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近年来,富源县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以“三化一投”为重点,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突破口,致力于强基础、优结构、育产业、活机制,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全县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几年以两位数增长,地方财政收入以40%以上的速度增长。去年,富源县名列西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第65位,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
强基础,增后劲。坚持以大投入带动大增长、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努力消除基础设施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一是以解决“行路难”为重点,着力改善路网功能,打破山区经济发展“瓶颈”制约,投入公路建设资金6.5亿元,实现了乡镇全部通油路或弹石路、村委会全部通公路目标。二是以改善工农业用水、解决饮水难问题为重点,加快农田水利工程、集镇供水工程、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建成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12座,小(二)型水库32座,小塘坝102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21.8万亩,有效灌溉率提高到16.3%,解决了51.4万人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96.5平方公里。三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完成了县城的金牛、大柳树、大龙潭、东门4个小区建设,正在建设迤山口和南北片区;建成中安、富村、墨红、营上、黄泥河、十八连山6个中心集镇,占全县集镇总数的54.5%。四是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新建、改扩建胜境中学、刘家湾中学和县直五所中学,启动了投资1.5亿元的职教中心建设;完成了县疾控中心、人民医院门诊楼和综合楼、8个乡镇卫生院综合楼建设,新建、改扩建87个村级卫生所;全县广播电视和通讯网络覆盖率均达98%以上。
优结构,促活力。一是针对产业结构不合理、层次不优的实际,坚持做实做稳一产、做优做强二产、做活做大三产,二三产业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县域经济实现了由农业主导向工业主导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二是把民营经济发展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头戏”,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8.5%。三是优化投资结构,精心挑选一批资源型、开发型、“造血型”项目。全县引进各类项目144个,其中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87个、上亿元的项目60个。
育产业,强支柱。做好“煤炭文章”,扶持、培育、发展以魔芋和大河乌猪为主的九大特色产业。一是做大做强煤电煤化产业。坚持扩规模、优结构、增效益,建成规模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环境污染较小、经济效益较好的煤矿139矿148对井,恩洪矿区和西南最大的无烟煤田老厂矿区被列为国家大型煤炭开发基地。去年煤炭工业总产值46亿元,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80%以上。二是大力发展以大河乌猪和魔芋为主的特色产业。县财政每年拿出4100万元,扶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培育核桃、畜牧、魔芋、烤烟等九大特色产业,重点发展魔芋和大河乌猪优势特色产业,目前已建成标准化种植基地97万亩、养殖基地14个。富村镇和老厂乡分别被誉为“中国魔芋第一镇”、“魔芋种芋第一乡”,富源县被列为全国魔芋种植基地重点县和加工基地重点县。依托国家级新品种,实施“扶百帮千带万”大河乌猪养殖工程,去年出栏肥猪82万头,畜牧业总产值9.4亿元,被列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同时,县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建成固定资产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15家,企业自主研发出魔芋胶、魔芋精粉和“富云”牌火腿等10余个新产品,其中魔芋膳食纤维、黄酮素打入深圳、日本等市场,“富源魔芋”和“大河乌猪”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活机制,添动力。始终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消除不利于招商引资、产业培育、企业创业和非公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解放思想,敢想敢试,为县域经济发展增添活力。一是改革招商引资体制。充分发挥曲胜高速公路连接昆曲高速公路和贵州镇胜高速公路的交通优势,地处滇、桂、黔结合部的区位优势,以及煤炭储量占云南省三分之一、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的资源优势,“以情招商”、“以商引商”,营造亲商、扶商、安商、富商的有利环境。“十五”期间全县引进县外国内资金上百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00万美元。二是创新管理机制。着力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产业升级相配套、与优化发展环境相协调的管理机制,根据煤电和农业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建立企业安全、技术管理体系,在乡镇专门设立了煤炭分局、安全监督管理所等机构,有效地解决了管理队伍不健全、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以农村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林权制度改革为重点,明晰产权,激发活力,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励全社会多渠道投入1.2亿元资金,建设小型水利设施6000多件,受益农户3.5万户14万余人。三是提高服务效率。建立县投融资中心,几年来通过担保贷款等形式帮助企业解决扩大再生产资金30亿元,为上百户煤炭采掘加工和农业龙头企业扭亏增盈创造条件。成立魔芋研究所和大河乌猪研究所,建立自主研发、自主创新的科研体系和人才队伍,科技对全县经济的贡献率达50.5%。建立“支部+协会+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服务机制,农业龙头企业与上万农户实行“订单生产”,实现了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有力地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 宁德刚(作者系富源县委书记)(云南日报)
//
TAG: 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