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少华
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一条6公里长的公路,通车仅8个月已基本不能使用。6月2日上午,娄底市纪委通报了对这一案例相关责任人的追责结果:新化县交通局两名负主要责任的干部被撤职,两名干部被行政记过。(据6月3日《京华时报》)
公路建设比较不容易出事故,倒不了塌不掉,即使出了问题,也极少造成人员伤亡,汽车不能跑了,司机要么改道,要么自认倒霉,顶多骂几句。因此公路建设也最容易出现腐败问题,但一段几公里长的新修公路8个月后就基本不能使用了,也可算是“史上寿命最短的公路”了,这里面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当地问责干部也就是撤职和记过,难道这么低劣的质量还仅仅是干部作风和纪律问题?这不仅让群众“不明真相”,笔者也犯糊涂了。
公路建设质量为何低劣?一是设计问题,公路沿线经过的也许是地质比较松软的地面,公路虽然修好了,但地基出现问题,日久便不能通行了,但这种可能性基本上不会存在。二是层层转包,偷工减料,主管者收受贿赂,中饱私囊,这也是近年来官员倒台的主要原因,在这段公路上有没有出现这样的问题?如果没有偷工减料,一切都按标准建设,这样的新修公路怎么会只有8个月的寿命?换言之,如果有人在这其中暗箱操作,中饱私囊,甚至贪污受贿,哪一条都已经触犯了法律,对责任人撤职、免职、记过能够完事吗?
可见,这里面可供猜想的空间实在太大,是不是因为负责公路建设监管的部门或人员“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软”?比如,人家施工单位要是花大价钱才得到的工程,必然会想尽办法“堤外损失堤内补”,而监管部门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福同享。监管严了,把人家逼急了,问题捅出来谁都不好看。但是,这只是笔者一番“糊涂”的猜想。看看这事的处理结果,光是撤职、免职、记过,却对这段报废的公路形成原因含糊其辞,这能打消人们的疑虑吗?话再说回来,如果有人在这其中大发了不义之财,最终不过落了一个纪律处分,这样的“买卖”是不是太合算了?
来源:
TAG: 大河网-大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