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条人命,丢在了209国道卢氏县当家河段,一段不足300米的S形特殊路段。
为阻止更多惨剧发生,一处紧急避险道应运而生,但就在紧急避险道内,又接连上演多起车毁人亡惨剧,死亡多人。
紧急避险道为何在关键时刻竟起了“反作用”?是设计存在缺陷,抑或是施工存在瑕疵?
一起车祸的死者家属将公路部门诉至法院,结果却发现,关于紧急避险道,我国尚没有明确的修建标准。
在此背景下,为救命所设的紧急避险道系“摸索着所建”,而频频面临官司。
□记者朱长振文图
血染避险道
输了官司,可她却意外地获得了公路局几万元钱的“补偿”,3月19日下午,远在辽宁的阎福利在电话中对记者表达了自己的不解。
2007年5月9日,阎福利的哥哥、辽宁省大石桥市钢都村村民阎福厚和儿子阎东驾驶一辆解放货车由山西临汾驶往张家界。当日下午4时许,当货车沿209国道行至卢氏县东明镇当家河村路段时,刹车突然失灵,情急之下,货车驶入此处修建的一处紧急避险道避险。
避险道是一个填满碎石子的上坡短道,是专为刹车失灵车辆缓冲应急用的。
令人遗憾的是,阎福厚父子没能抓住生命中的最后一根稻草,发疯的大货车驶入紧急避险道后,出人意料地飞了出去,重重摔下。伴随着一声巨响,大货车转瞬之间变成了一堆七零八落的废铁,阎福厚父子当场毙命。
“当时情况比电影中的特技镜头还要惨烈。”目睹惨剧的当地村民付东岳回忆说。
消息传至阎福厚家中,经不起痛失亲人的打击,阎福厚的妻子不久便精神失常了。阎福厚的妹妹阎福利与侄女阎南一起赶到河南,处理亲人的善后事宜。
火化了亲人的尸体之后,阎福利与阎南在当家河村却意外得知,亡命于此的亲人“并不孤单”,该紧急避险道已发生不止一起车毁人亡的惨剧。
当家河村的村民说,该紧急避险道自2006年5月正式建成投入使用,仅半个月之后,即5月15日下午1时许,南阳一辆拉煤的货车突然失控,司机驾车驶入紧急避险道,冲破避险道顶端的一排沙袋后一头栽下,车上4人3死1伤。
同年6月14日,内乡一辆失控大货车驶入紧急避险道,与前一辆出事的车不同的是,这辆大货车一头扎进了避险道内厚厚的石子中,车毁人亡。
有消息称,阎福厚父子在紧急避险道出事之前,接连发生的这两起事故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他们所采取的补救措施,是将大货车撞毁的避险道顶端加高两米。
驾驶员负全责
多人接连命丧紧急避险道,是偶然吗?
2007年8月,阎南委托卢氏县148法律服务所王忠诚将一份控诉书送至卢氏县人民检察院。阎南将卢氏县公路局有关领导列为被控诉人,称其负责修建的此紧急避险道未按标准修建,短时间内发生多起重大交通事故,应追究其刑事责任。
卢氏县人民检察院拒绝了阎南的控诉,原因是,一位副检察长在接待王忠诚时慎重地翻阅了有关法律法规,却发现阎南的控诉找不到法律支持:紧急避险道究竟该按啥标准修建,长、宽、高分别要多少,目前国内还没有统一标准。
“既然没有标准,我们怎么能够按照'未按标准修建'而追究被控诉人的责任呢?”该副检察长说。
控诉的路被堵死之后,阎南转走民事诉讼,起诉卢氏县公路局。2007年12月6日,卢氏县法院正式受理此案,并于2008年1月4日上午开庭审理。因为要打工挣钱、照顾母亲,阎南没能从辽宁赶来参加庭审,她全权委托当家河村村民付东岳为代理人,卢氏县148法律服务所的王忠诚协助代理。
庭审中,阎南的委托代理人出示了阎南父兄飞出紧急避险道后的车祸照片及其他证据,并陈述,被告所修并管理的紧急避险道属于安保工程,目的是在事故多发区避免再次发生重特大事故,但被告不从实际出发,偷工减料,使用至今多次发生重特大事故。紧急避险道不仅不能达到避险目的,相反还有可能给驾驶员造成误导,假若没有紧急避险道,失控车辆冲到旁边田地里司机也许还有生还的可能,依据《民法通则》及《合同法》有关规定,请求法院判令被告赔偿原告损失23万元。
被告代理人在答辩中称,原告亲属死亡的原因是超载及刹车失灵,且所驾驶车辆是套牌车,违法上路在先,车祸与紧急避险道没有因果关系。同时,作为驾驶人,在驾驶过程中有注意安全的义务,紧急避险道仅仅是保护措施,不可能永保车辆平安。此外,当家河避险车道有设计图纸,有监理,有竣工验收报告,不存在“不从实际出发,偷工减料”的问题。
2008年12月14日,法院下达此案判决书,阎南败诉。
判决书认定,出事车辆属套牌车,不仅违法上路,而且在严重超载的情况下,行驶至超长下坡路道时没按规定用水冲刹车片,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驾驶员对事故负全部责任。
针对原告所提出的被告“偷工减料”的说法,因原告未向法院提供有效证据,加上紧急避险道属于公路安全保障工程,只能起到减少事故发生的作用,并不能完全避免事故的发生,且被告所建设的紧急避险道符合工程建设规范,并经过验收合格,附属设施齐全,被告作为管理单位,已经尽到了管理义务,其对事故的发生并无过错,后果“应由自己承担”。
公路局的“补偿”
手拿判决书,付东岳对判决结果不能接受。为了打这场官司,他不仅替阎南垫付了4750元案件受理费,还替她聘请了律师,交了律师代理费。官司输了,付东岳说不再上诉,但表示要通过其他途径解决,“总不能就这样搁这儿”。
2008年12月5日,公路局有关领导主动找到付东岳,希望与原告和解。经过多次交涉,双方最终达成共识,公路局共补偿受害人5.5万元钱。随后,付东岳把判决书及其他一些与案件有关的资料都寄给了阎南,“从此再不管这事儿了”。
而阎福利则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她们对这个结果不能接受:“阎南她妈妈有病,胳膊前几天又被撞断了,现在家里就靠阎南一个人在服装店打工维持生计,一辆新车、一车货、两条人命……难道就值这么点钱?”
“这不是赔偿,是补偿。”今年4月17日下午,卢氏县公路局路政科科长牛世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强调,“主要是看她家里太困难,那些钱只是出于道义上的补偿”。
祸起S形急弯道
远在辽宁的阎南并不清楚,其实,因为种种原因,车祸早在这个她此前闻所未闻的豫西小山村附近频频发生。
2004年,209国道卢氏至杜关段全面加宽并局部改道,土路铺上了沥青,双车道改成了四车道,改道后的209国道在当家河村形成一个S形急弯道。由于急弯道之前是一段17公里长的下坡路,一些车辆驶到此处因刹车片过热造成刹车失灵,突遇急弯道后往往冲向民宅。
村民赵永森、黄来军、王海峰三家离国道本有百米距离,公路改建后,离他们的房屋最近处仅有20米。
2004年4月18日上午,一辆满载钢筋的大货车从长长的下坡处飞驶而下,王海峰眼睁睁看着他的两层新楼被大货车撞上去轰然倒塌。
随楼房一起消失的,还有大货车上的3条生命。
王海峰与当家河村的村民们发现,这只是他们噩梦的开始。仔细对照多名村民的记录,记者算出在这个从头到尾短短300米的S形急弯道内,从2004年的4月18日到2006年的5月15日,共发生大小交通事故26起,其中恶性交通事故7起,死亡18人。
王海峰说,每一起事故都与他们的房屋近在咫尺,他们不敢再在屋里待,不得不到别的地方借住。
2008年1月2日,记者就村民提供的记录向卢氏县公安局交警大队事故科求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民警证实,造成18人死亡的7起恶性交通事故确实存在,“其中有两起事故的照片还在县汽车站门口摆着当警示牌呢”。对于其他事故,这位民警则称“记不太清楚了”。
该交警大队大队长周为民在同一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亦称:“就是因为事故太频繁了,我们才建议公路部门在那里修建紧急避险道。现在,那里不仅建有紧急避险道,还设有警示标志、减速带等。目前,该路段事故率已明显较以前降低。”
今年4月18日,记者在位于出事的紧急避险道前方公路局设置的一处冲水点获悉,他们曾强制过往车辆用水冲刹车片,但由于每辆车要收3元冲水费而被投诉,后来改为自愿交费冲水。
“不清楚是按什么标准建的”
除了交警部门的建议,当家河村村民们的呼吁也同样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村民们通过东明镇政府及卢氏县委、县政府,要求公路部门对该S形路段进行改造,远离他们的房屋。
卢氏县公路局通过向上级反映,接受了交警部门的建议,村民们的要求则没有结果。
据卢氏县公路局牛世方回忆,接连发生的恶性交通事故确实引起了省里有关领导重视,省交通厅会同省安全部门和三门峡公路局设计院等有关部门领导专程来当家河村考察选址,最终决定在距王海峰等三家前方300米的S形前端修建一处紧急避险道。
当家河村的村民告诉记者,2005
年6月8日那天,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开始拿着仪器进行测量。当月下旬,公路局技术人员拿着图纸开始打桩。有村民称,他们从图纸上记下了设计紧急避险道底长150米、宽60米的数字,但此细节记者多方求证未予确认。
7月3日,卢氏县公路局工作人员开始按底长150米宽60米的面积用白灰撒了灰线,并与灰线内的村民们协商征地。
村民们说,7月9日上午,公路局再次来人通知,“不需要那么多地了”。
2007年12月30日,记者与当家河村村民一起用卷尺对当家河紧急避险道进行实地测量后得出的数字是:长50米,上口宽15米,入口宽11米,高8米(以前6米,后增高2米)。
三门峡市公路局设计院的工作人员拒绝了记者提出的看一看当家河紧急避险道详细资料的要求,先说要向上级领导汇报,继而又表示领导说了,“必须要市委宣传部门同意方可”。
卢氏县公路局有关领导今年4月18日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他们只负责施工和维护,设计、拨款都是上边的事儿,他们不清楚避险道究竟是按什么标准修的,上级拨了多少钱。
而三门峡市公路局养护所一名负责人在2008年1月份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三门峡境内有两个紧急避险道,全在卢氏县境内,因为国家对紧急避险道没有一个统一标准,所以我们在修建之前,特意组织设计人员到外地参观、学习,当家河的紧急避险道是我们摸索着建的第一个,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率,但并不是彻底避免事故,目前这两个紧急避险道已成功营救了不少遇险者,应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
感觉成功的,还有牛世方。他称,这个紧急避险道自建成至今已成功避险80多起。
今年4月18日,记者再次踏上这处紧急避险道,除了护栏边新增的一圈铁丝网之外,与一年前相比并无明显改观。
牛世方说:“增加铁丝网是为了避免里面的石子飞出伤人,我们发现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只能是一级级上报,上边不出方案不拨款,我们也是干着急。”
记者徒步走完避险道之前的17公里下坡路后发现,在加水站及几处危险路段均设置了前方有“紧急避险道”的标志,而在几处急拐弯处,还有新增的减速板,车辆经过可以听见巨大的轮胎摩擦声。
“强制性标准”正在酝酿
官司虽已尘埃落定,但牛世方等人的心里并不轻松,正像他多次强调的那样,虽然避险道归他们公路局施工和管理,但设计和经费却不是他们的事儿,究竟避险道该怎么修、怎么完善,都不是他们说了算的事儿,“出了事儿,却是我们的”。
牛世方苦笑着说:“你们记者得赶快替我们呼吁一下,要不然官司会越来越多。”
牛世方并非危言耸听,眼下,河北省张家口市高等级公路资产管理中心就正为因紧急避险道而引发的官司焦头烂额。
记者自张石高速公路管理处了解到,张石高速张北段截至2008年7月共修建了4条紧急避险道。据当地交警部门统计,从去年12月份至今年3月,在避险车道内发生了3起重大交通事故,5人死亡,1人重伤。
今年3月25日,两名死者的家属以紧急避险设施不具有或者完全失去了相应的避险功能为由,将张家口市高等级公路资产管理中心诉至法院。
可以预见的是,这起官司同样会遭遇紧急避险道没有国家标准的难题。
2008年初,记者曾就此事致信交通部公路所交通安全工程研究中心,该中心交通安全重点实验室一名专家告诉记者:“国内的避险车道起步较晚,相关的研究很少,相应的规范或指南还没出台。”
他也同时指出:“目前,我国避险车道设置在设计、线形、材料、减震等方面确实还存在一些问题。”
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公路安保工程技术小组成员姜明今年4月17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亦说,对于紧急避险道的修建,目前正在起草“相关指南”,而此前,由他们编印的《安保工程技术指南》中,也没有对这一块做具体要求,因为紧急避险道的修建涉及下坡长度、弯道弯度、通往车型等诸多因素,所以撰写指南要全面考虑,现在各地建造的紧急避险道应该都是参考国外的指南进行的,而国外的指南又因为各国的情况不同差别很大。
姜明同时告诉记者,2008年,针对紧急避险道的相关指南已纳入他们所的“西部课题”,相信国家会尽快出台相关“强制性标准”的,因为“有关这一方面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了”。
据悉,紧急避险道最早起源于美国,上世纪50年代,第一条紧急避险道在美国加利福尼亚诞生,目前美国已有上百条之多。1998年,自北京八达岭高速公路设置了国内第一条紧急避险道后,我国避险车道的数量也在大幅增长,不少司机称之为“救命车道”。
专家:国内避险道多存缺陷
交通部公路所交通安全工程研究中心专门研究道路安全的专家在详细了解了当家河紧急避险道的具体情况及发生在里面的几起惨剧后,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一条完善的避险车道应当由避险车道引道、避险车道、服务车道及其他附属设施组成。避险车道应具有两个作用:一是使失控车辆从主线中分流,避免对主线车辆造成干扰;二是使失控车辆平稳停车,不应出现人员受伤、车辆严重损坏的现象。
这位专家同时指出,目前,国内所修的避险车道大都能起到使失控车辆从主线分流的作用,但并没有保证驶入避险车道驾驶员的安全,包括刮蹭、货物散落等轻微事故和驾驶员致残或死亡等严重事故都时有发生。“这与车辆超速、超载等因素有很大的关系,但也和避险道的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位专家说。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就是引道问题。据专家介绍,国内的一些避险车道都没有设置引道。引道起着连接主线与避险车道的作用,可以给失控车辆驾驶员提供充分的反应时间、足够的空间沿引道安全地驶入避险车道,减少因车辆失控给驾驶员带来的恐惧。根据美国多年的研究,多车道的避险车道引道的长度不应小于310米。
专家在看过本报记者传去的一些当家河紧急避险道车祸现场照片后说:“这个紧急避险车道应该是国内最'经济'的避险车道,总长才50米,基本上就没有引道,对于从17公里长下坡冲下来的失控车辆,这样设计是不可思议的!”
“避险道就该100%避险”
那么,紧急避险道的成功率应该在多少才算让人安心呢?
作为一名基层公路人员,福建省龙岩市公路局的黄玉健曾长期关注避险车道,并经常在有关媒体上发表该方面的文章。他将避险车道的功能形象地比喻为防弹衣,“防弹衣在狙击手近距离射击时仍有可能被射穿,避险车道也是一样,不可能100%避险”。
但鲁山县公安局的李保国则认为:“避险道就该100%避险,要不还修它干啥?”
李保国在鲁山县交警队队长职位上工作过多年,因为鲁山县山高路险、坡长道弯,每年都会因刹车失灵造成许多重大交通事故,所以他也一直对紧急避险道的问题很感兴趣。他曾把鲁山县近十年来的恶性交通事故列表一一分析。
2002年,李保国设计出了专供危险路段使用的“紧急避险预道”。他的具体方法是在紧急避险预道内设深0.5米、长27米的减速沙带,车时速在60公里以下的各种车辆只要驶入紧急避险预道,减速沙带就能使车辆自动减速停下。紧急避险预道终端则设有1.5米高、3米长、4米宽的缓冲沙墙,如果车时速在60公里以上,且在10吨以上的车辆在减速沙带上不能完全停止时,缓冲沙墙可彻底阻止车辆的前冲。此外,紧急避险预道两侧还须设有防止车辆侧翻的防翻墙,避免车辆侧翻。
2003年5月,李保国的“紧急避险预道”在鲁山县四棵树乡大块地危险路段投入使用,虽然没人专门统计过究竟有多少辆车在此避险成功,但令他欣慰的是,至今没有在避险道内发生一起事故。
李保国把他的研究写成论文,其中《浅谈危险路段设置紧急避险预道的作用及相关问题》被多家刊物采用,还获得河南省公安交警系统论文奖。
今年4月16日,李保国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一再强调,避险道内要用沙子,而不应该用石子,更不能把坡度设计得太陡,以防刹车失灵的避险车辆再倒回来翻车。
李保国还提出,目前,国内紧急避险道的标志还不统一,眼下,应将如何设置紧急避险道纳入法规,标志由谁来设置、制作,避险道由谁来施工、管理、督促、检查和验收等,都应有详细规定。
今年4月20日,记者离开当家河村时,王海峰和他的邻居们正忙着搬砖、运沙。为彻底解决有家不能归的尴尬,他们几家经过商议后,要在房前自建一条避险道,以防失控车辆再冲进房内。此前,他们曾在房前立起一块大青石,上书“泰山石敢当”,但显然不太管用。
扈森制图
阎氏父子丧命的车祸现场(翻拍)
来源:
TAG: 大河网-大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