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王智宇 报道
“先有十六铺,后有上海滩”,140多年历史的十六铺码头见证了上海从一个小渔村走向一个国际大都市的轨迹。未来的新十六铺码头,虽然很难再寻找到当年的感觉,但这并不意味着老十六铺码头的历史、文化和“十六铺精神”也将被彻底冲刷干净。
曾经:国内最大水上客运枢纽
140多年前,十六铺码头就开始停靠客轮,将近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这座码头不仅一度作为全国最大的水上客运枢纽为上海服务,同时也见证了申城的腾飞。百余年来,十六铺码头与上海城市发展息息相关。
虽然人们对十六铺的记忆一直是“繁忙”、“熙攘”,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现在看来并不算太大的码头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是国内最大的水上客运枢纽。记者了解到,在1982年,十六铺码头经过一次改造工程,建成全国最大的水上客运枢纽。繁荣时,十六铺客运码头有航线30多条,日发送旅客达4万多人,年发送旅客670万人次。这样的运力在当时高速公路较少、城铁尚未出现的时候是相当庞大的。
随着民航在此后的飞速发展,以及高速公路、城际铁路的大量建设,十六铺码头的水上客运量逐步萎缩。
为了更好地利用黄浦江的有限岸线资源,上海市决定重新规划十六铺码头,并在2003年将十六铺码头的客运航线和轮渡整体搬迁至吴淞客运中心。
改造:在三种方案中选择
事实上,在老十六铺码头爆破的同时,新十六铺的改造设想就已经摆在相关开发运营部门的面前。据了解,2004年曾有3种截然不同的设计方案和功能定位供新十六铺选择,经过多年的论证和筛选,最终定型的新十六铺,已经和原来的3种方案大相径庭,仅仅是比较接近于当时的第三选择。
据了解,2004年老十六铺拆迁开工后,市浦江两岸开发办曾面临三种新的码头改造方案:一是在中山路西侧重建一段老城墙,使其成为具有吸引力的“新旧边界”屹立于浦江南岸;二是建设一个十六铺综合性多功能水上巴士枢纽;三是拟建一个大型综合商业建筑、一家拥有专用小型船坞的国际饭店、几栋商用多功能高层建筑、轮渡站、公交中转站和未来的轨道交通线。
传承:“十六铺”名字被保留
“十六铺”三个字也曾经是上海的标志之一,据了解,从老码头拆迁改造之初,“十六铺”的名字和这三个字就成为首先要争取保留的项目。这三个字是老码头留给新十六铺最直接的遗产。
记者从十六铺运营部门获悉,十六铺名字能够保留下来,和地名办以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密不可分。无论新的码头造成什么样,如果“十六铺”这个地名消失了,就相当于完全割断了十六铺码头的历史。社科院上海史研究专家马学强就表示:“既然改造无法避免,十六铺的名字应该保留下来,至少为老上海的发源地留住一丝记忆的血脉。 ”
同时,经过多方努力,老十六铺码头的匾牌已经确定保留,今后将会在新码头内找地方重新悬挂起来。此外,运营方表示,未来将在新十六铺的中心平台上的地面上,雕刻出老十六铺的地图的纹路,老码头的历史和文化也将随着新码头传承下去。
TAG: 新闻晚报