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正值周六,积雪尚未完全融化的首尔街头,北风刺骨,却挡不住在清溪川畔游玩的市民游客的热情。炫目的射灯在夜色中映衬出溪水的清澈,潺潺的流水声掩不住游人的笑语。不时可以看见举家出游者冒着冷风在流光溢彩的瀑布前合影,溪水冰冷刺骨,但仍有不少游客将手伸入川中,撮水洗面。
与同学结伴前来的高丽大学学生宋小姐很热情地为记者在瀑布前留影,并告诉记者,自从2005年10月清溪川的复原工程完成,这里就成了市民夜晚和周末休闲的首选。她和同学也经常相约周末一起到川边漫步,呼吸一下清新的自然气息,还可以观看精彩各异的“舂米郎”等传统文化情景剧表演。而顺着川边走上两三分钟,就可上岸直奔首尔最知名的购物中心区——明洞。清溪川就像一条时间隧道,穿过它,很快就可以从自然和传统的过去直接来到喧嚣繁华的现代。
如果只是看到眼前的美景,恐怕任何人都无法相信两年多前的清溪川,还是一条让首尔人不愿提起的臭水沟。而在复原工程开始时,很多首尔人也不相信这样一汪死水,可以再次激荡出“新生命的浪花”。
重生的契机出现在2002年,当年7月,清溪川复原本部在李明博就任首尔市长的同时开始工作,沿线6万多家店铺、1500多个摊位的搬迁,桥梁、人造景观的设计在店铺主的反对声中陆续展开。2003年7月,复原工程正式开工。两年零三个月后,一条清澈、整洁的河川就取代了老化、残破的高架公路,展现在首尔市民和全球游客的面前。
迅速完成的巨变也得到了市民的高度评价。据悉,到目前为止,就清溪川复原事业所进行的问卷调查中,66.8%的人作出了肯定的评价;对今后的前景,表示肯定的人也占了大多数(77.6%)。
一组关于周边环境的数据更有说服力地表明,清溪川的复原不仅是单纯的水环境的改观,更是综合环境整治的典范:
首尔一般地区及清溪川地区按月分析的一般性大气污染物质浓度全部显示出减少趋势。即使在施工期间,调查地区内的微细灰尘的平均浓度仅为55ug/立方米~60ug/立方米。
与复原前相比,清溪川边所有地区风速有所加快。据测算,平均风速至少增加了2.2%,最多增加了7.1%。
凉爽的风缓解了城市的热岛效应。清溪川复原工程开工前,清溪川一带平均温度比首尔整个地区的平均温度高出5℃以上。而最新分析显示,清溪川上溪水潺潺流淌时,气温最多能降低10%~13%。也就是说,假设盛夏的温度为30℃,那么就会降低3~4℃。
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首尔清溪川的整治复原都堪称水环境治理的典范。一是工程大,项目全长8.12公里,拆除原有被高架桥覆盖的部分长5.84公里,还恢复和整修了22座桥梁,修建了10个喷泉、一座广场、一座文化会馆,总投入达3900亿韩元(约合31.2亿元人民币)。二是用时短,从2003年7月1日动工,到2005年10月1日完工对外开放,仅花了两年零三个月的时间。三是市民认同,清溪川复原开放后的两年多时间里,接待游客6200万人次,平均每天7.7万人次。日前,记者专程到韩国首尔,亲身体验了这条历史之川、文化之川和自然之川。
本报特派首尔记者曹苏宁、李龙摄影报道
首尔篇(中)
首尔市施设管理本部长金硕钟谈清溪川整治内幕
4000多次劝说移走1500个小摊
一座滨水而居的千万人口大城市,如何在治理水污染的同时,恢复城市历史上人与河流和谐共处的情景,值得我们学习;在保证城市生活基本正常的前提下,如何顺利实现大城市中心区的重大“治水”工程,更有很多可供借鉴之处。1月28日,记者在首尔江东区专访了首尔市施设管理本部长金硕钟,听他为我们揭秘清溪川复原背后的精彩内幕。
记者:来到首尔的近10天里,我4次走访了清溪川,深切感受到复原工程的伟大。我了解到,清溪川整治前附近有很多污染源,是如何实施搬迁的?
金硕钟:清溪川附近本来有很多店铺和小摊子,店铺大约有6万家,有20万人在这些店铺工作,小摊子有1500多个。在治理的时候,很多都搬迁到了另一地区。
记者:这样大规模的搬迁是如何实现的?
金硕钟:当时有些店铺要求复原后留在原地继续经营,也有的同意搬迁。严重的问题来自1500多个小摊子,摊主们反对治理清溪川,到市厅外示威游行。为此,我们进行了4000多次的劝说,包括当时的市长李明博在内的很多公务员都参与了劝说,最后说服了他们。
记者:除了说服,是否还有经济上的补偿?
金硕钟:我们正在建设一个新的园区,让那些打算搬迁的人到那里经营。而那些打算继续在清溪川附近经营的人,则安排他们留在周边地区经营。
店铺搬迁没有金钱补偿
记者:只是异地安排,没有经济上的补偿吗?
金硕钟:金钱上的补偿是没有的。补偿的办法就是为他们建设新园区或新店铺。
记者:他们会不会觉得新园区不如清溪川周边的经营环境好,不愿意搬迁?
金硕钟:新园区明年才开始投入运营,现在很难说会怎么样。过个两三年,商人应该会作出自己的判断。
记者:除了刚才说的搬迁,复原工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是什么?
金硕钟:我们遇到的最大难题是交通问题。当时首尔市中心有12条道路,每天的通行车辆高达16万辆次。清溪川的治理还要拆除一座高架桥,很可能会引发交通问题。
记者:是如何解决的?
金硕钟:我们采取了交通管制措施,经过首尔中心地区的车辆要交付通行费,以减少中心地区的车流量。
高层访谈
工资上升逼企业节能
专家认为节能最理想办法是利用价格杠杆
全年日平均空气微粉尘量为60ug/立方米,一年中仅有30天超过100ug/立方米,2010年要控制在40ug/立方米以下……日前,韩国首尔市环境保护本部长金基春用一组数字回答了记者关于首尔环境的提问。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韩国是通过什么途径节能减耗的?又是如何很好地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1月22日,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韩国对外经济研究院的郑成春博士和朴馥永博士。
朴馥永认为,与以前相比,韩国的能源消耗比重减少是有目共睹的,究其原因有三:一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韩国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产业的转型。虽然当时国际能源价格偏低,韩国并没有面临控制能源消耗的问题,但韩国产业工人工资大幅上升,导致产品价格上升、竞争力弱化。因而企业不得不通过降低能源消耗来降低产品的成本,于是韩国产业结构由消耗能源多的钢铁、石化等,转向发展半导体、IT产业。二是韩国逐渐形成以服务业为中心的产业结构,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降低了对能源的需求。三是随着经济发展,韩国民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开始增强起来,国民意识的增强要求政府部门作出响应。
郑成春介绍,为了降低能耗,韩国政府制订了具体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企业违反排放标准,将会受到罚款,严重的则要负刑事责任。在这种硬性规定下,企业不得不研究脱硫技术,减少污染。
对于韩国目前所采取的环保措施,两位专家认为,以政府主导来实现节约能源,实际上很难奏效,最理想的办法就是利用价格杠杆,让能源价格在市场上自由决定,对多用能源的企业多征税,通过价格自由化,人们自然会主动降低能源的消费。
专家视点
TAG: 大洋网-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