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2008年7月,举全国之力的抗震救灾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不久,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对口支援灾区恢复重建的决策,并把对口支援4084平方公里的汶川县恢复重建的艰巨任务交给广东,要求三年的援建工作力争两年基本完成。
作为震中区的汶川县,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简称“阿坝州”)的工业基地,也是七成财税收入的来源地。这个只有10.5万多人的山区县有近16000人遇难、7300人失踪、20多万间房屋倒塌,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元。汶川7乡6镇中综合经济实力最雄厚、人口占全县的三分之一的威州镇(县城所在地,大禹故里,简称“威州”),工业几乎全部被毁,市政、农村、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几乎全部瘫痪,县城80%以上的房屋危破。
灾后恢复重建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视察汶川时明确指出:四川的灾后重建工作主要看汶川,汶川的灾后重建工作主要看威州。如何重建汶川县城(含12个行政村、3个社区,村寨大多散布在高山深谷中)?谁来啃“重建威州”这块硬骨头?世人拭目以待。
广州把灾区的危难视作自己的危难,把国家的责任视作自己的责任,以与建设“首善之区”要求相适应的姿态和行动,站到了支援灾区的前列,主动承担起对口支援威州恢复重建的重任。
中共广州市纪委供稿
一
戊子中秋刚过,广州吹响了援建灾区的集结号。援建人员攻坚克难,优质高效地推进重建工作,探索出既能体现广州水平、威州特色,又科学有序的合作共建模式。
2008年8月14日,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朱小丹为团长,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广宁为副团长的市对口支援威州恢复重建工作考察团专程赴威州考察灾情。市领导明确了援建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具体要求,提出“遵循规律、以人为本、趋利避害、高效优质、加快发展”的援建思路。朱小丹强调,要充分认识做好对口援建工作的重大意义,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把对口援建工作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和义不容辞的责任,争当对口援建工作排头兵,努力把汶川县城建设成为灾区恢复重建的样板。张广宁强调,要举全市之力支援威州恢复重建,要准确把握和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有关对口支援的原则要求,科学有序地推进各项工作。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苏泽群,于次日在威州主持召开的专题研究部署恢复重建具体工作的会议上明确指出,援建工作要兼顾质量和效率,讲求效率优先,优先搞好民生的、急需解决的工程项目。随即成立了由张广宁为组长、苏泽群为常务副组长、陈国为副组长,共有28名成员参加的市援建工作领导小组。
市各级组织和领导非常关心和支持威州恢复重建工作,市委常委、市公安局局长吴沙,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伟光,副市长陈国,市政协副主席潘胜燊、孙峰等市领导,以及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市国土房管局等职能部门的负责人,都曾亲抵威州检查、协调和指导相关工作,对恢复重建威州给予热情有力的帮助。
2008年9月中上旬,广州吹响了援建灾区的集结号。来自市17个职能局的35名援建人员组成市前线工作组(市派驻威州的办事机构,负责统筹、协调、检查和督办恢复重建工作的具体事项)下设的农村恢复重建专责小组(简称“农村组”)、公共服务设施恢复重建专责小组(简称“公共组”)、城镇住房恢复重建专责小组(简称“城镇组”)、规划设计专责小组(简称“规划组”)、市政基础设施恢复重建专责小组(简称“市政组”)、经济恢复专责小组(简称“经济组”)等6个专责小组,以及荔湾区由19名专业人员组成的援建前线工作组(简称“荔湾区工作组”)共54人相继开赴威州,(除5人前线工作组外,市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10多名专业人员、市援川公安特遣队、市援川医疗队数十人也于8月进驻威州),全面拉开对口支援威州重建的大幕。经过反复研究,最终确定采用能体现广州水平和威州特色,援建方、受援方密切合作的“合作共建”的科学援建模式。
(一)科学创新规划编制方法:把规划编制作为统一科学重建的思想、目标和步骤的“龙头”,编制出四川受援灾区中首份通过省建设厅技术审查的县城重建总体规划。
援建规划主要由规划组常务副组长、市规划局设计处副处长廖文翰主持。11月9日,在成都召开的专家咨询会上,集中体现功能、产业、生态、文化重建“四大重建”精神的汶川县城重建规划得到各方充分肯定。来自中国工程院、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单位的10多位院士、专家指出,广州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自觉地将先进理念和先进技术带到威州,充分考虑民族文化特色和地震灾后特点,注重防震减灾、历史文化、地震遗址保护和近期建设规划,又率先召开规划咨询会,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学援建的具体举措,对全国的对口支援规划编制工作都具有示范作用。
(二)科学推进安居工程等城乡建设项目:重建的汶川县城一般建筑按照8度抗震标准设防,重要建筑及生命线工程按照9度抗震标准设防,住宅、学校、医院等严禁在地震断裂带两侧红线内选址,所有援建项目开工前实施环境和地灾评估。
城乡居民住房建设是恢复重建的重中之重,首先要让灾区群众能够住上放心房。羌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前线工作组科学推进安居项目,规划设计羌族聚居地时注入羌族文化特性元素,新增羌文化博物馆,将那些容易失散、失不再来的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记忆的民俗文物收藏并展示出来。
科学技术对科学援建的重要推动作用毋庸置疑。前线工作组抓住建筑防震和生态保护两个重点,大量采用先进技术和做法。为了把建筑防震工作落到实处,专门聘请著名抗震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大学教授周福霖担任恢复重建技术总顾问。
经济欠发达山区的威州希望通过援建转变观念,提高管理能力。前线工作组一是积极协助他们开展培训、咨询活动,邀请当地领导干部和技术骨干赴广州参观考察。二是积极协助他们打造先进的城市管理服务平台,引进全球500强企业思科公司建设威州教育、医疗远程服务平台等,为威州今后的建设管理提供有力的推动和保障。
(三)科学把握威州扬长避短的产业核心竞争力所在:让姜维古城、布瓦村羌碉群、红军长征精神等特色历史文化资源重放异彩,为威州解决产业、民生问题摸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威州地处巴蜀腹地,这里是传说中的大禹的故里,是羌、藏民族聚居地,红军长征曾由此北上,民族、历史文化积淀较深,且劳动力和特色农业资源较丰富。前线工作组积极保护当地文化资源,大力支持姜维古城、布瓦村羌族土碉群等特色历史文化资源修缮重建。
前线工作组还协助当地政府重建和修复原有企业,帮助他们找准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将广州的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优势与威州的历史文化、自然物产、劳动力等资源相结合,着力将威州打造成禹羌文化特色岷江河谷旅游小城,带动产业调整升级,扩大社会就业,保证灾区恢复重建的可持续发展。
前线工作组始终把扩大就业放在重要位置。市经贸委副主任、经济组组长郭伟光带领有关人员,不辞辛劳,不避艰险,走遍该镇全部社区村寨,摸清劳动力的相关情况后,与市劳动保障局共同举办了两场就业援助招聘会。
不但要给威州“输血”,更要增强她的“造血”功能,引导其产业结构升级。前线工作组开始有重点、有步骤地扶持和推动威州产业发展。一是针对威州出产的甜椒、洋葱、苹果等农产品品质较高,建设威州农贸产品批发市场,带动农业产业升级。二是针对灾区重建工程急需大量建材,建设威州建材市场。目前,亚洲最大的果菜批发市场——广州江南果蔬批发市场有限责任公司,已明确表示支持灾区农副产品市场建设,负责市场管理,并斥资880万元援建一座储存量1000吨的冷库。华南最大的建材市场——广东天健装饰城,承诺进驻并负责管理建材市场。
去年以来,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广州的经济遭遇本世纪以来最严峻的挑战,但市委、市政府仍然作出“完成好对口援建任务的决心不会有丝毫改变、标准不会有丝毫降低、力度不会有丝毫减弱”的郑重承诺。
二
朱小丹斩钉截铁地说:“在威州不能出现一处豆腐渣工程,不能留下一句骂名,要确保每个项目都是清白无瑕的、干干净净的。”如何才能交出对口援建工程建设和廉政建设兼优的答卷?运用刚柔兼济的广州特色监督方式。
对口支援恢复重建工作不仅是一项繁重的建设任务,更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援建项目的建设质量和援建工作的政治影响,要求要加强对口援建的监督力量,落实好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绝不能出现质量问题;援建的每一项工程都必须经得起历史检验。朱小丹在相关会议上反复强调:“在威州不能出现一处豆腐渣工程,不能留下一句骂名,要确保每个项目都是清白无瑕的、干干净净的。”
这对前线工作组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前线工作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初步形成了具有广州特色的监督管理方式。
(一)好制度能发挥最有效的监督作用——给权力运作套上“紧箍咒”:为了规范援建工作,市援建工作领导小组和市各有关部门在援建工作展开之初,便及时出台相应的一揽子工作制度,以便将各种不规范的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市纪委监察局对市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的管理使用和前线工作组的有关廉政制度建设问题十分关注。为了切实加强对市对口支援救灾资金、物资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成立了市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监督检查领导小组(简称“市监督检查领导小组”),出台了《广州市抗震救灾对口支援资金物资监督检查工作制度》。根据援建工作不同阶段的特点,有重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专项监督检查。这是市纪委监察局为援建工程保驾护航使出的一套很有章法的组合拳。2008年11月下旬,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苏志佳,率领由市建委、财政局、审计局、民政局等职能部门人员组成的市监督检查领导小组,赴威州检查市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管理使用情况,强调要把制度建设、完善监督机制贯彻始终,制定并认真落实有关规章制度,确保监管工作不留盲区。市纪委副书记谢宝怀、严翠芳等委局领导先后深入威州有针对性地检查指导工作。
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前线工作组组长李俊夫,根据市委、市政府、市纪委的有关精神,针对援建工程建设中容易发生问题的重点环节,以规范权力运作为目标,积极探索从制度上预防腐败问题发生的有效措施,设计了一套能覆盖项目管理各个方面的制度体系。组织一批通晓工程规划、设计、管理、财务的专门人才,制定出各种制度和规定,如项目代建、工程监理、质量安全监督、资金预决算制度等,使各种工程项目展开之后有章可循,能够规范操作,从而形成“一切按制度办事”的制度防范机制,进一步给权力运作套上“紧箍咒”。
(二)公开是腐败的克星:环环相扣的“包公式”监管,为招投标和项目资金管理编织了一张全时空安全运行的防护网。
工程招投标、项目资金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最关键、最敏感、最容易产生腐败问题的环节。经过反复比对,前线工作组决定采取“借壳招标”的方式,在成都组织招投标、评标、定标和监督。即把广州的软件(招投标管理经验和制度、技术力量等)与成都的硬件(交易平台、信息网络、评标专家库等)结合起来,按照当地的工程造价定额在成都组织招投标。由前线工作组和威州镇政府联合组成招标小组全权主抓,同时邀请汶川县发改委、监察局跟进监督,随时审查资格预审、开标、评标、定标等各环节是否合法合规。如今,“借壳招标”这一新型招标方式已在灾区产生连锁反应,一些对口援建单位纷纷效法,学习、借鉴广州做法。
前线工作组坚持按制度管财、按政策办事的原则,规定重大经费事项必须由前线工作组组长办公会议集体研究决定。前线工作组财会工作同时要接受市对口重建工作领导小组以及市财政、审计、监察部门的多层领导和监管,定期汇报经费开支情况。
(三)“知足”、“知耻”就能廉洁自律:每个援建人员代表的都是广州形象,因此尤其需要洁身自爱、廉洁自律。
前线工作组始终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恢复重建,一手抓廉政建设。为进一步确保援建项目成为民心工程、廉政工程,他们和参与援建项目建设的施工、代建、监理及造价审核等12家单位签订《工程项目建设廉政协议》,严禁相关方面以任何理由和方式行贿。同时,也给援建人员规定“四不原则”,要求他们不得推荐施工企业和监理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方式接受施工方的好处。
援建队伍的各级领导时常告诫下属:参加灾区恢复重建工作一定要确保“两个安全”,一个是肉体生命安全,一个是政治生命安全。我们不但要完成好援建任务,还要身心都平平安安地回去。
三
让鲜艳的五星红旗告诉灾区群众:广州援建队伍就是灾区的旗帜,广州人的科学精神必将像旗帜一样在援建人员表现出来的好传统、好作风中招展。
截至今年三月底,广州援建威州的第一、二批总投资估算20多亿元的63个项目已全部顺利开工建设,落实社会募捐近7000万元、定向捐助恢复重建项目8个。此外,还圆满完成了诸如“暖冬计划”等一系列支援灾区的重大任务。什么力量驱使区区数十人半年时间完成了如此之大的工作量?是良好的作风!
(一)大地震后的第一个冬季,威州人吃上了广州人捐赠的米饭、盖上了广州人捐赠的棉被、穿上了广州人捐赠的冬衣。
几乎在援建人员抵达威州的同时,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温家宝总理的号召,开展“爱心捐赠,真情送暖——为汶川地震灾区捐赠御寒衣被”活动。富有爱心的广州人纷纷慷慨解囊,市民政部门一下子便收到数以万计崭新的捐赠衣被。如何才能尽快将这些凝聚着广州人民拳拳爱心的御寒物资送到灾区群众手中?市前线工作组指定市民政局机关服务中心副主任、公共组组员赵渤督负责前后方协调、在成都接货、组织运输、物资交接、监督物资分发等工作。
遭受重创的都汶公路直到现在也只能在交通管制之下勉强通行。一处二三十公里的路段,就像该路段的名字“老虎嘴”一样凶险。一侧是川流不息的岷江,一侧是被地震震散了的大山。稍有风吹草动,山上“整装待发”的石头就可能冲下山夺人性命。有过近20年军旅生涯的赵渤督一个月内只身5次穿越险象环生的都汶公路,克服重重困难,及时将22车皮、将近13万件、1560万元越冬物资装在48辆大型运输车上分5批运抵威州,交给当地政府发放。
解决了灾区群众越冬衣被问题,市委、市政府又拨出200万元专款,为灾区群众采购越冬储备粮。赵渤督会同当地有关人员马不停蹄地三赴成都等地,10天之内分两批将28卡车优质大米(500吨)运抵威州。终于赶在大雪封山之前,将救灾粮发放到灾区群众手中。大地震后的第一个冬季,汶川灾区天寒地冻,然而,威州人都吃上了广州人捐赠的米饭、盖上了广州人捐赠的棉被、穿上了广州人捐赠的棉衣。
(二)孔夫子有言:“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援建人员在明显损坏的楼房里居住了6个月,经历3级以上余震198次。他们在令人望而生畏的危房中出入、在危楼里攀登、在滑坡体上丈量……
在威州诸多受损房屋当中,民宅部分急需专业部门按照国家有关标准作出权威的安全鉴定,以便政府确定补偿额度,顺利推进恢复重建工作。当地政府没有这样的技术力量,请求广州援建人员全力支持。为了维护灾区群众的利益,让大家早日住上“放心房”,已近耳顺之年的市国土房管局副巡视员、城镇组组长甘永佳,与负责鉴定居民住宅受损情况的“房屋医生”们一起,一丝不苟地在数百幢受损情况各异的居民楼里进进出出,为每个家庭的房宅开出科学的“诊断书”。市房屋鉴定事务所副所长何文中,更是在汶川地震发生的第5天便奔赴灾区,登上连房东都不敢进入的危楼,做应急评估和可靠性鉴定。他前前后后立于危墙之下的时间不少于一个月!
威州地质环境条件异常复杂,编入城镇组的市地质调查院院长助理、高级工程师郑小战,带领该院的3名专业人员,冒着余震、飞石、山泥倾泻等危险,拽草攀岩,走到堆积着滑坡体的峡谷中去丈量,爬上怪石嶙峋的陡坡上去勘察。他们完成的地灾评估报告,作为首批援建技术成果,在成都召开的地灾评估报告评审会上,受到与会专家的充分肯定。
有数据显示:自 “5·12”之后的10个月里,灾区共发生3级以上余震553次,而援建人员在灾区的5个月,就经历了198次。那些日子,他们大部分时间居住在明显受损的危破楼房里。
(三)援建人员全都泡在茫茫的工作海洋里,他们仿佛有三头六臂,为广州人赢得了“水平高”“效率高”等美誉。
市建委副巡视员戴理富,既是农村组组长,又是公共组组长,还要兼管荔湾区的援建工作,可谓身兼三职,工作面宽、量大、专业性强、需要协调的事情多。穿了20多年军装、转业后又在综合部门“爬格子”、长期与文字打交道的戴理富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按时、准确、优质、高效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市市政园林局副局长、市政组组长陈亚新,带领市政组对威州的市政基础设施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仅用一个半月便摸清了威州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与受损情况,交出了一份内容齐全、数据准确、思路清晰、建议和方案合理可行的调研报告。
规划组副组长廖文瀚带领工程师余以文、胡劲松常驻威州。这个“三人组”是人数最少的专责小组,但工作任务却一点儿不见得少。辅助、协调的不说,光是由他们牵头负责的事项就有县城地形测绘、县城总体规划、用地选址、规划报建、方案评审等七大类。人少事多,他们经常加班到深夜,饿了就泡方便面充饥。
来自市道路扩建工程办公室的徐明贵,有较丰富的工程管理经验,几乎参与了整个工程管理的全过程。自去年8月中旬抵达威州时起,他先是负责计划统计、方案编制等工作,稍后担任前线工作组工程协调部部长,负责项目计划编制、工程招投标、合同签订等工作,还是城镇、公共、市政三个专责小组的联络员,承担了不少“急”、“难”任务,常常忙得不亦乐乎。
公共组副组长、市建设投资公司总经理助理兼新光快速路公司副总经理杜志军,深度介入各项公共服务设施恢复重建工作,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在项目规划设计、工程管理、节点控制、危房拆迁等环节,认真贯彻科学重建方针,科学制定项目工程实施方案,全力协调当地政府及时解决工程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汶川几个月没休息过一天。
城镇组组员、市民用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副院长李元资,为了拿出能令各方满意的城镇居民住房设计方案,连续8个晚上只睡两三个小时。
城镇组组员、来自市国土房管局的谢海平,前些年在从化市良口镇赤树村挂职期间,为该村解决水利、电视、通路、通水、增收等生产生活问题,该村专门为他立了一块功德碑。他为制定《住宅安置房租售方案》、撰写相关材料多次通宵达旦。
所谓“白加黑”(白天加黑夜)“五加二”(五个工作日加双休日)是援建人员那些日子生活、工作的真实表述。他们埋头苦干、认真负责、务求实效的工作作风为广州人赢得了美誉。
(四)援建人员经常乘坐小面包车一趟一趟地往“云朵上的村寨”跑,勘察、调研、寻找水源。“餐风吸尘”不说,还时常出现险情。
威州管辖的12个行政村大都分布在海拔2000米左右、山体被震松散了的半山腰上,从城里到各村寨的距离一般都有10多公里。由市建委牵头的农村组和公共组起码有一个多月没有装备工作用车。戴理富不等不靠,经常临时租用当地的小面包车一趟一趟地往“云朵上的村寨”跑,推进恢复重建工作。几个人挤在小面包车里“餐风吸尘”不说,还时常出现险情。有一次,当面包车好不容易爬上一个陡坡停下来,他们发现有一只车轮上的四颗螺母竟不见了三颗!而陡坡一侧是万丈山崖。
农村组组员、来自市公路局的路桥高级工程师丘伟和来自市农业局的王国韬,为了摸清通村公路基础设施破坏情况,以便更好地与通村公路设计单位沟通,乘坐这样的交通工具对每个行政村踏勘了不下8次。
由于当地的年降雨量仅有四五百毫米,缺水成为制约威州人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大问题,援建人员发起了一系列探寻水源的行动。市水务局办公室副主任彭晓春,负责威州辖区12个行政村生活生产供水设施和村“两委”公共服务设施恢复重建工作。他走遍威州全部村寨,摸查供水设施和村“两委”公共服务设施损坏情况,并和来自市林业局的干部何宝旺,徒步数小时走进大山深处,连续一个星期早出晚归探寻水源。根据掌握的第一手资料,迅速制定出科学的、符合群众利益的农村水利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恢复重建方案。
郭伟光兼管前线工作组财务工作。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上,他都带头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不乱花公家一分钱。为了发动群众参加企业招聘会,他和大家一起上街张贴海报。一次,他凌晨时分才赶到成都,稍作休息后就顶着寒风冒着冷雨去办事,办完事已经是中午了,他就在街边的大排档吃了一碗米粉,马上去接到汶川考察的企业界人士。
在艰苦的环境里,援建人员团结友爱、相濡以沫。在灾区,停电停水的事司空见惯,别说洗澡,洗脸、漱口都成问题。一位组员见戴理富长时间牙痛,身体有些虚弱,从消防车上给他盛了一小桶水送过去。戴理富只用了小半桶,走了一公里多路把剩下的半桶水提回板房给大家用。
援建者故事
郭伟光:从灾区回来老母已经长眠
临近退休的郭伟光赴汶川时最放心不下的就是长期卧病在床的老母亲。临行前,他再三叮嘱家人照顾好老母亲,并深情地对老母亲说自己要出一趟差,不久就能回来。过了些日子,他果真回来了,但老母亲已经长眠。他只在家待了3天,料理完老母亲的后事便匆匆赶回灾区。为了尽快恢复灾区经济,年近六旬的郭伟光带着经济组有关人员走街串巷、进村入户,四处调研威州城乡的经济情况,走的都是随时有滑坡危险的都汶公路。灾区数月,他苍老了许多,头上添了许多发白,体重下降了近10公斤。
甘永佳:戴着呼吸机赴汶川
现年59岁的甘永佳患有高血压、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多种严重疾病,根本不适宜到高海拔的汶川灾区工作,无论是单位领导还是家人都不同意他去参加援建。甘永佳的干劲、拼命劲是出了名的,他是局里第一个因工作成绩突出而立功的干部。他说:“我长期在计划工程处工作,参加了市解困房、安居房、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的全过程,积累了一定的工程建设和管理经验;再说我当了26年兵,能吃苦,更能适应生活工作条件艰苦的灾区环境;局里的其他领导都很忙,这个任务就交给我吧,请大家相信我还能为灾区恢复重建做点儿事。”他就这样“说服”局领导和家人,带着他平时使用的呼吸机奔赴那片“巴山蜀水凄凉地”。
戴理富:被牙病折磨夜不能寐
戴理富是公认的任劳任怨的“老黄牛”。他身兼两个小组组长,工作任务重,但没有半句怨言。由于工作压力过大、劳累过度、环境过于艰苦等因素引发的严重的牙病折磨得他长时间寝食难安,到2008年11月下旬更是整宿辗转反侧无法入睡,吃什么药都无济于事,医生也都束手无策。他硬撑着一如既往地坚持工作,直到水都难以吞咽了,他还坚持工作,一直坚持到2008年12月24日,平安夜的钟声响过很久了,他还无法平安入睡。前线工作组领导好说歹说、连哄带骗才把他劝回广州治疗了几天。元旦刚过,他那依然消瘦的身影又出现在海拔2000多米的牛脑寨,出现在为灾民雪中送粮的队伍中。
周永:妻子高危生产,他在千里之外
年近不惑的市卫生局干部周永在家门前佯作潇洒地向妻子挥手告别时,妻子已经身怀六甲。到灾区还未够一个月,他的手机便在一天凌晨3时响起来了。妻子在医院给他打电话说,妊娠引起血压高,必须马上剖腹引产,院方要拿到他的签名才能施行手术。他连夜写委托书、准备身份证复印件,授权岳父处理这个事关妻儿生命安危的大问题。天一亮,便把这份意义非同寻常的传真件发出去了。他说,他是援建人员中最早得到提拔的,到灾区才20多天便由准爸爸升级为爸爸。
冼明斌:妻子放心不下共赴灾区
城镇组副组长、市房屋安全管理所副所长冼明斌患有较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母亲年迈多病,女儿才一岁多。妻子胡小玲得知他要去汶川灾区的消息后,三番四次劝阻他,要他请求领导换人。话语不多的冼明斌对妻子说:灾区的工作需要我,我不能退缩;我们的家庭困难与灾区灾民的相比算不了什么;至于我的身体,到了那里要是实在挺不住了再作打算。妻子劝阻不成,经常以泪洗面。冼明斌到达威州一个多星期,放心不下的妻子也赶到威州,照顾丈夫的生活。
陈序:留下刚满周岁的女儿奔赴灾区
市前线工作组综合协调部部长陈序,曾是增城市团委干部。作为一种激励方式,援汶川前夕,她被提拔到石滩镇任党委副书记。这位年轻的渝州女子,把刚满周岁的女儿奔奔送回重庆娘家,只带着奔奔的照片和对奔奔的无尽思念奔赴灾区。
尾声
在原阿坝州师专地块(广东省斥资6亿元购置),由广州垫支建设的拆迁安置房一期工程已接近竣工。在这片机声隆隆、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一处高大的临时搭建的牌坊上,大书着一副巨幅对联,其下联写道:“地势坤广州人民厚德载物”。这句源自《易经.坤卦》“象传”解说“卦辞”的话,准确地表达了灾区人民感恩的心声。坤卦代表大地,具有宽厚、包容、宏大的胸怀。坤卦又象征母亲,为了子女,母亲能忍受百分之百的苦难、能作出百分之百的奉献。代表广州市委、市政府和广州人民在威州履行恢复重建职责的援建人员,具有大地和母亲一样高尚的情操……
孔子讲仁爱,老子讲慈爱,墨子讲兼爱,广州援建人员讲大爱,大爱无疆。他们在为灾区人民谋幸福的同时,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所具有的大地之美、慈母之爱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大爱。
TAG: 大洋网-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