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湖而居,靠湖为生,五十多年来,罗绍甲一家见证了长寿湖那一汪湖水的变迁,无论是清澈和浑浊,长寿湖都格外牵动人们的心。
长寿湖因狮子滩电站而兴,2003年,因狮子滩电站而命名的狮子滩镇被更名为长寿湖镇。政府想做大长寿湖旅游的梦想可见一斑——借助便利的交通网络和完善的配套设施,打造“养生天堂”。靠湖而居的渔民也开始转型,经历了湖水清澈到浑浊带来的阵痛,他们明白政府打造“养生天堂”,他们将是最大受益者,罗绍甲一家和湖水清浊的变化,正是失落天堂回归的例证。
从“川东明珠”,到一潭臭水,再到“养生天堂”,长寿湖走过的轮回,也从侧面印证了长寿这座古城所走过的60年不寻常的道路。
川东明珠 因电站而生
站在两端花木扶疏、翠柏成行的大坝上,70岁的罗绍甲分别给远在广东和浙江打工的儿女打了个电话。老人盼望儿女可以早一点回到长寿湖,回到自己身边,一起享受这优美的湖滨风光。
罗绍甲一家三代,见证了长寿湖的发展。1954年,罗绍甲举家来到狮子滩镇,恰逢这里修建大坝。在他的记忆中,当年修建电站的地方是一片田地。
“狮子滩上好多人哟!”思绪回到55年前10万人大战修建狮子滩电站的场景。因为修建电站需要很多人力,当地从东北的小丰满电站调了不少的工人来长寿,那个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迄今让罗绍甲记忆犹新。
长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招商引资科科长高小平介绍,随着共和国“一五”期间社会主义建设热潮的涌起,狮子滩水力发电工程局成立。1954年8月1日,狮子滩水电工程开挖了第一锄泥土,正式奠基开工。
电站的修建,让罗绍甲的生活发生了改变。时值解放不久,生活物资短缺,罗家生活比较清贫,住的就是几间低矮阴湿的泥巴房。为了赚租金,罗绍甲家人全部挤到一个房间里住,剩下的四间房租给了四家修电站的人,每月可赚8元的租金,这让罗绍甲一家的生活得以大大改善。
至1956年10月1日,狮子滩水电站一号机组建成发电。狮子滩的蓄水,使龙溪河上游出现了一片水域。长寿县的老百姓把这片西南地区最大的人造淡水湖亲昵地称作长寿湖。“像是做梦,一觉醒来,出现了一片湖。”罗绍甲说。
罗绍甲24岁那年,年轻力壮的他成了环湖三千多户渔民中的一员。清澈的湖水,湛蓝的天,是老人最美的记忆。
1958年,重庆市组织的下放人员到长寿湖成立农场养鱼,说是养鱼,其实就是鱼苗撒下去让它们自生自长。
“站在长寿湖边,鱼儿多得很,有的时候鱼儿甚至跃出水面。”靠湖吃湖,罗绍甲开始学习织网和打鱼。
也许是长寿湖的水好,鱼儿也长得特别快,“夜夜回来鱼满舱”。罗绍甲说,那时在长寿湖养鱼,根本不需要投多少饲料钱,每年就能捕获很多鱼,种类也五花八门。长寿区农业局局长张国轩说,长寿湖渔业鼎盛时期,年产鲜鱼数百万吨。鱼类品种达60余个,原四川省列为保护的30个鱼种,这里便占了25个。长寿湖渔业开发成功,不仅使这里成为当时重庆的主要水产基地,也因山清水秀,使长寿县赢得“巴蜀鱼米之乡”和“川东明珠”美誉。
罗绍甲一家也像鱼儿一样靠湖水滋养,生活过得滋润起来。从过去的泥巴房子,搬进了自己盖的小楼里,200多平方米的房子,楼梯就花了2万多元。
网箱养鱼 长寿湖变死湖
罗绍甲的一对儿女决定离家外出时,正是长寿湖污染严重的2002年。
在这之前,儿女接过父亲的网和渔船,当起了渔民。“要致富多养鱼”,怀揣致富梦,长寿湖二代走出国门取经。
上世纪80年代初,渔民为提高渔业产量赴日本学习养鱼技术。在日本,一种叫网箱养鱼和围栏养鱼的技术,把大家看得目瞪口呆:过去一亩水域只产10多公斤的鱼,换作日本人的养法,可以养出几千公斤的鱼。
网箱技术很快在长寿湖得以普及。罗绍甲回忆,长寿湖被分割成无数的小块,湖上看到的是一个个露出水面的浮标。网箱里,成千上万尾鱼儿被关在箱子里像猪一样圈养。对打鱼技术烂熟于心的儿女也花钱向其他网箱鱼老板学习养鱼技术,并投资10来万元搞起了网箱。养网箱鱼挣的钱是过去渔网打鱼所不能比的,一箱鱼出炉,就能卖百多块钱,一年下来要赚五六万。
急功近利换回的是对环境的严重破坏。“因为网箱和围栏都需要向湖里投放大量的鸡粪作饲料,每年投放到长寿湖的饲料多达一万吨。鸡粪让整个长寿湖彻底成为死湖。”罗绍甲回忆那时的长寿湖,“臭得很,平时在家里窗户都不敢开。出去散个步,散发恶臭的湖水让人恶心。”
长寿湖的第一批养鱼人,现任长寿湖渔场董事长的唐志伦给记者出示了一组数字:1989年到2004年,每年渔民投进长寿湖的化肥有8000~10000吨、倒进湖中的牲畜粪便高达数千吨,长寿湖水也变成了黑乎乎的臭水。
长寿湖死了,养出来的鱼没人要了,罗绍甲一家也失业了。为了谋生,大女儿和女婿到东莞打工,二儿子一家人到浙江找工作。
孩子们走前对罗绍甲说:“爸爸,等长寿湖的水啥时候变绿变清了,我们再回来。”
生态养鱼 长寿湖获新生
曾经的“川东明珠”蒙上灰尘,曾经的鱼米之乡名不副实了。深受污染之害的长寿人决定给长寿湖洗脸。
2003年,当地政府开始引导养殖户拆除网栏。2004年,长寿投资3000多万元,一方面从渔民手中回购已经被承包出去的长寿湖,一方面取消网箱养鱼和围栏养鱼,还建立了污水排放管网,避免了周边污水直流湖内。同时还组织湖区居民使用沼气,将生活垃圾变废为宝。
当时政府整治长寿还是需要勇气的,高小平说,毕竟长寿湖养鱼能给当地带来每年上千万元的财政收入。
在彻底清除了网箱和围栏后,长寿湖开始放水,浑浊的水顺着下游流走了,再次关闸蓄水时,清凌凌的水重回长寿湖。
长寿湖边的人们像以往一样养鱼,没有富营养化的水质,鱼儿能自由生长,虽然生长周期长了,但肉质比网箱养的鱼细嫩得多。
罗绍甲说,网栏拆除时他和很多渔民还一度不解。但在几位养鱼大户的带领下,一部分渔民开始了生态鱼养殖。产量降了,投入少了,价格涨了,收入反而增加了。更重要的是,生态改善带动多极发展。高小平说:“如今湖区不仅渔业资源丰富,环境的改善,还带动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不少渔民转型搞起了农家乐,目前,景区有四十多家农家乐,生活污水全部通过专门的水处理设备进行处理,再排放。
罗绍甲望着清澈的湖水说,记忆中的长寿湖回来了。
养生天堂之梦 打造水上度假区
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青山绿水环绕的美丽风景,203个岛屿星罗棋布,这是长寿湖有别于其他风景区的重要特点。而这也将成为长寿湖旅游的卖点——长寿之乡,养生天堂。
要说打造养生天堂,长寿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长寿”这个地名就是一个招牌。传说称,明代洪武年间,当朝宰相路过乐温县,偶遇150岁老翁做寿,眼见七世同堂,其乐融融。查访发现,这里是个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景色宜人,民风淳朴的地方,百岁老人比比皆是。便回朝奏明天子,改乐温县为长寿县。长寿这块金字招牌无疑为打造养生天堂锦上添花。
硬件打造上,长寿区也不吝投入。去年底投资6亿元,在渝宜高速公路78公里处开了个口子,修连接长寿湖景区大门夹钳峡的旅游高速公路。
长寿湖的旅游推广也重新注入“水上度假区、养生天堂”理念。高小平说,长寿湖将打造“一心三组团”的旅游模式。“一心”即以主体水域形成的水上娱乐动感景区。“三组团”即以自然生态保护为主的林地生态景区;发展体育运动和商务酒店的田园风光景区;发展休闲旅游、度假物业等的西岸人文景观区。
岛屿星罗棋布,湖水波光潋滟,岛上可摘橙子,湖面泛舟游泳,历史遗迹也成为游览的看点——三国遗址赵云寨、550年前的古庙东林寺、1.4亿年前的“长寿峨眉龙”恐龙化石发掘地帽子山等10多处遗址,都会让人流连忘返。
据了解,当地还计划在湖边建两个五星级酒店和一个六星级酒店,酒店建成以后,将形同阿联酋的迪拜。
长寿湖的轮回,不过是长寿区发展的一个缩影。据长寿区政府透露,未来发展仍将依托“一湖两园”,一湖就是长寿湖,两园指重庆化工园区和晏家工业园。长寿区就是凭借得天独厚的条件,去年GDP达到143.82亿元,在全市40个区县中排第14位。
该区有关人士表示,利用好长寿这张名片,打响健康长寿、养生天堂的知名度,用养生天堂提升长寿的宜居和旅游知名度。
“喂,女儿啊,现在长寿湖的水清亮了,长寿湖在搞旅游了,而且要规划成养生天堂!”这段时间,罗绍甲一有空就给远在广东和浙江的儿女打去电话,要他们回来发展。儿女们相邀,今年下半年就回长寿湖,凑钱搞一个上规模的农家乐,凭借依山傍水的优势,借养生天堂这块招牌,把自己的家业也做大起来。
记者 王渝凤 冉文 摄影报道
网络编辑:李平
TAG: 华龙网-重庆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