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公共设施、高层建筑的建筑质量以及设计标准是否符合抗震防灾要求,如何加强工程安全与防护,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5月27日首届全国工程安全与防护会议在宁召开,出席会议的一些中国工程院院士及专家就上述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科学制定抗震设防标准
“地震不可避免,但是地震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可以大大减少,所以工程安全防护具有空前重要的意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钱七虎认为,在地震中,许多人不是被震死的,而是被倒塌的建筑物压死的。因此,提高抗震设防标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可以显著降低地震死亡人数。
这次汶川地震震中烈度达到11度,汶川周边的德阳等地也有8至9度,而当地的抗震设防烈度才7度。“实践证明,抗震设防烈度标准定低了。”钱七虎建议,应加大对地震地质灾害的普查力度,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制订各个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
“工程安全管理应成为建设管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要把风险管理和项目管理相结合,但现在我们很多工程缺少安全风险管理。”钱七虎介绍,国外工程15%的造价是安全投入,其中包括监测、探头等设备投资。“国内有些工程低价中标,把安全的造价‘挤’掉了,这应该引起重视。”
钱七虎还透露,初步数据显示,汶川地震中水厂、电厂等的地下工程破坏较轻;同时,一些道路破坏严重,但这些道路通过的隧道主体没有大的损坏。“这说明地下建筑震害较轻。”他建议,今后城市建设包括铁路、公路建设等,要广泛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山区道路能建隧道的建隧道,少破坏天然山体搞高边坡,因为震灾中高边坡容易滑坡堵塞交通。
提高质量比什么都重要
“以前船碰到桥梁,船翻了,但桥不受损;现在有的桥塌了,船却没有坏。汶川大地震更告诉我们,提高工程质量比什么都重要。”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孙伟教授认为。
孙伟说,提高工程质量,包括材料选择、结构设计、施工管理,这三者密不可分。有些施工单位只考虑经济利益,建设过程中偷工减料;还有的盲目赶进度,比如混凝土刚浇筑后还没有达到强度,要不断浇水,经过14至28天的养护,才能变成“人造石头”,但有的施工单位模板拆掉后洒一次水就行了。“这样建成的建筑看上去漂漂亮亮,但质量很成问题。再加上执法不严,验收走过场,即使有问题也掩盖过去了,留下了安全隐患。”
应适当提高工程安全度
“这次汶川大地震给我们警示,建筑物在设计时就要预先考虑到将来如何抵抗地震、火灾、冰雪、洪水以及突然袭击等情况。”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理事长吕志涛教授认为,现在很多设计人员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思考这些问题,常常只是套用国家出台的相关规范。而另一方面,我们现在的规范标准安全度还不够。在目前经济实力已经许可的情况下,完全可以适当提高工程安全度,这样设计人员也“有法可依”。
吕志涛建议,国家应针对房地产开发,出台专门的政策来保证建筑质量;偷工减料,工作不到位,极大地影响了建筑质量。比如圈梁,按要求是纵向和横向的钢筋要有弯钩、搭接,而许多建筑工人施工时只是简单地把钢筋插在一起,房子的牢固程度大受影响。吕志涛还强烈反对住户的野蛮装修,“建筑的实用和安全应排在前两位,而现在的实际情况是把美观放在第一位了,装修时承重墙想拆就拆,遇到地震怎么能抗得住?”
农村建筑应纳入抗震体系
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博导刘伟庆教授认为,当前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民经济承受能力差,盖房时追求的是房屋面积、功能和外观,对内在质量重视不够,是造成严重震害的重要原因。另外,我国目前抗震设防执法还没有覆盖到广大农村建筑。他建议,应把农村建筑纳入整个抗震防灾体系中来,加强质量监督;要针对当地农村的经济条件和风俗习惯,制订科学的抗震农房建筑与结构标准图集,供农民盖房时选择;加强农村现有房屋的抗震能力普查;对没有达到抗震要求的农村房屋,结合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制订合理的配套政策,全面实施抗震加固。
“这次地震还暴露出两个薄弱点:一是农村学校建筑,二是老旧房屋。”刘伟庆说,农村学校建筑大多采用单跨、外挑走廊形式,在此次地震中倒塌严重,值得深思。“将来这种设计方案要淘汰,代之以内廊式、两边是教室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结构整体性好、抗震能力强。”
承包商应对建筑物负责
“提高工程寿命是最大的节能减排。”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工业大学唐明述教授认为,基建工程耐久性不够好的原因有:设计规划不当,建好、甚至还没建好就拆,或者在尚能使用的情况下就提前报废;选材不当,现在材料品种繁多,鱼龙混杂,以次充好;层层承包、偷工减料等。“但最重要的原因是工程耐久性的好坏与承包商没有经济关系,承包商没有为耐久性付出代价。”
唐明述说,当前我国有些重大工程也提出保证百年寿命,但如何判定工程的寿命难度太大。所以应对各种工程设定不小修年限和不大修年限,要和法律责任、经济责任挂钩,这样才能真正重视工程的使用寿命。
本报记者 任松筠
本报通讯员 徐少亚
TAG: 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