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建省前,行政建制为3市16县。1988年,海南行政区改制为海南省。建省后有6个县撤县设市,并设立一个地级经济开发区(洋浦)。城市建制跃为8市10县1个开发区(2002年底,琼山市并入海口市)。城市(含县城)人口从建省前的68.81万人增至214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从42平方公里扩展至274平方公里。
建省以来,海南各市县政府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念,积极贯彻国家的城市建设方针政策,努力探索城市建设的新路子,积极实施“突出沿海、开发沿江、提升中心、拓展两翼、带动腹地”的城市建设思路,把打通城市交通动脉构建城市发展骨架修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着力点,不断加大城市建设力度。至2007年为止,城市建设完成投资额累计达310亿元,平均每年完成15.5亿元,并以每年10.3%的速度向前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
一、道路与桥梁建设。建省后,我省各城市道路、桥梁建设的速度大大加快。至2006年底,全省城市道路总长1502公里,面积达3072万平方米;有桥梁161座,其中立交桥7座,全省架设道路路灯12.50万盏。海口市龙昆南路、国兴大道、城西路、凤翔路、海景路建成通车,海口绕城高速公路动工建设,并投入1331万元完成了100条小街巷路类的安装。位于海口市区内的琼州大桥、世纪大桥在2003年也建成投入使用。三亚市完成了全长1000米的榆亚大道的修建,铺装人行道8500平方米,铺设沥青路面5800平方米。三亚市总投资近4000万元的三亚湾新城陶然路、新城东路和一号路竣工通车。三亚市长300米,宽20米的丰兴隆大桥已建成通车。琼海市已建成了滨河景观大道、银河路、教育路、银海东路。东方市投资1.8亿元,修建工业大道1期工程和规划建设东风路。儋州市建设和改造文化北路等18条市政道路,对中兴大道等10多条道路进行亮化改造,使城市面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建省前,全省城市没有正规的污水处理设施,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建省后,省政府加大投资,着手建设一批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海口市投资3.45亿元建成日处理污水30万立方米的白沙门污水处理厂,并投入使用。三亚市也投资6.5亿元建成了日处理污水32万立方米的污水处理工程,目前运转正常。三亚市在2005年投资6800万元,建成1座污水泵站和全长6711米的排污管道。儋州、琼海、五指山等市的污水处理厂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在污水处理利用方面,海口市把污水处理后产生的残渣经加工后转化为基肥,为城市绿化提供了高效有机肥源。三亚市每天可处理2000吨污水,经处理后可成为清洁水源,可用来浇花、浇灌树木等绿化植物,解决了绿化植物占用生活用水的问题。为了保证海口生活用水水源免受污染,海口市投资400万元,设置沿江生活用水保护区,把生活区与水源地分离,拆除水源地区厕所和垃圾堆污染源,加强巡逻,保持保护区内江岸地区的水土清洁。全省城市排水设施也比前大为改进,共辅设管道近2000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拥有2.78公里的排水管道。
三、环卫设施建设。建省后,全省城市环卫设施建设不断发展,市容净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突出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各市人民政府对环卫事业投资逐年增加。1989年,环卫事业投资达370万元。其中,海口市356万元,三亚市14万元。省政府从2000年至2005年加大了对城市公用设施建设的投资,总量达到87亿元。
2、环卫工人队伍不断扩大,职工从1989年的953人增加至2005年8731人。
3、环卫工作机械程度不断提高。1989年,全省城市环卫机械有57部,其中海口市有45部,三亚市有9部,通什市有3部。至2005年,全省环卫车辆达到401部,不仅减轻了环卫工人劳动的强度,也大大提高了环卫工作的效益。
4、基础设施不断增加。1989年,全省城市公厕有49座。其中,海口市有36座,三亚市7座,通什市6座。至2006年底,全省建成城市无害化处理厂(场)2座,各类垃圾堆19座,垃圾转运站33座。各类环卫作业车辆308辆,公厕306座。城区道路清扫面积2652.1平方米,日处理生活垃圾2597吨。从2002年7月起,海口市对生活垃圾收交进行全面改革,垃圾收集逐步向环保型、封闭型方式发展,减少垃圾二次污染,垃圾无害处理率达到50.35% 。海口市环卫局、保亭县环卫站被建设部评为“全国城市市容环境卫生先进集体”称号。我省城市环卫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50.3%,排在全国第十八位。
四、园林绿化建设。解放后,我省各市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城市绿化建设工作,设立绿化专业机构,增拨绿化经费,制定绿化法规,促进了园林绿化建设的发展。1989年,全省城市绿地面积814.3公顷,其中海口市535公顷,三亚市246公顷,通什市33.3公顷。海口市栽种花木9.5万株,培育绿化苗木20万株,三亚市植树91万株,通什市植树4.5万株。全省城市苗圃面积125.4公顷。新建5座公园,新增城市绿化地55万多平方米,人均占有公共绿地3.81平方米。省政府不断加大对城市绿化建设的投资,园林绿化建设成效显著。至2006年底,全省有45座公园,园林绿地面积7611.50公顷,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3%,在全国排名第十一位;城市建成区绿地率27.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92平方米。海口市的绿化建设走在全省城市的前例,建成了闻名国内外的万绿园、滨海公园、西海岸带状公园。三亚市的园林绿化建设也成绩斐然,其中实施的“三亚湾滨海景观项目”,总投资4500万元,完成了17.8公里长的滨海绿化带建设,使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4.3%,绿地率达到40.5%,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8.2平方米。2003年4月,海口市、三亚市由于绿化建设成绩显著,被建设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海口市结合中心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完成了对市区主要干道的绿化改造,增加绿地面积15万平方米,涌现出309个“绿化达标单位”、“花园式单位”。儋州市也完成了对市区干道的绿化和绿化改造工作,全市新增绿地面积17.22公顷,在2003年被评为“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其它市县也完成了一批园林绿化项目,其中万宁市投入资金260万元,东方市投入78万元,城市园林绿化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五、供水设施建设。建省前,我省城市自来水年供水量仅5020万吨,自来水普及率为57.7%。建省后,海南城市供水设施建设发展较快,海口市建成3个自来水厂,日供水量为16.5万吨。万宁市投资1.5亿元,建成1座日供水量为10万吨的自来水厂。儋州市也建成日产10万吨水的那大水厂,洋浦也完成了日产30万吨的输水工程。至2006年底,全省城市年供水量达到34270万吨,供水管道总长2734公里,供水能力达到每日184.8万吨,人均日生活用水量达到285.5升海南城镇使用自来水人口达170多万人,供水普及率达97.6%,生活用水水质全部达到或超过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基本形成覆盖全省的供水水质检测网络,该网络以海口市自来水公司中心化验室为中心,根据省政府《关于加强城镇供水节水和水污防治工作的通知》,以三亚市、五指山市、东方市、琼海市、文昌市、昌江市和海口永庄水厂水质化验室为依托,开始对省内8个城市实行供水水质公报制度,让市民喝上放心水。为了保护地下水地表水资源,在全省开展封闭地下水井、清除供水地区污染源的工作,为保障我省城市供水设施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六、燃气工程建设。建省前,我省城市用气人口较少,仅有7.5万人。建省后,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燃气工程建设发展迅速。至2006年底,全省铺设燃气管道900公里,每年向社会提供7.6亿立方米天然气和8万吨液化石油气。海口市燃气工程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管道燃气居民用户达到4.60万户,日均供气量达到10.31万立方米。三亚市燃气工程建设继续保持较快增速,96个小区用气居民累计达1.18万户,年用气量达480万立方米。2003年,东方—洋浦—海口天然气管道建成投入使用,年输气能力为8亿立方米,极大地改善了海口、洋浦的用气条件。儋州、琼海、万宁等城市也投入大量资金,建成了燃气管道、减压站等设施,使这些地区也先后用上了天然气。为了确保使用燃气安全,省建设厅在2005年12月发出关于开展燃气安全大检查的指示,重点检查燃气贮存和供应基地、输配管网、用户燃气设施,对违章占压燃气管道、燃气设施的建筑物进行清理和拆除,清除安全隐患,有力地促进了我省燃气事业的发展。
TAG: 南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