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隧道总设计师、铁四院副总工程师肖明清讲述长江隧道背后的故事
从1999年1月11日,武汉市市长办公会正式决策,开展长江隧道项目前期工作,到2008年12月底,“万里长江第一隧”试通车,前后10个年头,武汉长江隧道是怎样孕育出来的?曾经引发哪些争议?建设过程中经历过什么波折?
“无前例可循,无现成经验可用,全凭摸索。”长江隧道总设计师、铁四院副总工程师肖明清回忆起10年艰辛路,感慨万千。
本报记者 刘春燕
孙中山第一个描绘过江隧道蓝图
“要问谁最早提出的在武汉建过江隧道,这人非孙中山莫属。”肖明清说,早在1919年,孙中山先生就在《建国方略》中提到武汉应在徐家棚处建隧道。
“在京汉铁路线,于长江边第一转弯处,应穿一隧道过江底,以联结两岸。更于汉水口以桥或隧道,联络武昌、汉口、汉阳三城为一市。至将来此市扩大,则更有数点可以建桥,或穿隧道……”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他的《建国方略》里,首次提出在武汉建过江隧道的愿景。
1979年,武汉市编制《武汉市人防工程规划图》,在建国后首次提出长江隧道设想,认为隧道结构的耐久性、承受超载能力、抗拒自然灾害、抵抗战争破坏的能力,要高于桥梁。
武汉长江隧道曾借智南京
事实上,专家们最早进行江上勘测、研究修建隧道可能性的地点不是武汉,而是南京。
据铁四院参加了当时勘测研究的高工回忆,1993年,国家准备建设京沪高速铁路,由于跨江地区距南京长江大桥仅1.7公里,若再修桥会对长江航运带来影响,因此,铁四院当时提出“以隧道方式过江”的设想,并且实地钻孔勘测。
然而,后来京沪高铁改变了设计方案,另外选地址建桥过江,武汉过江隧道就成了“长江第一隧”。
“武汉不仅‘运气好’,而且可以把南京的经验全盘搬过来,为我所用。”专家们说,南京与武汉长江水下地质环境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将南京的方案经过改进,大大加快了武汉过江隧道的上马速度。
桥隧之争 隧道优势越辩越明
1988年夏,武汉市决定,要在武汉长江大桥与当时拟建的长江二桥之间,修建一条过江通道,但究竟是建大桥还是开挖隧道?仍待商议。
桥隧之争,一时激起多方参与讨论。
赞成建桥的人认为,我国架桥经验成熟,架桥比建隧道花钱少;反对者则认为:如果在长江大桥和二桥之间再架一座桥,必须采用大跨度桥梁,否则会影响水运;但大跨度桥梁造价高,桥两端需大面积拆迁,成本更大。建隧道的好处显而易见:占地少,在雨、雪、冰冻等恶劣天气里,都可全天候通行;而且隧道技术也日趋成熟,1971年6月,我国第一条过江隧道——黄浦江隧道就通车了。
铁四院专家列出两条理由“挺隧”:一方面是考虑建地铁的需要,另外隧址在老城区,建桥的拆迁成本非常高,包括武汉港一带都要拆掉,建隧则不需要那么高的成本。
过江通道在哪里建?长江隧道总设计师、铁四院副总工程师肖明清当时画了一张草图,构想了3个方案:粤汉码头—徐家棚、青岛路—三层楼、江汉路—三层楼。经初步勘探,大家一致认为,长江隧道选址三层楼—青岛路比较好,它是长江大桥和二桥的中间点,可快速连通武昌、汉口老城区,又能大大减少老城区的拆迁量。
采用盾构方案 地铁不走长江隧道
1999年1月11日,市长办公会正式决策,开展武汉长江隧道项目前期工作。
肖明清介绍,最初的设计方案是,隧道有两层,上面走汽车,下面走地铁,或者一侧走汽车,一侧走地铁。这种设计非常新颖,在国内还是首创。
通常,水底隧道通行的建设方式有两种:一是沉管法,就是把已预制好的管段,沉放到江中事先开挖好的沟槽中,再一段一段拼装。二是盾构法,就是采用盾构机,在江底挖出一条通道。
然而经过详细勘测后,大家发现一个大难题:如果隧道内公路、地铁共建,就不能采用盾构法施工,因为世界上采用盾构法的隧道最大直径只能达到15米,而公铁两用的话需要16米,技术上无法满足。由此,就必须采用沉管法,但这种方法施工难度大,且要破坏长江大堤,风险很大。相对来说,盾构法技术成熟,对防汛没影响,拆迁量较小,工程风险小,工期短,也不影响长江航运。
另外,合建地铁线得“绕”。按照武汉规划部门的研究,从两岸接线道路看,公路隧道最好位置是青岛路,地铁最好的路线是江汉路。两项合建,地铁线得“绕”,而且在江边设地铁站也有难度。
综合考虑后,铁四院认为,武汉长江隧道是我国在长江上兴建的第一条过江隧道,没有现成的经验,建设不宜冒太大风险,首先要确保安全。他们建议,采用盾构方案,地铁不走长江隧道了。
2004年初,市政府最后拍板:采纳上述建议。
◆前世今生
建隧首笔经费6万元
1995年,武汉市科委组织“武汉地铁重大技术经济问题研究”,最后敲定由铁四院主持,与该市经济研究所、交通规划研究所一起,将武汉长江隧道作为单独课题研究。
铁四院教授级高工吴维成为武汉长江隧道设计项目前期研究总体负责人,设计组当时有20多人。武汉市拨的6万元启动资金,就是长江隧道第一笔费用。相比于20多亿元的总投资,这笔钱确实显得有些微不足道。
但就是借助这6万元启动资金,吴维带领设计组经初步勘探,得出长江隧道选址三层楼—青岛路比较好的结论,它是长江大桥和二桥的中间点,可快速连通武昌、汉口老城区,又能大大减少老城区的拆迁量。
两次意外有惊无险
“在修建过江隧道的过程中,曾出现过多次险情,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有两次。” 长江隧道总设计师肖明清说。
2007年4月,盾构机在江岸掘进400米就不动了。肖明清和设计师们反复查找各种原因,甚至选派了经过专门训练的潜水员下水“侦察”。机器没问题,前方也没有障碍物,经过审查考虑,估计是盾构机磨合问题。再小心开动,机器终于恢复了转动。
2007年10月,盾构机进入江底10米下掘进,意外遭遇河床部分塌陷,顶部出现一个4米多深的坑。好在盾构机施工面全部密封,对人员安全没有影响。经细致清理,塌陷泥沙被抽取排出,施工恢复正常。
国内技术最复杂的盾构隧道
据介绍,从地质讲,上海隧道从浦东走到浦西,盾构机外壳的制造厂家标记还清晰如初,换到武汉长江段走一遭,粉细砂会把字迹“抹干净”,对刀盘考验尤其大。武汉的水压力是57米,开工当年排国内第一,目前排第三,仅次于广深港和南京韦七路长江隧道。相比而言,上海江底地质构造要优于武汉,武汉的江底多为粉细砂地层,而上海的则为黏土土质,实验数据显示:前者透水系数是后者的1000到10000倍。
南京长江隧道采纳“武汉经验”
武汉地处长江中游,江面到隧道底部有60米,水越深水压越大,隧道越容易变形。另外,江底地质软硬不均,部分是粉细砂,透水系数极高,一旦透水,后果不堪设想。防渗水、防变形是大难题,但都被成功攻克了。这样一来,在长江上再修其他隧道,难题基本可迎刃而解。
在设计武汉长江隧道的过程中,铁四院完成了9项科研项目,并申请国家专利。
现在,武汉长江隧道项目总设计师肖明清、副总设计师焦齐柱都已身兼数职:担任了南京长江隧道、广州-深圳-香港狮子洋铁路隧道、浏阳河铁路隧道、浙江舟山沈家门港海底隧道等国内大型水下隧道的设计师。目前,武汉的技术也已用在南京长江隧道上。
本报记者 韩立山
武汉长江隧道内部效果图
◎隧道设双向4个车道,安装有测速装置,全程限制行车速度为50公里/小时。
◎隧道24小时严禁行人、货车、摩托车以及非机动车辆进入隧道。
◎隧道进口处设有超高检测装置,进入隧道的车辆,车高不能超过 4.5米。
武汉长江隧道大事记
1999年1月11日 武汉市市长办公会正式决策,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在市计委设市地铁前期工作办公室。
2001年4月 国家计委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对武汉长江隧道进行评审。
2002年3月 国家计委报请国务院审批。次日,国务院正式批准立项。
2004年11月 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国家批准。当月28日,武汉过江隧道动工。
2006年9月 “长江一号”盾构机从江南向江北掘进。2008年1月,“长江一号”盾构机掘到汉口长江大堤,向汉口城区掘进。
2008年4月 “长江二号”盾构机从武昌到达汉口,武汉长江隧道双线贯通。
TAG: 长江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