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滇中城市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规划》出炉
记者昨天从省发改委获悉,《云南省滇中城市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规划》(2009年—2020年)正式出台,提出“立足大西南,承接珠三角、长三角,面向东南亚和南亚,将滇中城市经济圈建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资源共享、整体效益最大化的新型城市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排头兵”,使滇中城市经济圈在实现国家“深化沿海开放、加快内地开放、提升沿边开放”战略中成为能更有力带动中国西部沿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成为我国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枢纽以及国际化经济开放示范区的目标。
规划明确界定,滇中城市经济圈是指云南中部以昆明为核心,包括曲靖市、玉溪市和楚雄彝族自治州四个州市组成的行政辖区,构筑一核、两轴、三圈、四极、五通道的空间结构。城镇区划为“四群一带”,即:高原湖滨生态城市群、珠江源城市群、沿金沙江城市带、民族文化生态城市群和新兴城市群。
该经济圈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包昆通道纵轴的南端,是在滇中城市群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城市间功能不断聚集、运作不断协同、点-轴-圈式空间结构布局日益突出所形成的城市集群,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带,是中国连接太平洋、印度洋的陆上枢纽,也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核心区域,对促进我国东西互动、海陆并进的完整开放格局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规划明确,滇中城市经济圈的功能定位是:立足西部,接轨国际,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重要枢纽;空间优化,分工有序,实力雄厚的强势增长极;人地和谐,城乡一体,富裕文明的现代城市群落。
■阶段目标
据悉,本规划是指导云南省滇中地区“十二五”及未来一段时期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和编制相关规划的重要依据。规划期为2009~2020年,其中:
启动期2009年~2010年 滇中城市经济圈建设全面启动,城市之间的行政区划约束得到化解,统筹、共建、共享的综合基础设施框架体系开始形成,经济圈对周边区域经济影响和带动作用开始显现;
推动期2011年~2015年 连接滇中各主要城市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及城际轨道交通网基本建成,滇中城市经济圈建设向纵深推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业优化等体制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资源节约、生态文明和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初步形成。经济圈内人口达到2090万人,GDP超过8680亿元,人均GDP接近4.2万元,各项生态环境指标开始好转;
深化期2016年~2020年 滇中城市经济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业优化等综合配套建设主要任务基本完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文明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模式基本建立,作为国家生态屏障的云贵高原生态保护压力将得到极大缓解,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相关政策
建“三圈一区”陆空立体交通
规划提出,构建具备较高运输效率和运网能力的滇中城市经济圈“三圈一区”陆空综合立体交通运输支撑体系,即“极核圈层”、“带动圈层”、“辐射圈层”交通体系和“滇中临空经济区”。
极核圈层:以滇池为中心,构筑环滇池(湖)铁路圈和环滇池(湖)高速公路交通圈,加快修建昆明城市轨道交通网,形成一小时极核圈。
带动圈:距离现代新昆明100—150公里范围内的城市和区域,属“一小时极核圈”的外围地带。加快修建环滇中城际高速铁路圈和环滇中高速公路圈,建设贯通滇中四个重要节点城市间的发达交通联系通道。
辐射圈:即距离现代新昆明150—200公里范围内的区域,属“二小时紧密圈”的外围地带。在外层辐射圈范围内,通过依托建设高等级公路圈,重点培育地方性中心城市和新兴产业区。
滇中临空经济区:加速昆明新机场航空网络建设,加速航空网络建设,适时开通昆明至版纳、丽江、大理、香格里拉的“空中巴士”航线,增辟至国内地区枢纽机场、重要旅游城市、经济发达城市和大型枢纽机场的航线;积极争取开放第五航权,开通并增加昆明至东南亚、南亚各国首都和中东阿联酋第二大城市迪拜的国际航线;同时,积极开发欧美、澳大利亚等国际航空市场,将昆明新机场建设成为“面向东南亚、南亚、中东,连接欧亚的国家门户枢纽机场”,并通过大力发展以加工业、物流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为主的临空经济。
构建滇中循环生态圈
加强昆明、曲靖、玉溪、楚雄四州市的联合协作,努力构建“一圈二区四工程”的生态环保支撑体系,其中构建以滇池等五大湖泊综合治理为核心的滇中循环生态圈,以滇池治理为核心,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阳宗海五大高原湖泊综合治理工程为一体,实施环湖截污和交通工程、入湖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农业农村面源治理工程、生态修复建设工程、滇池生态清淤工程和外流域调水六大工程。共同构建自然环境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两类重点保护区。
2022年实现金融通讯同城
构建滇中教育体系、卫生体系、文化体系、就业体系和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总体目标是2022年实现滇中城市经济圈“教育均等、就业均等,医疗一体、社保一体,金融同城、通讯同城、交通同城”。以及建立高水平的技术和人才支撑体系、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支撑体系和建设完善的高新技术产业服务支撑体系。
基础设施投资将统筹安排
限制高污染产业转移到生态脆弱区和保护区附近;率先积极探索和建立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人才保障体系等促进滇中城市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增加由省政府为考核主体、以经济圈为被考核单位的考核制度,增加经济圈统筹安排公用基础设施投资的制度,将目前实行的生产型增值税转变为消费型增值税,促进企业跨行政区发展和推进区域经济合作。
人口迁移政策将通行通用
积极探索和建立城市群中通行通用的人口迁移政策,土地使用政策,就业、养老、失业、医保政策,联手构建统一的制度框架和实施细则。加强各州市间政策的互联互通互用,构建行政服务和政策支持的“绿色通道”和共享同等的经商政策,以搞活城乡人流、物流,促进城市繁荣。 滇中城市之间应切实加强在重大规划问题上的协调衔接,促进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设施的共建共享;鼓励滇中地区建立相互帮扶机制。
资源优化配置跨地区部门
细化滇中城市经济圈的产业分工,扶持区域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型产业基地建设;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园区集中,推动产业融合,促进产业间的功能互补和产业链延伸,发挥集聚效应。实行资源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优化配置,对土地、原材料、能源等资源,通过开放市场、调整价格及降低消耗等途径,实现最大程度的共享;教育、科技、人才、知识产权等资源,要重构无障碍共享机制;对交通、通讯及其他基础设施资源,建立区域性共建、共享机制,并在管理上形成一体化管理。本报记者 杨蓉
TAG: 生活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