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都:多声部唱响农业产业化大合唱
这里是有着“彩陶之乡”和“蔬菜之乡”美誉的乐都。湟水谷地这片美丽的土地,4500多年来,因阳光雨露的滋润,耕种和收获的传承一直没有停歇过。柳湾出土的彩陶透露着先民的畅想,陶罐里盛藏的谷物,鲜活地叙说着4500多年前农耕文明的经典。
这是一块养人的土地。在湟水谷地,在南北二山,在日光节能温室里,在广袤的原野上,不论是川水,还是浅脑山,良田连片,阡陌纵横,现代农业的气息生机勃勃。
当时序进入二十一世纪,尤其是“十一五”期间,这片富饶的土地,在县委、县政府和全县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以多声部的强音唱响了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大合唱。建基地、育龙头、兴市场、活流通、强科技,全县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并步入实质性阶段。
古老的土地焕发了新的生机。已经上市的红樱桃、“黑美人”洋芋,大地上涌动的绿色和黄色的波涛,车水马龙的蔬菜贩运大军,向人们诠释着丰收和希望;拔地而起的高性能日光节能温室、恒温冷藏保鲜库、天露乳业万头奶牛养殖基地、三江源万头猪场,无处不透射着现代农业的气息。
特色种养推动结构优化
特色是事物的独特色彩和风格。在市场经济大舞台上,谁的产品色彩亮丽和表现出独特的风格,谁的产品就会受到人们的青睐。这是市场经济的残酷所在,也是可爱所在。
乐都积极发挥资源优势,按照“抓川、进沟、上山”的思路,以优化产业结构和培育特色农产品为突破口,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处处闪烁着特色农业的亮点。
座落在乐都北山的中岭乡,是乐都县无公害洋芋种子基地。这里气温凉,适宜冷性作物的种植和窑存,去年全乡洋芋总产达2400万公斤,总收入达1440万元,仅洋芋一项人均收入达1200元,凭的是什么?凭的是特色。
机会总是青睐于有思想准备的人,在农业上要打翻身仗,创特色才是致富的唯一途径。高庙镇长里村村民徐尚奎,带领村民在村里成立了西甜瓜协会,种植面积达30亩,每亩平均效益达16000元, 100多个协会成员以特色产品——西甜瓜人均增收4000元,创造了有史以来长里村土地产出最高价值。在致富能人现身说法现场会上,徐尚奎如实说:“许多事情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搞出特色,做到他无我有,西甜瓜就是金甜瓜。”
特色就是品牌,特色就是金钱。在碾伯镇沈家村周围的温棚里,一场别开生面的黑土豆采挖仪式吸引了近百名村民的眼球。黑土豆又称“黑美人”,色紫、营养丰富,有多种保健作用,销售形势十分看好,深受群众青睐。乐都县今年大胆创新,首次在温棚进行早熟新品种“黑美人”种植,并实行“立体种植,阶梯创收”,实现了二月种植、五月收获的创新。“黑美人”亩产达4000斤左右,采收后可种植娃娃菜等菜品,亩收益可达2万元左右,是乐都县批量种植的又一个特色农产品。
俗话说:“樱桃好吃树难栽。”正因为樱桃树难栽,樱桃才受到人们的格外青睐,才有了广阔的市场前景。高庙镇旱地湾村的李洪强种植的900棵樱桃树今年有100余棵挂了果,一棵樱桃树的产量是80公斤,市场价值每公斤50元,李洪强在樱桃上的收入可想而知。李洪强说:“市场上销售的樱桃是小樱桃,每斤16至18元,我的樱桃是大樱桃,每斤25元少一分都不给。”樱桃有红灯、雷尼、拉宾斯、先锋、早大果等6个品种,但李洪强靠的是“大”和你有我优,这就是特色。
我有你无,你有我优,便是特色。碾伯镇通过打造特色瘦肉型仔猪、肉猪,牛奶、畜蛋等品牌,增加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量。全镇各类畜禽饲养量达244594头(只),畜牧业总产值达3952.07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1.28%。碾伯镇是乐都的老蔬菜基地,由于土地老化,他们靠特色养殖开辟了一条新路。
特色,特色,再特色。这都源于乐都农业产业化发展大思路的结果。
为了培育特色农业,乐都县根据川水、沟岔、山区等不同区域布局,突出产品特色,粗细菜相结合,以发展精细菜为主;常规种植与无公害种植相结合,以发展无公害蔬菜为主;淡季生产与旺季生产相结合,以发展淡季蔬菜生产为主,优化结构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培育特色产品,目前已出现四处开花,八方结果的局面,为规模化发展培育了良好的基础。
科技为推动产业化进
在“公司+农户+基地”的生产模式中,乐都为了加快农产品流通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启动“阳光工程”,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作用,整合培训资源,提高劳动力整体素质,有了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近年来,为了建好蔬菜基地,乐都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作用,派驻22名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地头,培育新型农业产业化人才,举办各类培训班80余期,培训人数4000余人,在110个“一村一品”村,针对种植大户的特色种植和特色养殖,对日光节能温室蔬菜种植技术、陆地蔬菜种植、科学配方施肥技术、大樱桃栽培技术、紫皮大蒜标准化栽培技术、奶牛疫病防治技术、小尾寒羊疫病防治技术、猪疫病防治技术、饲料本文和加工技术进行专业培训。为了切实解决科学种植中的技术问题,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每位科技特派员根据自身专长,深入田间地头,对双膜马铃薯种植技术、大蒜套种玉米带状田技术、大樱桃栽植技术等进行专业培训。根据全县农业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对从外地引进的小南瓜、紫甘蓝、樱桃西红柿、生姜等名、优、特、新品种进行试种推广,努力实现基地和农户的有机结合,为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注入新鲜活力。
按照地委、行署提出的“园区引领、产业集中、县域有别、培育主体、提效增量”的发展要求,加快乐都县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步伐。
乐都还按照“政府扶持,齐抓共管,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按需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强化和协调服务功能,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建立管理网络,以劳动力技能培训为重点,突出培训的实用性、针对性和品牌特色。近年来,输出农村劳动力14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3亿多元。
至此,乐都形成了,千万农户建基地,特色基地连公司,龙头企业连市场,规模见效益,科技注活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农业良性循环经济。
规模生产带动一个产业大军
特色是点,规模是事物发展的一个范围,是横向的,也是纵向的,只有万紫千红才是真正的春天。乐都的特色农业是一道亮丽的风景,而宏大的规模化生产才能连动千家万户,也才能唱响农业产业化大合唱的主旋律。
乐都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典型示范,整体推进,形成区域规模,以品牌求规模,以规模求效益,积极连动千家万户,采取政策扶贫、农民自筹和滚动发展的方式,分步骤建设二代日光节能温室,推动设施农业的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发展。同时,整合全县涉农项目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蔬菜综合生产能力和更大规模化。有了特色还需要规模,特色+规模,乐都把适销对路、市场前景看好的特色优质产品作为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选择优势产业作为主导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培育,目前已初具规模。
在全县37.11万亩农作物播种面积中,蔬菜播种面积9.5万亩,马铃薯播种面积18.53万亩,紫皮大蒜播种面积5万亩,较上年增加8800亩,乐都长辣椒种植面积达到9600亩;温室蔬菜面积达1.72万亩,比上年增加1500亩;投资300万元乐都大樱桃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已完成投资191万元,在碾伯、高庙、洪水、雨润、高店等乡镇连片种植727亩、6万余株,科技示范园设施示范栽植20亩1181株,农户零星种植185613株,共计200013株,大樱桃育苗15亩、12万株;地膜马铃薯播种面积2.51万亩,全膜双垄集雨栽培在去年实验1000亩基础上,今年推广到4300亩。同时,进一步加大无公害蔬菜生产力度,通过标准化生产与示范和无公害产地认证等一系列工作,无公害蔬菜生产面积达到1.15万亩,其中,在高店、雨润等镇种植无公害紫皮大蒜3600亩,在洪水等镇建成无公害地膜洋芋3595亩,在引胜等镇建成无公害乐都长辣椒3535亩,韭菜400亩,大白菜1400亩,绿萝卜2100亩。在已完成产地证和认定的基础上,对番茄、马铃薯、洋葱、紫皮大蒜等农产品已进行注册申报。
乐都县还通过发展“一村一品”、建设蔬菜生产基地、提高蔬菜产业技术含量、完善市场服务体系,建成规模大、效益好、示范带动性强、特色优势明显的“一村一品”村110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30%,为使蔬菜生产形成规模优势,先后建成了大蒜、辣椒、黄瓜、韭菜、地膜洋芋、大樱桃、苗木、特色养殖等多种生产基地,建成蔬菜生产科技示范基地8处,按照“优质、高产、绿色、安全”的农业生产要求,切实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认证等一系列工作,有力地促进了蔬菜产业化发展。
同时,为了解决农产品销售、价格问题,建立一套销售农产品便捷流畅的流通体系。目前,全县蔬菜种植品种达105种,产量达2.2亿公斤,这个庞大的数字需要一个便捷流畅的流通体系。因此,乐都相继建立了“菜篮子”信息中心和15个蔬菜信息业务代办点,成立各类农产品协会8个,农产品购销公司2个,培育农村经纪人1381人,其中持证经纪人261名,备案登记的经纪人1120人,建成农产品市场20个,初步形成了以“蔬菜、洋芋”为主的二大主导产业和以地膜洋芋、乐都紫皮大蒜、乐都长辣椒、大樱桃为主的四大特色优势品牌,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体系。各种协会和经纪人促成产品销量12813万元,产品远销四川、云南、广州、河南、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地和国家。尤其是乐都县兴农农产品购销协会,顺应广大菜农的需求和市场趋势,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培育下,建立起一套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运作机制和服务体系,联结千万农家,对接广阔市场,使上市旺季的低价蔬菜在冬春二季卖出了好价钱。
乐都县兴农农产品购销协会建立的84个农产品销售点不仅覆盖了乐都县最主要的“一村一品”特色村的销售环节,而且几乎覆盖了农资供应、科普推广、经纪人培训、引进推广新品种、特色蔬菜瓜果精品包装、配送等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和各个环节。乐都兴农农产品购销协会下设19个专业协会,吸纳的近2000名会员,基本覆盖了全县特色种植村的种植大户、种植能手、技术人员、经纪人,发挥这些能人带动周边千万农民,建立庞大的产销队伍,在市场和农户之间架起了一座销售农产品的便捷桥梁。
产业化经营形成了“公司+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
针对乐都县农产品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收成不断增加,而农户与市场缺乏有效衔接的问题,乐都县积极营造“公司+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由乐都县兴农农产品购销协会承担修建的商务部2007年度“双百市场工程”——青海东部最大的果品蔬菜恒温冷藏保鲜库,目前已经运营。保鲜库年储藏、加工新鲜蔬菜20000吨,年销售额1000万元,带动农户6万户,辐射民和、互助、平安邻近县的10万户农民发展蔬菜产业,大面积开展订单农业,去年订单面积达12000亩,今年达18000亩,涉及全县广泛种植的樱桃、西甜瓜、绿萝卜、长辣椒、紫皮大蒜、大白菜、马铃薯等,使农民种植的农产品产后直接与龙头企业和市场见面。公司对提升蔬菜附加值、延伸产业链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全国9个省市的56名客商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在山东、河南、陕西、四川、安徽5地相继建立了农产品销售窗口。同时为上门来的外地农产品收购商无偿提供收购场所和仓库。建立瓜果蔬菜配送中心,以公司为平台,以千万农户为基础,以特色基地为依托,以各路商户为窗口,抵御市场风险,提高蔬菜附加值,拉长产业链条,唱响了乐都农业产业化大合唱的强音。
总投资1.6亿元的青海天露乳业万头奶牛养殖基地一期工程3000头奶牛项目已完成,整体项目有望在2010年全部完工。这一基地以乐都、民和和湟水各地丰富的青玉米等饲草、饲料及适宜的饲养环境为依托,养牛占地1000余亩,养殖良种奶牛规模达10000余头,其中核心群为5000余头,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养奶牛5000余头。届时将实现管理标准化、挤奶机械化、加工自动化,为乳产品加工奠定原料基础。同时,公司将为周边农户提供良种奶牛、饲养技术、疫病防治等服务措施,通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
三江源集团有限公司万头猪场建设项目土地租赁工作已经结束,按照土地流转有关程序,50亩土地已经租赁,计划从青海正大集团引进母猪700头,饲养量达到10000头。
“公司+农户+基础”的生产模式不是乐都的独创,但它适应于乐都农业产业化发展。它把千万农户与广阔的大市场紧紧连接起来,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一个有机载体,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农产品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推动了乐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进程。
水电路夯实农业产业化基础
特色+规模”是乐都的种植结构,“公司+农户+基地”是乐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模式,这种结构和模式保持健康、快速,还需夯实农业基础,这辆车跑得稳、跑得快,还需要一条平坦、宽敞的马路。
为此,乐都近年来极力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生活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缩小城乡间的差距,夯实农业产业化基础。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安排,搞好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以政府补助资金为引导,以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为依托,以项目投资为主体,以农民自愿出资出劳为辅助,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截止目前,投资399万元的高庙寺磨庄等8村人饮工程,已完成投资105万元;投资377万元的寿乐仓家峡等14村人饮工程,已完成投资160万元;投资50万元的峰堆下阳哇村、高庙西村机井,共和许家寨提灌站和雨润提灌站维修工程,已完成投资30万元;投资1313万元的峰堆沟小流域治理工程,已完成投资162万元;投资1565万元的大石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已开工建设;投资1378万元李家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正在抓紧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水是农业的命脉。有了科学、完整的农田灌溉网络,为乐都农业发展注入了鲜活的血液。乐都还大力实施交通道路建设工程,重点提升县乡(镇)道路等级,整治道路病害,搞好乡村道路的硬化,解决群众行车难,走路难的问题。目前,投资1.07亿元的南北山大通道建设项目,已完成投资2300万元;涉及8个乡镇43个村310.86公里的村道硬化工程,已完成投资240万元;县汽车站搬迁工作正在有序进行。至目前,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1580.507公里,境内柏油路面513.02公里(其中109国道58公里,鲁大复线41公里,县乡油路13条414.02公里)占总里程的40.3%,村级道路硬化164个行政村734公里、乡道四条44.4公里、砂砾路面及无路面养护里程为288.495公里,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109国道和鲁大复线为主干,以17条县乡道路为网络,以19个乡镇361个村的乡村道路为基础的县乡公路交通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公路建设、养护、运输、管理等各方面协调发展的局面。货运车辆达1800辆,客运车辆达500多辆,开通线路20多条,新建汽车站点12个。
按照建设友好型社会的需要,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采取有效办法,加强推进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农田林网建设、重大病虫害防治、荒漠化治理工作。乐都县干旱山区占县域绝大部分,被湟水河一分为二成南山和北山,是我省重点建设的湟水流域生态圈的重要组织部分。这里从湟水岸边往南北两山呈梯次分布为“川、浅、脑”地区。在保护好脑山地区的天然林、天然次生林的同时,乐都县在脑山地区以针叶林造林和低效林改造为主,脑山、浅山过渡带以针叶林和沙棘种植为主,浅山地区以耐旱作物为主,川水地区以杨树为主,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三北防护林、天然保护、沙棘基地及花椒基地建设、城镇周边荒山绿化、公路绿化、农田林网、四旁植树等一系列工程。在对全县20.5万亩有林地和65.8万亩灌木林实行有效保护的基础上,近几年累计营造公益林1.29万亩,人工摸拟飞播造林6万亩,封山育林12.34万亩;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人工造林10万多亩,封育5.4万亩;有专兼职护林人员3000多人,已形成比较完整的乡(镇)、村、组三级护林网络;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使全县山区25万亩陡坡地得到了有效治理;森林面积净增30多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平方公里,涵养水源能力明显增强。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愿乐都在“特色+规模”的种植和“公司+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中,将这部农业产业化大合唱越唱越响,探索出一条更具乐都农业发展的特色之路。
TAG: 青海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