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国务院常务会议昨天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明确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目标。
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表示,加快推进以上海为中心、以苏浙港口为两翼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重点是优化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实现多种运输方式一体化发展;整合长三角港口资源,完善航运服务布局;探索建立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积极稳妥发展航运金融服务和多种融资方式,促进和规范邮轮产业发展。
上海港国际地位提升
来自市建交委的一份材料显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现在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成为代表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力量,也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港口能力大幅提升。上海港基本完成由河口港向海港的转变。2008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5.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800万标准箱,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货运港和第二大集装箱港。上海港在东北亚国际航运市场中的地位正在上升,航线遍及全球主要港口,是我国大陆集装箱航线最多、航班最密、覆盖最广的港口。上海港为长江流域地区的服务功能日益增强,上海至长江沿岸各主要港口都开通了集装箱航线,2008年上海港长江水水中转集装箱量近600万标准箱。同时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装箱运输体系已经初步构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加快建设奠定了基础。
航运要素体系框架初步形成。上海拥有跻身世界同行十强的中海集团、中远集运等大型航运公司总部,全球前20家班轮公司都有分公司或办事机构入驻上海,经营国际海上运输及其辅助业的外商驻沪代表机构达到250多家,世界上最大的8个船级社都在上海开设了代表处,交通运输部与上海市共同组建的上海航运交易所,在规范航运市场行为、调节航运市场价格、沟通航运市场信息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显现。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设立了上海海事调解中心,参与国际海事规则的执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航运要素正在逐步集聚,构成了航运服务体系的初步框架。
口岸服务功能明显加强。上海开展了以“电子口岸”建设和“统一平台、区域联动、选择申报、多点放行”试点改革为标志的政府和海关服务,率先启动提高口岸通关效率的“大通关”工程,探索实施“无纸通关”、“提前报检、提前通关、实货放行”等通关模式。上海口岸已实行“5十2”工作制;在航交所内设立“上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集海关、检验检疫、海事、边检、报关企业、货代船代企业于一体,实施一门式服务,改善了通关环境,提高了通关效率;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海关特殊区域洋山保税港区,推进和深化了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的区港联动。
着眼于实现国家战略
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对提升我国整体竞争力、做好“三个服务”、加速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四个中心”具有重要意义。
有利于提升我国整体竞争力。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集装箱运输船舶大型化、经营联盟化、干线网络化加速发展,世界航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是一个市场巨大、腹地辽阔的国家,上海是我国的经济中心城市和最大的港口城市,港、航等产业对城市GDP的贡献率已达8%。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大力提升上海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功能,能够进一步推动上海参与国际航运竞争,提升我国在国际航运和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对于保障我国对外运输、对外贸易和国家的经济安全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利于更好地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地处长三角地区,长江流域的广阔地区,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经济腹地。加快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有利于促进长三角地区金融、贸易、信息、人才等资源优势集聚,服务长三角地区联动发展、融合发展;有利于充分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加强与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各省区市的优势互补、互利合作,增强上海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更好地为长三角、长江流域、全国服务。
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快发展服务业、调整产业结构,是突破资源环境瓶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服务业的发展,明确要求上海等大城市要把服务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近年来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政策措施,为上海服务业加快发展创造了条件。市委、市政府围绕加快实现“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立足国家战略,举全市之力,全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切实解决服务业“短腿”。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大力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代服务业在航运上的发展条件相对较成熟,国际化程度较强,把航运业作为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突出的重点,全力推进并取得突破,可以带动其他服务业加快发展。
有利于实现“四个中心”的国家战略。根据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四个中心”建设中,国际航运中心是国际经济、贸易、金融中心的重要支撑和基础条件。从发展模式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属于腹地—中转复合型;从功能性质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目标是综合资源配置型,既有有形商品的集散,还要参与生产要素的国际化集散。因此,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可以为加快推进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建设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加速发展,也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从而加快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步伐。
加快发展完善两大体系
在与当今世界各个国际航运中心综合发展水平的比较中,如何从上海实际出发,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上海特点的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之路?市建设交通委表示,当前上海加快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重点要完善集疏运体系和形成现代航运服务体系。
首先,要进一步优化完善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上海港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有强大的经济腹地的支持,但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上还有失均衡,公路运输比例相对过高,这虽然与上海港的箱源腹地主要在长三角地区有一定关系,但更与铁路、水路的发展不平衡有关,这些因素影响了航运的时效性和经济性。同时,水水中转比例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其次,要加快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体系。与上海居世界吞吐量第一、集装箱量第二的规模相比,航运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例如,在船舶融资、海事保险等航运高端服务业方面,2006年全球船舶贷款市场中上海所占比例不到1‰;在全球航运交易、信息、定价和法律服务方面,如航运指数期货、运费远期/期货合约和运费期权等航运价格衍生品在上海还是空白,而2007年国际市场航运价格衍生产品规模已经达到1500亿美元。与港口、码头和基础设施建设居于世界领先水平相比,航运服务业相关政策办法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相关的税收制度无论从税种结构还是征收办法等,与航运业的国际惯例相差较多,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内相关航运及航运服务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同时也对境外相关企业在上海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本报记者何连弟
TAG: 东方网-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