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山生态城:出行靠骑车 烧饭要用气
武汉生态新城总体规划编制完成,拆迁前先给农民盖还建房,考虑入股分红安置
未来城内主要交通工具为电动车和自行车,修建下沉车行道,燃气以管道气为主
我省“两型社会”首次提出的“生态城市”——武汉花山生态新城呼之欲出。目前,该项目总体规划编制已完成,省联合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省联发投”)将于下周报省建设厅批准。
花山生态新城总用地约为66平方公里,将依托该地区的港口条件、产业优势及生态资源,打造武汉新港江南核心港区,成为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先导区,将成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的典范区、引爆点。
此项投资规模达两三百亿元的项目将探索全新机制,力争用8至10年的时间,打造港城一体、具有“两型社会”示范意义的国内一流生态新城,也将是我国内陆首个以“临江滨湖、游憩休闲”为特色、适宜创业和居住的绿色智能化环保型的生态城。
关键词·新交通
利用自然高差,修下沉式车道
花山所在区域山水环抱,湖岸、山体线形曲折,富于变化。道路结合地势布局,强调依山就湖,与自然有机融合,与山水环境相呼应,做到移步换景。在建设量较大的区域接近湖面和山体布置道路,在自然生态区规划离湖面山体较远的环型道路,并通过枝状尽端式道路深入到生态区内。
注重道路规划与整个城市风貌的结合,各组团之间空地是花山控制的生态绿廊,规划中将组团之间的连接道路下沉低于地面,使地面上看不到车辆,形成完整而通透的绿地景观。
同时,花山大道与花港大道之间的有条件区域利用自然高差,将车行道下沉,形成小范围的无车区,塑造良好的城市氛围。
在花山新城内使用清洁能源汽车、船舶,新城内部开行电瓶车、天然气公交,并适当限制大型货车及对环境污染大的车辆通过,旅游景观线路禁止货运车辆通行。
关键词·新理念
布局147公里自行车道路网络
花山新城规划在花山布局147公里的自行车道路网络,其中与城市道路相结合的自行车道路网长90公里,独立的自行车道长57公里。规划建自行车大型停车租借场19处,每处600至1000平方米,同时结合路边停车等方式布置若干小型自行车停车租借点,每处200平方米左右。
构建自行车与公共交通、轨道交通、城际铁路、公路枢纽之间的联运系统,使自行车成为“门到门”运输中的重要一环。另外,中心区规划设置步行区、无车区。
关键词·新特色
城市燃气以管道气为主
据介绍,生态新城对雨水的收集、汇流至排放全过程进行生态截留和处理,尽可能减小雨水污染对湖泊的影响。
为了提高污水的使用效率,生态新城还将推行将中水用于冲厕。区内农业禁止使用化肥,避免营养物质随雨水汇入湖泊。
根据生态要求,花山新城今后禁用煤、油等燃料,以清洁能源天然气为主,倡导使用天然气汽车,燃气气化率应达98%以上,城市燃气应以管道气为主。生态城内交通工具主要采用电动车辆和自行车。
应用建筑节能技术和智能楼宇控制技术来降低建筑能耗,生态城内建筑全部按照绿色智能建筑标准建设。推广绿色照明,创造安全、舒适、生态的夜间环境。
专家介绍,所谓“绿色照明”是指通过提高照明电器和系统的效率,减少发电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关键词·新模式
先为农民盖还建房后拆迁
拆迁方面,探索将农民转化为城镇居民新机制。此项工程首先会将还建房建好,就地安置。还建房是楼房,但建筑上与一般城市小区会有不同,充分考虑农民生活的特点。搬迁的原则是:充分考虑交通、就业、生活的便利性。
生态新城将为失地农民提供一定数量的旅游服务岗位,还提供一部分土地给农民发展生态农业。对于无专业技能大龄农民,采取发展特色精品农业项目的就业方式,定期开展培训。对有一定技能的农民,采取劳务输出等方式,扩大农民就业渠道。
“对拆迁农民,会将一部分拆迁款以入股公司方式投资,保证农民有长期性收入来源”,省联发投一名相关负责人说。
另外,记者了解到,生态新城内将探索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城市化的花山模式,在不同迁建方式的基础上结合相应社区特点开展农家体验,如农业观光、果品采摘、农家饮食、村镇街市、农家旅馆等休闲和旅游活动。
关键词·新站点
城铁专设“花山站”
据有关人士昨日透露的最新消息称:因为生态新城,武黄城际铁路将最初9个站点增至10个,新增的站点为“花山站”。此前,城际铁路距花山镇最近的站点为“葛店(南)站”,“基本在鄂州区域内,距花山镇较远”。
而且“花山站”被列入一期建设,优先施工建设。花山镇的拆迁居民安置也会在城际铁路沿线展开。
关键词·新机制
打造封闭式发展区
生态城将打造一个封闭发展区,行政上相对独立,由管委会、花山新城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管理。管委会、花山新城投资公司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公司由洪山区和省联发投共同出资组建,省联发投控股,花山镇现有行政工作人员相应成为其工作人员。
关键词·新项目
五大工程托起新城
码头临港产业区建设工程。利用北湖到白浒山一带建集装箱码头和专用泊位,实现年总货运通过能力3000万吨、300万标箱。
生态修复及旅游开发工程。建连接严东湖——严西湖的花山水渠、湿地公园,建大型主题公园等。
农民安置工程。在西塞山和老武黄公路沿线建设农民还建新村,多渠道安置农民就业。
城市功能提升建设工程。建设五星级国际会议中心及配套设施工程,打造中部商务会议之都和城市重要政务接待中心。
建设适宜居住和创业的滨湖高尚配套生活区工程。
关键词·新定位
东湖明珠,欢乐之岛
花山生态新城游憩主题形象为:“东湖明珠,欢乐之岛,生态新城”,形成“一核一环”空间结构。
其中,“一核”指以西北面连绵的自然山脉及山南广阔绿地和农业用地为核心,构建花山新城最大的以运动康体和农家体验为特色的户外游憩区;
“一环”指以贯通连接严西湖、严东湖、北湖、竹子湖和青潭湖的环状湖泊水系及滨水绿地构成生态科教和水上运动休闲环。
实地探访
花山镇印象:山清水秀 经济滞后
花山镇,地处武汉市东部的洪山区,位于“一江三湖”(长江、北湖、严西湖、严东湖)交汇处,与东湖高新区相邻,西邻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北靠武汉化工新城。花山镇镇域面积57.6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约3.1万人。
3月18日,记者驱车前往花山镇探访。该镇政府坐落在镇中央,周围散落着破旧不堪的建筑。一楼一间办公室内,几名镇干部正忙着向前去采访的记者介绍情况。
交谈片刻后,镇政府工作人员韩莉带记者前往红焰村渡口,那里数名电视台记者正拍摄该镇生态风光。自从要建花山生态新城的消息传出来后,频繁有媒体记者造访花山镇。
一条水泥路面蜿蜒伸向渡口,两边郁郁葱葱的灌木几欲将小道遮蔽。沿途村庄内随处可看到破旧的房屋,间或有人在拆除低矮的棚子。“最近镇里在拆违,力度很大”,韩莉说。
据了解,该镇经济状况虽然一般,但绿化与生态保护方面工作做得非常到位,“是武汉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最高的区域之一”。
片刻间,记者抵达渡口上了一艘渡船。在马达的轰鸣声中,不时有水鸟拍打着翅膀在水中嬉戏,引得人们一阵惊呼。环视湖面四周,或是绿树成荫或是葱翠青山。“经济落后有经济落后的好处,对自然生态的破坏较少”,当地一名干部如此说。
中午,记者一行又前往严东湖,在湖边一家农家餐厅,老板摆了满满一桌菜,但并不奢侈。盘中菜肴皆为当地土生土长,有野韭菜等青菜、湖内捞起外形像泥鳅名叫“憨巴”的鱼……
当地群众介绍,以前不少企业曾前去考察,准备投资兴业,当地老百姓在数次欢欣鼓舞后又数次失望。这一次,花山镇搭上了武汉城市圈发展的快车,当地群众对此感到非常高兴。周围一些原本“瞧不起”花山镇的人们,据说已有少数听到“风声”的群众,开始半真半假地打听能否“移民”到花山镇了。
专家释疑
高绿化率仅是生态城基本要求
昨日,武汉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副院长让余敏详解了何为生态城市。让余敏表示:生态城内包含了绿化植树等特点,但不仅限于此。高绿化覆盖率只是生态城的一个基本要求而已。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的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以生态学的观点,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一个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城市应该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
让余敏说,生态城内的生态敏感区应保护良好,生物多样性趋于丰富,环境质量逐步提高。对湖泊水质、空气质量、绿化覆盖率等都有较高要求。他认为,武汉打造花山生态新城将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做出示范。
高端访谈
“想做更大胆的创新”
——专访省联发投总经理李红云
今年“两会”期间,本报记者就花山生态新城有关问题与省联合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红云进行了对话。
长江商报:生态新城的策划思路是怎样的?
李红云:我们在考虑是否可以建立一种特区制度,生态新城内封闭运行。由企业出面,与政府联合起来,在老百姓安置、民生问题的解决、整个项目建设上探索一种新机制。
长江商报:推行这一模式是否有困难?
李红云:会遇到很多传统行政模式的阻力。
长江商报:目前这项工作推进情况如何?
李红云:我们想将花山的开发、生态保护结合起来,利用强大的资金优势,探索如何与行政结合起来。苏州新加坡模式在当时是一种非常先进的机制,我们现在想做一种更大胆、更前卫的创新。
长江商报:在哪些地方有创新?
李红云:例如,以前强调政企要分家。但在生态新城这种封闭区域里,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如何将企业与政府职能有机结合?这就是创新。
另外,探索关于新农村建设新模式、农民如何安置模式。以前拆迁是付给老百姓一笔钱,直接买断、帮他们买养老保险。我们在探索能否建立一种新模式,土地流转的钱能否不让老百姓吃光、用光,将其中一部分留下来帮助投资。
规划生态新城,我们请了世界顶尖专家。新城在城区内保留一部分基本农田,搞高效农业组织农民进行公司化生产。不搞一家一户种几分田的模式,而是搞公司化运作的现代化农业。
本组稿件采写 本报记者 刘渐飞
TAG: 长江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