序,就会避免发生腐败等问题。”
民建海南省主委施耀忠委员提出,在对新建项目全程审计,并推行行政问责制的基础上,还应当实行公示制度,通过媒体听取全社会的意见,杜绝闭门决策以及暗箱操作。“应当在媒体上公示建设的责任主体是谁。规模多大、资金从哪里来。”
TAG: 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