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有25个边境县(市),山区面积大,少数民族人口多,是“直过民族”的主要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发展不足、发展不充分、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十分突出。特别是生活在边境沿线的莽人和克木人,处于整体贫困状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省委、省政府把加快边境地区扶贫开发和特困群体扶持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加大力度,硬化措施,真抓实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边境地区扶贫开发迈大步
初春时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施孟公路施工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作为耿马县新三年“兴边富民工程”的重点项目,这条起于保山、直通清水河口岸的南亚大通道支线,在耿马境内长约60余公里,投资近3000万元,建成后将带动沿线经济更加快速地融入南亚大市场。 实施该工程以来,耿马县努力改善交通条件,解决群众出行难的问题。2005年至今,全县累计硬化道路(含铺设砂石路)近130公里, 2008年实施的“通达工程项目”就有6条共90余公里道路已开工建设。
为加快边境地区的扶贫开发,2005至2007年,我省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8.9亿元,实施了2800多个贫困自然村的整村推进,改造特困农户破烂茅草房和杈杈房10万多户,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兴边富民扶贫开发成效显著,为实现边疆稳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发挥了积极作用。2008年,共投入资金4.89亿元,在边境贫困地区进行综合扶贫开发,其中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6亿元,实施边境贫困自然村整村推进1068个;争取中央“兴边富民工程”专项资金投入1.92亿元,实施384个。在边境25个县和梁河等县开展兴边富民扶贫开发与创建“带领致富党支部”和培养“脱贫致富带头人”活动。
特困群体扶持成效显
2007年隆冬时节,镇沅县者东镇麦地、凹龙两个村子通电了,500余户苦聪人从靠松油照明跨入了电灯照明的新时代。苦聪人祖祖辈辈靠刀耕火种、狩猎为生,居住在阴不避雨、晴不遮阳的篱笆、茅草房内,靠松油木和晒干的竹子照明,吃的玉米面要靠人工用石磨磨出来。通电后,用了几代人的石磨、石臼终于闲置了,亮堂堂的电灯、轰隆隆的机器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一场新革命。
2005年11月,温家宝总理对镇沅苦聪人作出 “要贯彻人数较少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政策,采取切实有力措施使苦聪人早日摆脱贫困”的重要批示。3年来,我省以重点帮扶苦聪人扶贫开发项目为平台,创新工作机制,整合各类资源,累计投入镇沅县苦聪人各类扶贫资金20800万元,共计实施整村推进项目122个,建成易地扶贫安置点9个,转移安置丧失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特困苦聪人610户3000人,基本解决了3447户10686人的温饱。苦聪山寨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苦聪人自我发展的能力逐渐增强。
在我国56个民族中,人口在10万以下的民族有22个,被称为人口较少民族,其中我省占了7个。1999年,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决定》,提出“对人口规模小、居住集中、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贫困程度深的少数民族,要给予特别重视,采取更加特殊的措施解决其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就在这一年,国家民委和国务院扶贫办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布朗山乡和基诺山乡开展“两山”综合扶贫开发试点。以此为契机,我省拉开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的序幕。据统计,2008年,我省在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实施了470个贫困自然村的整村推进,其中省民委实施370个村,省扶贫办实施100个村。统筹整合资金1.66亿元,分3年加大对莽人、克木人聚居区的扶持,其中2008年到位资金7059万元,实施通达、水利、通电、安居、基本农田建设、教育、卫生、文化广电、科技产业、生态建设、整村推进、民生保障等工程。与迪庆州委、州政府召开了专题调研座谈会,研究制定了加大藏区扶贫开发力度的措施。会同省民委对丘北僰人贫困村寨进行调研,提出了具体扶持办法。革命老区开发建设力度加大,投入革命老区开发建设试点专项资金1000万元,整合各项资金7000万元,加大老区扶贫开发建设力度;在47个革命老区县中实施贫困自然村整村推进2441个村,实施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11.3万人。
记者 张雪飞(云南日报)
TAG: 云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